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人审美的巅峰之作,除了宋画,还有这些极致宋砚

艺度 2021-03-25



宋代文人太喜欢砚台了,大文豪苏轼,是著名的砚痴,他自己藏砚,咏砚还铭砚,于砚道颇有心得。与他有得一拼的是同为宋四家的米芾,此人对砚台的痴迷简直到了癫狂的地步。


宋人何蘧《春渚纪闻》记载,宋徽宗召米芾写字,米芾看到皇帝桌上有名砚,一写完字,就抱上砚台请求皇帝把赐砚,皇帝应许,他生怕对方改了主意,急着把砚台抱回,连里面的墨汁都不顾,回去后才发现衣服都染黑了。


最令人瞠目的莫过于米芾《紫金研帖》中所记载的轶事。1101年,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从海南岛返回江南,专程前往真州去拜访米芾。久别重逢,米芾拿出谢安《八月五日帖》请他题跋,临走,苏轼借去了米芾的紫金砚。


这方紫金砚用上好紫金石做成,是米芾的珍爱。苏轼带回去之后,也爱不释手,无法割舍。这一年真州很热,苏轼贪凉饮冰水而感风寒,很快病重,直到临死前,他还忘不了那方紫金砚,拉着儿子的手说是要这方砚台陪葬。


米芾知道后不干了,心想你还不如把我带走呢!于是他写下了这件《紫金研帖》




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紫金砚不过是传世的俗物,怎可与苏轼的正果之身放在一起?!听语气,想必米芾最后追回了这方紫金砚。






一封尺牍,让我们瞥见失载于各类正史及笔记的一个宋代文人场景。这背后,更是宋代士大夫对于砚台的高度审美追求。


一直以来,宋砚都是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的巅峰之作。它那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美学思想表现,正是理学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处处承载着丰富的宋人理学思想与智慧,体现出宋代文明之伟大。


可惜直至今日,论述宋砚的专著少之又少,这是一个巨大的美学宝藏有待发掘。而《宋砚五十品》为我们揭开这宝藏的冰山一角。



晴雨楼主人专访
回首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中国书房丛刊  
文/一苇  摄影/张君飞  编辑/冀杭

 

对一个爱砚者而言,收藏生涯中最重要的是那个过程。于晴雨楼主人朱曙光先生来说,能与古砚不期而遇,晨昏相依,厮磨半生,足矣!

年岁渐长,晴雨楼主人脸上柔和的线条渐渐隐去了当年从戎岁月塑就的英气,成为了江南古镇上常见的那种圆融平和的半百老人,闲居在古城一隅,和同样爱砚的妻子一起把藏砚、品砚、玩砚、展砚做成了日课。曾经的远行,波折,求索都已归于平静,慢慢成为回忆。而今回首,来时的路上只有那隐现的翠微,无风无雨亦无晴。

近年,他们蜗居在盐官古城的晴雨楼里,已很少出门。市场上已几乎见不到心仪的古砚了。如今收藏之风日炽,喜爱古砚的人越来越多,从地摊到古玩店铺,从拍卖行到微拍堂,稍有品位的古砚一露面便有藏家盯上,争出善价,常常轮不到他们出手。 

晴雨楼主人倒是达观,与古砚失之交臂,是收藏路上的常事,非当下之现象,遗憾不过来。当然,为了心中所好,他还是会刷微信,翻图录,托砚友,虽深居小楼而牵挂不断。不过大多已不能如愿,只好以尽人事,凭机缘,看运气来宽慰自己。

晴雨楼主人心里明白,收藏是无止境的,半生收藏千余方古砚,精品只是少数。这里的古砚,虽没有写过《兰亭集序》,画过《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但一定描绘过六朝烟雨、抒写过唐诗宋词、明清小品乃至寻常书札,甚至抄录过琐碎的契约公文。每一方古砚都曾是一片良田沃土,都曾被辛勤地耕耘过、也曾收获过。古老的中华文化就是在这一方方古砚中孕育、诞生的。所以他们一直致力的是有重点、成系列的收藏,尽可能使晴雨楼的集藏能较完整体现砚史的流变轨迹。

