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东陇海线经济带,连云港怎么做?省委书记、省长这么说......
为抢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打造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新经济增长极,5月25日至2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工作座谈会。
▲先来看下今天的《连云港日报》头版
本次会议上,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了沿东陇海线经济带重大项目推进三年行动计划。
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提升、城乡建设统筹、民生建设改善等“四大工程”,重点建设20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万亿以上,其中,2016年投资1400亿,2017到2018年投资3300亿,带动徐州、连云港两市三年全社会投资超过2.5万亿。
▲图为座谈会会场
省委书记罗志军指出,江苏把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作为发展重要战略,就是要在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先行先导作用,使其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总体布局的新经济增长极。他特别强调了开放是沿东陇海线经济带三年行动计划布局的本质。他说,江苏必须坚定不移走开放发展的路子,不仅在“术”的层面有新的举措和办法,而且要在“道”的层面大力弘扬开放精神、强化开放意识,把开放发展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牵引性工程,作为推动新一轮发展的龙头带动。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对连云港提出要求:
强化东西双向开放
实现产业提升重构
推进沿海沿东陇海线深度互动融合发展
要加快“短线”接入“长线”, 加快基础设施、载体平台、营商环境对接,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强化“向东”和“向西”双向开放,向东重在招引,向西重在合作,扩大对内开放,充分释放叠加效应。
要坚持“产业带”支撑“经济带”,着力做大优质增量、做强特色优势、做新产业形态,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重要目的,是通过“带”的加快崛起,带动整个苏北“块”的加快发展,这就需要在融合发展上下更大功夫。
一方面要加快“带”内的融合发展,做强两头、带动中间、一体化发展。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在全域范围内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协调,推动港口共用、政策共享、园区共建、产业共兴,最大限度地释放各种发展要素的活力。
另一方面要加快与苏北、沿海地区的融合发展,辐射腹地、有效传导、整体发展。要自觉融入苏北振兴的大局,加强沿海和沿东陇海线这“两沿”的深度互动,在港口组合发展、功能区联动发展等方面加大力度,协力拉动江苏腹地发展。
会上,省委书记、省长还强调了这些内容!
罗志军强调,推进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要着力改革创新、发挥政策效应,在真抓实干中奋发作为。要充分运用“一市一策”搭建的改革创新平台,着力夯实长远发展的支撑,着力抓好既定目标任务的落实,着力激发内生动力,切实强化主体意识、紧迫意识、争先意识,推动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石泰峰强调,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抓住用好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深度参与、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呼应和参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努力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在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中拓展江苏发展新空间。
特别是要突出通道建设、突出转型升级、突出载体支撑、突出改革重点,为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不断注入新动力。
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是指以连云港、徐州为核心区以及淮安、盐城、宿迁等有着紧密联系更大区域。
该经济带区位于江苏省最北端,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环渤海地区的中间地带,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西连广阔的中原和西部地区,北通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南与经济中心上海相连,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重要。
据了解,与此前出台的《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 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若干意见》相比,本次会议上,江苏省委、省政府重点部署了沿东陇海线经济带重大项目推进三年行动计划,还提出了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提升、城乡建设统筹、民生建设改善等“四大工程”。
2015年8月20日,江苏省政府出台《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 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若干意见》,意见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深化为沿东陇海线经济带,体现了从单纯的产业布局调整向区域经济整体布局优化的重要转变,将经济带范围扩大至以连云港、徐州为核心区以及淮安、盐城、宿迁等有着紧密联系更大区域,并相应增加了新型城镇化、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注重环境保护等。
此外,该意见重申了《江苏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中关于连云港和徐州两市的战略地位、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目标节点等重要表述,又结合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在区位和资源等方面鲜明特色,提出了涉及两市的若干共性任务和个性事项,并力求在政策和保障措施等方面体现倾斜支持的总体安排。
有关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内容,这条微信也值得你看一看
猜你喜欢
来源:连云港日报、新华社
值班总编:沈裕 监制:胡柳君
编辑: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