查看原文
其他

韩春雨拒自证清白, 12学者实名不能重复, 中国式调查何去何从?

2016-10-11 知社 知社学术圈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昨天,一波三折、沸沸扬扬的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争议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的时候,韩春雨声称,“这是有罪推论。。。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 “他们(指重复失败的科学家)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

韩春雨的这一说法迅速得到多名学者的响应。据中青在线报道,当天晚上,即有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12名生物学家实名发声,证实自己实验室未能重复韩春雨实验,并呼吁第三方调查。

韩春雨对此将如何回应?是否真的会有“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证实NgAgo基因编辑技术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的学术调查在如此大的争议面前,是继续做鸵鸟?还是痛定思痛,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调查机制,让清者清白,浊者耻辱? 而争议之中另外两位关键人,又是什么态度?我们拭目以待。


争议回放

在审视与点评最新进展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一争议的关键时间节点。


2014年2月,荷兰科学家John van der Oost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报道TtAgo可以在高温条件下体外切割DNA。韩春雨受到启发,开始利用Argonaut进行基因编辑,并在2014年5月中旬取得关键突破。
2015年6月3日,韩春雨向Nature Biotechnology投稿。12月21日,浙江大学沈啸和韩春雨提交“以Argonaute核酸酶为核心的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保护申请。2016年3月21日,Nature Biotechnology接收韩春雨的投稿,并在5月2日在线发表其题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论文。


2016年5月8日,多家知名微信公众号以一鸣惊人为题,先后报道韩春雨在极端艰苦与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世界级的科技成果,韩春雨首次进入大众视野,引发热议,并受到许多媒体热捧。对于许多处于中国学术体制边缘地带的本土青年学者,韩春雨的成功具有极大的励志效应,让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希望。

2016年5月27日,首个声称未能重复韩春雨实验的帖子在未名空间BBS出现,据称来自中科院上海分院。其后此类质疑在不同平台不断涌现。2016年7月2日,知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发表《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诺贝尔奖级”实验的重复性问题》,对其进行公开质疑,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议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2016年7月13日,韩春雨当选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并在当月被河北科大推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8月18日,韩春雨获评“美丽河北·最美教师”荣誉称号。8月31日,河北省发改委批复同意投资2.24亿建设河北科大基因编辑研究中心。9月30日,河北科技大学推荐韩春雨做为“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时,基金委网站显示,韩春雨获批题为“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与应用探究”的100万科学基金,自2017年1月开始,为期两年。


2016年7月21日,中科院神经所研究员仇子龙发表声明,称能在基因组水平看到NgAgo引起的基因编辑,并呼吁韩春雨尽快发布NgAgo 2.0版和Smart版。这是韩春雨之外迄今唯一实名宣布加入NgAgo和ssDNA后可以看到基因编辑的研究组。
2016年7月29日,澳大利亚科学家Gaetan Burgio发表长文,表示不能重复韩春雨论文图4的结果;国际转基因技术协会则给会员群发邮件,告诫大家“NgAgo无法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基因编辑。。。不要再浪费时间、金钱、人力和课题。” 这一新的发展随后被国内多家知名微信公众号与媒体报道,NgAgo争议国际化、大众化、白热化。
2016年8月2日,Nature Biotechnology首次对争议表态,“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 8月8日,Nature杂志则争议做了专题新闻报道,称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学家向Nature记者证实实验的可重复性。河北科技大学则表示,在一个月之内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8月9日,韩春雨应Addgene要求,发布新版的protocol(实验流程)


2016年9月4日,知名微信公众号与诸多媒体纷纷指出“一个月”期限已到,之前所传“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的承诺并未兑现,争议再次成为焦点。


2016年9月9日,方舟子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举报韩春雨,并建议北京大学饶毅、清华大学鲁白、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等知名生物学家参与调查。9月11日,澎湃新闻发布化名文章,呼吁河北科大启动对韩春雨学术诚信的调查。


2016年10月10日,《科技日报》头版刊发《韩春雨就“重复实验失败”答科技日报记者问》。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韩春雨拒绝自证清白。同天晚些时候,12位学者实名发声,公开表示他们所在的实验室未“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记者随后致电韩春雨,韩春雨表示 “我不做任何评价”,“过上一两周左右,我们这边还会有回应。”


最新进展

处于争议的中心,韩春雨10月8日在河北科技大学他的实验室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据称非常平静和淡定。韩春雨访谈核心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在研究别人为什么会重复实验失败,但还没有科学的结论,可能是材料污染;韩春雨这一说法和以前解释没有区别。

  • 论文发表之前按要求重复过实验,论文发表后也重复过,但拒绝在监控环境下将实验重复一遍,不接受有罪推论,没有必要自证清白,并称“那些说不能重复的人。。。都是匿名”,因而拒绝透露成功重复实验的科学家姓名。

  • 针对记者所说有重复失败的科学家表示愿意实名发声,韩春雨表示,“他们要是愿意实名出来,我们就让重复实验成功的人实名出来。”

  • 没有收到来自《自然》杂志别的要求。学校方面很信任我、支持我。对于记者“什么时候您能有进展,让这场争议有个了结”的提问,韩春雨表示“科学的事情没法预测”,“希望你们都不要报道这些事情,我能安静地做科研。”