而真正好的精品大多零星散落于各地藏家手中。曾有砚友豪言,愿倾尽家财,把世间精品全部买下,做一个顶级的砚展馆。事实证明,这有点痴人说梦的味道。这不,壮志未酬,豪言已化作笑谈。

“本来就不完全是钱的事儿!”晴雨楼主人说。戏谑之中几分喟叹几分感慨。

他们曾看中一位资深藏家的一方宋代眉纹龙尾石抄手砚,正好能填补自己收藏的一段空白,完善品类环节,但对方坚决不出,并期待有朝一日也能将所藏之砚办一展馆展出。惺惺相惜,不忍心强求。朱曙光先生心心念念,每年都和妻子去看一次,整整六年,风雨无阻。晴雨楼藏砚馆已正式对外开放后,便邀请那位藏家有空来晴雨楼看看,以为交流切磋。藏家到来后,流连半日,赞叹之余,不乏钦佩,遂将砚台割爱相让。

在公号“晴雨楼藏砚”上,朱先生专门写过这方古砚,从规格到形制及品相,言辞间赞美如斯,“此眉纹砚石质纯净,通体无暇,眉纹形态飘逸、灵动,底板折光灿烂如银。眉纹中心黝黑、油亮,周边逐渐晕散、融化于底板……砚面可见淡蓝色银皮,系长期置身于湿润环境慢慢风化而致,透着沧桑与古朴。”颇有蔡襄得一方大砚时挥笔极书“大砚盈尺,风韵异常”之慨。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好,人与砚的缘分到了也罢,藏砚路上,那些看起来很美的机缘,实际上都蕴含着苦苦的追寻与等待。 

回溯过往,其他藏家或多或少都有值得津津乐道的捡漏经历,非常低的价格就买到了珍品,统统归结于眼力、运气。晴雨楼主人却极少有这样的时候,不纠结于侥幸,故而收藏得踏实安心。

藏砚肇始,很是偶然,三十年前的军营里,战友从婺源带回一方龙尾砚,黝黑的石头上洒落着点点金星,如秋夜的星空,深邃而神秘,让他产生了莫名的喜欢,便也请人捎买一方回来。当时并未询价,不曾想,一方新的鱼子纹龙尾砚值他半月工资,四十元, 1987年,这个数目他始终记得。不过,藏砚之路由此开始。 

喜欢砚的人在旁人眼里或许都有点神经质般不可理喻。”晴雨楼主人半开玩笑自嘲。乍一看,就一块石头,一件泥陶,一般人不会动心的。可是,爱砚人会抛开表象,专注于石品纹理、年代形制、工艺特色、文化背景、过往流变的钻研。于是,在他们眼里,金星,银星,石眼等各种石品是造物的杰作,凤池、风字,斗样、琴样等诸样砚式是文脉的存续。砚变得可观起来,砚石会升华,沉淀,延展。氤氲中,呈现出一个全新缤纷的世界,让他们流连其中,乐而忘返。

宋 平板形眉纹龙尾石砚



宋 平板形刷丝纹龙尾石砚



宋 马蹄形罗纹龙尾石砚



宋 太史端石砚



宋 七星端石砚


宋 风字形罗纹龙尾石砚


宋 斗样抄手龙尾石砚


宋 椭圆形眉纹龙尾石砚


宋 只履样罗纹龙尾石砚


宋 琴形吉州石砚


宋 长方形淌池龙尾石砚

跟众多传奇藏家的经历相比,晴雨楼主人藏砚故事的开头确实有些平常,没有跌宕起伏,少有奇闻逸事。 

依托于互联网大潮,晴雨楼主人开启了他藏砚的黄金时代。“文房春秋”、“雅昌”、“砚藏”等一大波古玩收藏网站涌现,或论坛发帖、或同好交流,原本远隔千山万水,散落于各个地方的古砚图片纷纷呈现于网上,令人目不暇接。他们流连于网络,看着画质掉渣,模糊不清的古砚图片,由于细节完全看不清,他只能凭借其形制、感觉、气息来判断,要不要就在一念之间。看不到实物,心中总是拿不准,但犹豫的过程中可能就错过了。而他们只能凭着少得可怜的经验、并不出众的眼力和魄力,坚持不懈地购藏着古砚。

