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的算盘打错了吗?

是李不是 横贯线 2022-01-12

川渝横贯线出品  文/李不是

GDP飞涨的成都,钱都花哪儿了。

这两天,一篇文章讲到成都的“投资经”。文章讲到,锤子科技和人人车先后踏入成都,也先后陷入发展困境。大方敞开钱包欢迎科技互联网企业来拿钱的成都,成了“梦碎”之地。

锤子科技,2017年8月成都出资6亿元与其牵手,后有传言称锤子烧光投资后宣布成都总部解散。对此,锤子科技回应称传言不实,成都总部职能保持不变。

人人车,2019年1月,媒体报道称人人车获得大额资金支持,将搭建“北京-成都双总部”的运营体系。1月18日,人人车创始人李健在朋友圈表示,“感谢金牛区政府为人人车提供了40亿元资金支持,极大助力了人人车的发展。”只是春节刚过,人人车又被传出大规模清退线下业务团队的消息。人人车迅速回应称消息为假。

但无论消息真假,锤子科技和人人车或许的确陷入一定的发展困境。今天,重庆商报也在实地探访发现,重庆一些人人车员工已经被通知离职,工作账号被锁定。

就此,成都的“投资经”被媒体提到“钱该怎么花,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句话自然说得没错,但投资本身就是件存在风险的事。很多公司一时盛名之下,拥趸无数,生意做不下去了,就立马变成遭万人捶的破鼓。成都的投资夹杂其中,因带有官方性质自然会成为被关注的对象。毕竟有人会讲到“拿着纳税人的钱打水漂”。

但是,投资还需看到的是,成功的项目向来寥寥,但抓住的那一个或许就能带来长久的枝繁叶茂。谁都想赌中下一个阿里,谁也都想成为阿里体系助推下的杭州。

此外,地方政府的投资学显然并非商业公司投资那般简单运算。

成都的算盘在于,投资企业,最好引来总部,进而提升城市吸引力,带来人口增长,创造就业和消费。成都的收益便不止于投资回报,而是站在一举三得的出发点上。

因此我们看到,2017年,成都在科技与产业发展财政投入上达到27.91亿元,为历史最高投入。2018年该数据应该也不会低。

成都花钱的举措又分为两端。

一端是花钱直接引进企业总部,比如2018年2月成都发布“企业总部经济十条”,积极引进世界500强等企业在成都设立区域总部,促进新经济、准独角兽企业到成都落户。奖励金额最高达到5000万元。

另一端是在抢人大战中顺带抢草根创业团队。比如,两天前成都高新区就又加入新一年“抢人大战”中,将新建20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对于来成都创业的团队,3年内给500平米创业空间,配5套以上人才公寓,保障子女入学和买房资格,如果需要融资支持,还会最高给500万作为创业启动资金。

比起新年多地降低户籍范围的抢人措施,成都给钱给房给资金的举措倒也的确诚意十足。

2018年,成都常住人口量大涨,较2017年增长约29万人,而2017年较2016年仅多出13万人,可见2018年成都在“抢人大战”中下了功夫。

2017年,成都在全国“抢人大战”中成为十大赢家之一,常住人口增量排名全国第九,仅次于深圳、广州、杭州、长沙、重庆、郑州、武汉、宁波。

目前,2018年各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数据尚未完全出炉,但从已有数据上来看,成都已经超过宁波(2018年常住人口增量为10.1万)。或许,常住人口增量达29万的成都,排名还将上升不少,毕竟这一数据已属不俗。

因此,不论怎么讲,成都的投资是一个与企业、人口、就业等等密切相关的生态体系。无论是拉企业总部还是全力支持草根创业,我倒认为只要在合理、可控的估算范畴内,都可以放开手脚去干。

但凡出点成绩的城市,往往都是最敢闯的城市。反倒是有的城市的领导畏手畏脚,宁肯无功,但求无过。这样的城市最终多半都是驻足不前。

两者相比,我更欣赏敢闯敢干的城市。


往期好文

《就业增量,重庆成都西安谁更强?》

《西安抢人有多猛?》

关注城市发展也是关注你自己

「川渝横贯线」

长按二维码,和未来对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