首先需要指出,韩春雨所提到的“那些说不能重复的人。。。都是匿名”的说法并不准确。如前所述,在国内外有一些生物学家公开宣称不能重复其实验。即便如此,科技日报的访谈在10月10日发布之后,迅速得到业界反应。当天晚上,就有12位学者实名向中国青年报公开声明他们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方法的结果,包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王皓毅,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李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群、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李劲松、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强、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这些学者表示“不能再拖了,必须要发声,要让国际科学界看到我们这个领域中国科学家的态度。”

王立铭则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发表个人声明,“没有观察到NgAgo方法对果蝇基因组的编辑性”,并提出三点倡议:

  • 韩春雨团队在存在学术争议乃至质疑时,应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帮助学术同行确定事实真相;

  • 附有监管责任的机构,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河北省发改委,以及河北科技大学,应该开展客观和全面的调查,检验其中是否存在学术错误乃至学术不断的行为;

  • 在相关学术争议和质疑尚未尘埃落定的时候,有关方面的褒奖或是批判,也许都应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王立铭也表示,NgAgo在果蝇胚胎中没有基因编辑活性,并不能证明NgAgo方法存在错误,更加不能简单推导出韩教授团队存在学术不端的嫌疑,但科学研究的成果,既然发表在学术期刊供全世界同行讨论和学习,就必须保证其“真实无误、可重复”。

而在这一最新进展之后,中青在线记者致电韩春雨,韩春雨告诉致电的中青在线记者,对于多名科学家实名发声无法重复实验,“我不做任何评价”,“过上一两周左右,我们这边还会有回。”


点评

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议,凸显中国当前缺乏学术争议与不端的调查机制。作为中国的科学家,我们一方面需要对老百姓、纳税人负责,另一方面要对我们在国际同行面前的形象负责。如果这一问题不尽快解决,将极大损害中国学术界的整体声誉,无论是对内,在老百姓面前,还是对外,在国际同行面前。

然而,在此之前,国内的学术争端调查,大多习惯于做鸵鸟,把头埋进去,静待风暴过去,就万事大吉了。就在去年,磁性蛋白的论文抢发风暴和知识产权争议,闹得沸沸扬扬,路人皆知。可是有关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吗?没有!其后果,就是所有卷入此事的科学家都落得一身泥浆,清者不清,浊者不浊。现在,看起来磁性蛋白的风暴是过去了,但这样不清不白留下的后患是无穷的,NgAgo风暴转眼就来。而这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对中国学者的整体形象,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欧美国家,学术不端有一套非常完善的监管机制,从单位、到基金资助组织、但科研监管组织,自下而上,非常严密,不管是位高权重的诺奖获得者、校长、科学巨星,还是不知名的小学者,博士后,都难逃监管的法网,也都有自证清白的渠道和机会,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最有参考价值的,是Baltimore公案,涉及到生物界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Baltimore,他在MIT的合作者,一个助理教授,和她的博士后。这一争议历时十年,MIT,NIH和美国国会都卷了进去,最后证实了Baltimore和他的合作者的清白。相反的例子则是Bell实验室的Schön,曾经是物理界炙手可热的超级新星,可是面临学术不端的指控,Bell实验室毫不留情,揭开了其造假的本来面目。而最近Duke大学研究人员贪污与篡改数据案,也是在校方调查下浮出水面的。如果学校因爱惜羽毛而护短,则长久的负面影响是无穷的。即便是在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科研院所也都有自我纠错的机制,能让小保方晴子和黄禹锡的造假案水落石出。

然而,中国的现实情况,让单位自我纠错非常不乐观,中间涉及的利益纠葛太大。而即便单位现在能够纠错,在大众面前,也被认为缺乏公信力。事实上,单位已经失去自我纠错的第一时间,无论是磁蛋白,还是NgAgo。因此,有必要呼吁Nature Biotechnolgy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国际的第三方调查,还原事情的真相。

此外,争议之中另外两位关键学者的态度,也颇值得考量。一位是浙江大学沈啸教授,韩春雨Nature Biotechnology的论文共同作者,专利共同申请人。在这一风暴之中,迄今未见发声。另一位是上海神经所仇子龙教授,曾公开声明重复实验,后续数据如何,亦未见说明。二位的态度,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王教授所说,NgAgo在果蝇胚胎中没有基因编辑活性,并不能证明NgAgo方法存在错误。而生物学的特性,结果不能重复,也并不能一定表明其中存在学术不端与造假。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够理解韩春雨教授的抵触情绪。但是,事情闹到这一地步,中国学术界需要一个说法,老百姓需要水落石出,韩教授也需要自证清白。而这,正是我们的呼吁。


扩展阅读

 

谢张争执:从Baltimore公案看学术不端的调查

杜克生物学家被控篡改数据, 获2亿美金, 撤稿15篇

Nature: 数名研究者证实可重复性, 韩春雨已提交详细protocol

争议升级: ISTT质疑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 确遭专家质疑其权威性

一波三折韩春雨 -- 仇子龙确认重复其惊世工作?


投稿、授权、合作事宜请联系

service@scholarset.com 或微信ID: scholarset

回复“目录”或“分类”,浏览知社更多精华。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关注/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