网络是一张蛛网,他们会循着一根根蛛丝,找寻着一方方古砚。更多时候,是实地考察,网上找到卖家,跟对方约时间看实物。那段时间,夫妻二人奔波于各地,虽不至风餐露宿,亦风雨兼程,出门在外,一切从简,像行军打仗一般,最主要的那个目标永远是砚。

倏忽廿载余,晴雨楼主人孜孜以求,古砚品类日渐丰富,其间慢慢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古砚藏品框架。他原本藏砚的阁楼即名晴雨楼,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是阁楼地方有限,独自把玩尚可,展出则显局促。2010年,在地方政府的扶持和盐官景区的协助下,原本在闹市小区阁楼上的晴雨楼搬建到了盐官古城,一个凝聚巧思的藏砚馆被开辟出来。

亭台、楼阁、回廊、庭院勾勒出江南意象。细致描摹处,锦鲤戏荷,灵动起澄澈的涟漪,如微醺的晚风轻抚欲语的琴弦,弹奏一池素莲香。晶莹闪醉了凝露,滴滴入砚,泅润成一方墨韵飘荡,轻轻的一晃,变成了月光。回眸处,菖蒲滴翠、竹影摇曳、玉兰花开。展馆的设计处处围绕古砚生发,展厅里的天井便是一方城池砚的造型。檐水滴落,沿周遭水渠汇聚入池,方正平直,其间有芭蕉亭亭而立,一如晴雨楼藏砚,简约而雅致。









配合古砚展示,四壁间点缀砚拓、书画,古意森森,文气沉着。晴雨楼主人经年收藏的古砚陈列其间,亦成为一种意象表达。园林营造讲究经营位置,树木、园林赏石、苍苔、飞瀑,安排得当,便自成天地。万事万物须在情境里,方显出妙处,山水如是,古砚亦如是。



小而精致是晴雨楼的立馆理念,拒绝空泛华丽,内容要融于形式,才能相得益彰。而其中展出的数百方古砚无疑是这座博物馆的灵魂。

这座非国有博物馆2012年就已列入国家博物馆名录。

展品陈设以汉唐、宋元、明清的年代为序。展品每半年更换一次,每次更换一部分,1800余方古砚在2012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的八年时间里,几乎轮转了一遍。









为发掘古砚内涵,提升赏玩品格,朱曙光夫妇经营着“晴雨楼藏砚公众号”,撰写品读文章,拍摄砚图,制作拓片,努力向世人展示和诠释古砚之美。

无论晴雨,夫妇俩经常会在展厅里转一转,面对古砚,每一方的来龙去脉,其间的得失经历,一幕一幕,往事历历,展厅成了他们与古砚和砚友交流的精神空间。


他们会想起一方上好的宋砚被卖甘蔗的小贩用来垫在地上削甘蔗皮; 

亦会唏嘘,转折经年才到手或没到手的古砚,也许确实非人力可左右; 

还会修正观点。随着阅览砚史文献资料的增多,以及新的考古证据的出现,他们会对自己以前的断代产生质疑,继而再考证,随后展厅中的某一方砚就从唐移到了宋或从宋移到了元明; 

有时候也会遇到曾出售砚台给晴雨楼的人,他们感慨着“还真的办起博物馆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梦想,让你们俩实现了。” 

更有趣的,一些曾转让或赠送过展品的藏家会专程来看自己惠让的宝贝是否被善待。 

古砚,只有到了真正喜欢它的藏家手里,才会被妥善保存。然而每一方古砚在纵深的历史曲线里,它们或历经了朝代更迭;或置身于风雨泥泞;或纠缠在同好相争;抑或迷失于真假认同。 

