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贯线

其他

抓人!许家印的马仔被一锅端了

8月31日,恒大财富摆烂,宣称无法兑付资金。结果昨天,深圳南山公安发布公告,对恒大财富杜某等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另外公布了四种报案方式,线上、短信、电话、邮寄等方式皆如同亲临报案。这意思其实很明确了,上面摊牌了,既然你们也摆烂了,那就都不拖了。杜亮等人被抓,可能让一部分投资人出了一口气,毕竟此人曾在暴雷之前,不要脸地提前兑付了自己的资金。2021年9月12日晚,杜亮曾被员工以及其他投资人围堵,当众承认自己提前退出,在5月31日前兑付了自己全部理财产品,此后再没买过一笔理财产品。事实上,产品未到期,是不能提前退出的。但从恒大财富的操作来看,这个规则显然只针对普通投资者,并不适用于恒大系的高管。自此便能看出,恒大系割韭菜的本质。而许家印本人,也曾站出来发誓,说很多员工和业主都拿着辛苦钱、血汗钱和养老钱来买了恒大财富的产品,我代表集团明确承诺一定要全部兑付,一分钱不能少。可是如今再看,许老板说过的话,变成放过的屁。其实许老板以及他的马仔们,何尝不知大势已去,所以这些人早就开始各种骚操作了,比如恒大财富暴雷前,杜亮和许家印的老婆提桶走人。再如许家印和老婆“技术性离婚”。“让领导们先走”在恒大体现得淋漓尽致。割韭菜的心入局,就必定是割韭菜的方式出局。只不过,现在最苦的是那些投资人,可能血本无归。老婆离婚了,马仔被抓了,就剩下许家印一个人,他要能扭转局势的话,早就扭转了。到了如今这个地步,可能也早就破罐子破摔了吧。真是一场史诗级的悲剧。而这场悲剧,其实也值得很多方面思考,即为什么许家印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为什么会坑害到如此之多的人。得势时,为什么可能贷出那么多款,相关的监管出了什么问题。对此,曹德旺早就犀利批判过:“这次许家印事情发生的时候,你们就可以看到,许家印总共才39亿的自身资本,贷款可以做到2万亿,相当于去年GDP的百分之二,这才一家许家的,还有李家张家王家刘家,乌七八糟的一大堆东西,这就是中国式金融,我们可能向美国学的时候,标点符号没有看好,表达得不够清楚”。所以,恒大到了如今这个局面,这场悲剧是值得认真反思的。好文值得收藏分享,辛苦在文章右下角点个在看、点个赞。您的每一次分享,会有更多的人与您站在一起。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libushi679往日好文“监督你妈,滚”!中央定调:救楼市的大招来了!改口了!房价可以下跌了?砸碎铁饭碗,开始了!医院早就烂透了!厦门,倒数第一!关注“横贯线”
2023年9月17日
其他

官宣取消限购!

01青岛跟进过去一周,已经有沈阳、大连、南京解除了限购,如今青岛也跟进了。四个特大城市官宣取消限购,广州取消了限价,深圳取消了港澳的限商。限售很多城市已经取消,限贷最近央行也发文放松了。这意味,一个不再“五限”的新局面、新时代正在到来。9月11日,青岛市住建局发布《关于适度调整我市房地产政策的通知》,提出了两条措施:第一,调整住房限购区域。将市南区、市北区(原四方区域除外)移出限购区域,全域取消限购政策。第二,优化住房上市交易年限。在本市范围内,商品住房取得《不动产权证书》可上市交易。
2023年9月12日
其他

“监督你妈,滚”!

