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跨界,你跨对了么?
这几年跨界的概念很火。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跨界案例:
1:骠马和法拉利联合开发了一款新的衣服+鞋子。
这是:服装+赛车
2:皇家马德里的球星C罗创立了自己的香水品牌。
这是:足球+时尚
3:明星开餐厅。
这是:娱乐+餐饮
那么什么是跨界呢?
“跨界”:就是原来毫不相干的2个元素(品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给品牌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
也就是说:跨界是一个借助他人特长,或借助其它行业的特长来弥补自己的短板,以求得到更大突破的这么一个行为,其核心诉求在于“1+1>2”,这个“1+1>2”具体执行是体现在营销层面,也叫“跨界营销”。而其最大的获益者是“品牌”。这个品牌也包括了“个人品牌”。
所以,我对"跨界"的理解是,跨界的核心就是:“优势叠加”。
我先问大家几个和餐饮跨界相关的问题,大家看一看能否回答出来
1:创始人把“广告营销行业的优势“叠加”到了餐饮这个行业,做出了一个餐饮品牌,这个品牌拿了多次融资,品牌发源地在北京,这个跨界的餐饮品牌叫什么?
2:创始人把“互联网行业的优势”叠加到餐饮这个行业,做出了一个餐饮品牌,最后这个品牌刚拿到了多次融资,品牌发源地在北京,这个跨界的餐饮业态,叫什么品牌?
我是华丽的思考分界线,先思考再往下看
回答如下: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黄太吉。黄太吉是餐饮行业叠加了广告营销行业的优势,所以黄太吉的营销做的特别好!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西少爷。西少爷是几个互联网行业的人做起来的,所以西少爷的互联网化这一块做的特别好!
所以,跨界就是一种“优势叠加”,好的跨界起到了“放大”的效果。
我们前面讲述了跨界的成果,也就是跨界可以带来的好处是:品牌获得倍数级的增长,从而带动了销量的增长。
那么餐饮跨界为什么会有这种“放大”的效果呢?
首先我们先统一一下概念:
餐饮行业的关键字是:口味,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等。
广告营销行业的关键字是:创意,展示,审美,渠道等等。
那么这个优势的叠加就变为了:“你”同时拥有了比别人多一倍的技能。在多一倍技能的情况下,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跨界”的餐饮品牌会跑的更快,也更加容易获得阶段性成功了。
下图就是一张“优势叠加”的说明图,这张图里面就显示了一个很明显的“优势叠加”。
那么跨界的底层思维模式是什么呢?
答案是:垂直思维+水平思维的结合。
从上面的图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任何一个行业要做好,必须要做的足够深入。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类似于:“把一个点做透,垂直细分”等这些个概念。拿餐饮来举例,就是要想把餐饮做好,你就必须要在:口味,运营,服务,供应链上面下足功夫,否则是很难做好的。在目前的社会竞争态势下,把行业往深里面做就是一种“垂直思维”,是自上而下的。而平行思维,就是跳脱开本行业,去判断其它行业的一些核心店是否可以为我所用,并且用了以后,可以加速我的发展。这个,就是横向思维。在归纳总结一下:垂直思维针对本行业,平行思维是发现并且利用其它行业的优势。
而餐饮的跨界思维,就是由这2个基础模型演变而来的。可以说,你只要掌握了“垂直思维+水平思维”的思考模式,那么这个思维方式在很多行业是基本通用的。
“跨界”这个词,其实就是把这2种思维模式的组合“形象化”了,让这个概念变得更加“易懂”和“接地气”了。
无论是西少爷还是黄太吉,其实都是这2种思维方式的结合。
那么餐饮跨界,究竟有什么要值得注意的呢?