收藏至此,晴雨楼主人早就有意将收藏的古砚制作一本砚谱,供藏家交流,为大众分享。两年前,他开始接触止观书局,共同打磨《宋砚五十品》,从几百方宋砚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五十方,汇集成册,呈献于读者面前。 

作者朱曙光先生为五十方砚撰文品评,并配五十首宋代咏砚诗词,相映成趣。后记部分,是朱先生一篇《品味宋砚》的长文,从历史流变、砚式变革、文人意趣、材质之美等诸多方面剖析宋砚,可见作者在收藏之外,于学术上亦用功颇深。作为一个有分量的结尾,与本书丰富的内容相得益彰。

止观书局在影像呈现上别开生面,通过庭院与案头、原大正图、侧面图、逆光图、水图等多种拍摄方法,充分解读宋砚之美。


昔日星散在各处的古砚,因为主人的喜好,聚集在晴雨楼。在朱先生的眼里,这里的每一方古砚都如熟悉的朋友,都有独特的个性与生命。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方古砚,如同这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无论是呱呱坠地时的最初容颜,还是日后际遇的穷通修短,造化和岁月会在每一方古砚上留下独一无二的印痕。这些古砚,早在百年、千年前就已在陪伴他们的主人掭笔濡毫。因为偶然的机缘,今天在这里相遇。若干年后,这场相遇会成为过去,古砚却依然年轻,它们还会有数不尽的聚散离合,还会续结新的缘分。

 “在古砚面前,我们都是匆匆过客。”说起晴雨楼藏砚的未来,主人坦然而达观。“对一个爱砚者而言,收藏生涯中最重要的是那个过程。能与这些古砚不期而遇,晨昏相依,厮磨半生,足矣。” 


纵观各类专著,砚的书籍主题大多是各类砚谱与考证的典籍、或是某博物馆的展览图录,亦或是拍卖图录。涉及宋砚的绝少,《宋砚五十品》从主题定位、体系构建、立意表达、拍摄呈现等几个角度单独把两宋抽离出来进行系统梳理、研究的可谓史无前例。

本书由止观书局、国家级博物馆——晴雨楼两家机构从馆藏宋砚中精选五十方,历时两年,反复推敲打磨,以期梳理两宋砚台形制、规范、风格,从而引出背后的文化积淀、传承及生发,一窥两宋风雅,一补砚界之缺。


此次共推出两个版本:
函套布面精装本函套布面精装作者签名藏书票编号本

函套布面精装本

函套布面精装作者签名藏书票编号本


其区别在于,作者签名藏书票编号本有藏书票。书票分两种各发行300部北宋莲花座形石砚、北宋双鱼龙尾石砚(任选其一)

藏书票钤中国书房、止观书局、晴雨楼藏砚、作者朱曙光、吕瑛手拓五方印,极具收藏价值。

如需要题上款,下单后请联系客服备注姓名,女士/先生或堂号,如下单时没有备注一律不题写上款。编号随机。

北宋双鱼龙尾石藏书票

北宋莲花座形石砚藏书票

购买藏书票作者签名本

有惊喜!

另外,购买作者签名藏书票编号本赠送由著名书画家汪为新先生题跋、吕瑛女士手拓北宋双鱼龙尾石砚和北宋莲花座形石砚拓片复制品各一张(尺寸:900*190mm)




 新书推荐 

👇



宋砚五十品 函套布面精装本


出品/
止观书局

出版/

西泠印社出版社


优先抢购享特惠价原价1580元 1264元 包邮





宋砚五十品 函套布面精装藏书票作者签名编号本


编号随机
出品/
止观书局

出版/

西泠印社出版社



限量抢购,先到先得

售价 1580元 包邮




(偏远地区除外,港澳台地区一律顺丰到付)下单后9月18日左右按订单顺序由发行方发出
一旦下单付款,恕不接受退款随意跑单退款的读者请慎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