恩,说道这里,我还必须引入另外一个“火遍大江南北”的词,叫“互联网+”!“互联网+”的本质也是跨界,就是:互联网+餐饮,+建筑,+物流,+理发,上门按摩,+宠物服务,等等等等。
是的,不少餐饮人,尤其年纪偏轻的餐饮人,其中不少人都爱说我是一家:“互联网+的餐厅”,我的模式非常有优势之类的话,但往往后来,这些“互联网+餐饮”都做的不太好甚至于慢慢离开了公众的视线了。
那这个是什么问题呢?难道说“互联网+”,或者说“跨界”还有什么“坑”么?
是的,跨界确实有“坑”,但只要记住我下面的这个结论,你就基本上可以避免踩上这个“坑”。
大家可能不一定留意,我前面举得2个例子:黄太吉和西少爷,他们有一些共同点:他们都来自北京,都经营面点快餐品类,都在差不多的时间创业,都拿了多次的融资。那么相似度这么高的2家跨界的餐饮企业,为什么到了今天,他们的市场地位差距会越来越大呢?尤其是黄太吉,为什么现状比较糟糕呢?网上面有不少回答,归纳一下基本上就2种
1:产品不好吃
2:太注重于营销
但是这些回答其实都回答了一个表面现象,没有真正说道最核心的点。
这里面最核心的原因是:跨界的主体出现了偏差。
黄太吉的主体是“互联网”,也就是建立在餐饮上面的互联网企业。餐饮是工具,目的是为了做好互联网。所以黄太吉走的是“互联网营销+餐饮”。
而西少爷的主体是“餐饮”,也就是说是建立在互联网上面的餐饮企业。互联网是工具,目的是为了做好餐饮。西少爷,他们走的是“餐饮+互联网”
所以,主体不一样,企业的打法和方向就完全不一样。作为创业公司,其实就意味着“生”和“死”的巨大差别。
所以说,这2家企业的目前的市场表现也证明了上面的观点。
SO:餐饮跨界最大的坑就是:跨界的主体出现了偏差,也可以叫做:本末倒置!
相信说到这里大家都看明白了。跨界最忌讳的是:主体偏差,本末倒置。
这样的案例很多,很多跨界来做餐饮的人都犯了“主体偏差,本末倒置”的这个毛病,导致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跨界,意味着某种创新,跨界,也意味着魔种“不走寻常路”。
那么“跨界”,对我们餐饮企业有什么用呢,对餐饮企业有什么启发呢?
首先,我们看到了上面2个案例的了,接下来我再来说说他的另外一个使用指导。
1:对于大的餐饮企业
大的餐饮企业,由于已经有了体系和资金,所以就意味着完成了原始的试错阶段。这个阶段,完成跨界的主要手段是:招聘不同行业的高手,以此来完成跨界。也就是招聘“水平”方向的人才,而可以减少一些“垂直”方向的人才。但切记,你是要招聘“高手”,而非“人手”。“高手”可以不断加长企业竞争力木桶里面最短的那块短板,以此来不断加强企业的综合实力,这个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也是在完善企业的知识体系。而“人手”,则完全无法做到这一点,即不能完善知识体系,也弥补不了短板。所以,总结一下给到大的餐饮企业建议:1,招聘时多想想2个不同方向的人才,有些问题实质上是只有水平方向的人才才可以解决的。2,招聘“高手”而非“人手”。
2:对于小微型餐饮企业
那么小微型的餐饮企业,还处在试错阶段,不确定因素很多,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选择“合理”+“低成本”的处理方式,所以这里提供以下3个办法。
1,学习跨界的思维及知识。这个见效慢。
2,找到一家你认为有“跨界”思维的企业,模仿他的一举一动。这个比较方便。
3,找到一个或几个跨界的合伙人。这是最为推荐的方法。(切记尽量不要找垂直方向的合伙人,因为合伙人的作用是互补。)
我是小超人
传递正确的餐饮思维
因为正确的思维,才是最最重要的护城河
PS:每次写长文,都会耗费我比较多的休息时间。我有时候骑着mobike也会打瞌睡。所以,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如果觉得对你有用,请帮助我转发和扩散,也算是对我付出的一点鼓励。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