河南平顶山鲁山县花费715万,赶在七夕节前,建造了一个牛郎织女雕塑。这事儿引起了广泛争议,还牵出了那句话:“监督你妈,滚!”。其实,倒也不是说有些东西不能建,而是要看建得值不值,有没有必要?平顶山鲁山县,曾经是平顶山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前两年才刚刚脱贫摘帽。对于这样的县城,为何要花715万建这么一座雕塑,有些费解?其一,鲁山县跟牛郎织女有何关联?这本来就是个神话故事,应该跟你鲁山县没有半毛钱关系吧。其二,国内县级财政捉襟见肘,尤其还是刚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花700多万建这么个玩意儿,是如何立项的?当地怎么想的?对于上面的疑问,在看到他们的答复后,或许能找到答案。他们的答复并无正面回应,而是一句“监督你妈,滚”。根据媒体报道,当记者采访鲁山县住建局时,一工作人员对记者来了一句:“监督你妈,滚”,然后挂断了电话。所以你看,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本单位的事,要你监督吗?你是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你有什么权力监督?你既然这么不识相,那我就慰问下你的家庭成员,顺便让你有多远滚多远。或许,他们已经习惯了我行我素,所以已经忘记了,原来权力是要被监督的,他们对媒体的采访也懵圈了,竟然敢有人质疑我。他们早就忘记了自己是公仆的身份,而把自己当成了需要奉承,需要捧着,对他们必须言听计从的官老爷。因此,这样的思维下,别说建个牛郎织女雕塑了,就算是建坨屎雕塑在那,也不是不可能。现实就是这么魔幻,比神话故事还要神奇。上个月,郑州教育局的闫曦处长,也对媒体发飙了,怒斥顶端新闻怎么什么都发时,喊出的那句“那是不是说MLGB(骂人粗话)了就不放了?”有些人说,应该对官员体系多做些公关培训,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让他们能正确应付媒体采访。对此,我倒是觉得,没必要做培训,保留这些官员的原生态挺好的,没有这些人说出他们的真心话,那他们该多压抑。这些官员也是人,他们也得释放一下,如果平时都压抑着说官腔,然后背地里骂MLGB,或者“监督你妈,滚”,我担心他们会人格分裂的。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还是多让他们说说真话吧。现在,当地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党某某被免职,言辞不当的工作人员被记大过处分,工程相应流程、造价等进入调查程序……此事,可能就此会告一段落。但是这件事又是很典型的一件事,它透露出官场诸多官员的真实想法,他们当久了官老爷,平时也是被捧着习惯了,突然遇到唱反调的,就不习惯了,就要张口开骂了。以前不是还有官员在食堂扇下属耳光的吗。类似的事,千奇百怪,层出不穷。而被报道出来的,也只是冰山一角,九牛一毛。当人民群众不能监督公仆,又或者监督了还要被慰问家庭成员,那这个世界可真是够讽刺,够悲哀的了。原创不易,好文值得收藏分享,辛苦在文章右下角点个在看、点个赞。您的每一次分享,会有更多的人与您站在一起。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libushi679往日好文中央定调:救楼市的大招来了!改口了!房价可以下跌了?砸碎铁饭碗,开始了!医院早就烂透了!厦门,倒数第一!中央定调:房产过剩了!关注“横贯线”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中央定调:救楼市的大招来了!

01大招来了8月25日,住建部、央行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推动落实购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政策措施。《通知》明确提出: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此项政策作为政策工具,纳入“一城一策”工具箱,供城市自主选用。这一政策落地,等了一个月。早在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官方就明确强调: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之后的7月27日住建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继续巩固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态势,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继续做好保交楼工作,加快项目建设交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时隔一个月,终于等来了政策落地。但是,这份《通知》没有采取强制性,也即没有强制所有城市必须执行,而是强调,“认房不用认贷”只是给各城市提供了一个工具,用与不用,各城市自主决定。02一线城市需要跟进关于认房不认贷,去年郑州就率先发起,之后数十个城市跟进。所谓认房认贷,意思就是,你买房不但要看你名下有没有房子,而且还要看你有没有过房贷记录,只有无房无房贷记录,才能按照首套房标准给予信贷。如果无房,但有房贷记录,这个记录,首付与信贷,就得按照二套房标准来。以深圳来说,购首套房,如果无房无贷,首付3成;如果无房有贷款记录,首付5成。也就是说,假如你在深圳没有房子,但在老家买过房,在深圳买房,首付就得50%起步。不仅如此,贷款的利率也得按照二套来。目前北上广深的首套房利率与二套房利率,深圳相差最小,30个基点。上海相差最大,70个基点。制图:城市财经以相差500万来说,利率相差50个基点,成本相差很大。我之前说过,认房又认贷,是很多购房人面前的拦路虎。本意是压制炒房,但伤害了很多真正的刚需。其实压制炒房有很多办法,对于一线城市过于严格的认房又认贷规定,本号觉得可以有针对性地放松放松。如果做不到取消“认房又认贷”,那可以缩小认贷的范围缩小,不在全国内认贷,而只在城市内部认贷即可。也即,只要你在深圳没有贷款购房记录,就可以按照首套贷款来执行。现在看来,一线城市“认房不认贷”实行,可能性越来越大了。但一线城市能否真正落地,还得看北京的行动。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均已喊麦,表示政策都在制定中,但是喊麦了大半个月,四座城市仍是只听雷声不见雨滴。8月9日,经济观察报披露,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要在8月召开一个碰头会议,主题是关乎房地产相关政策如何调整优化。但这都8月末来了,四座城市仍没有动静。上海、广州、深圳都在看着北京,看看老大哥怎么发这份文件,毕竟作为四个调控力度最严的城市,力度拿捏要慎之又慎,放松力度太过,会违反房住不炒的原则,放松不痛不痒,又没什么作用。而北京其实也在犹豫,也需要仔细斟酌政策放松的尺度,更需要考虑,如果政策出来了,市场依旧没有任何反应之后的利好出尽,该如何应对。但拖也不是个办法,如今住建部、央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都发布了正式文件,相信北上广深四座顶级城市的文件出台,应该也快了。本号认为,“认房不认贷”很有可能会是措施之一,毕竟这个政策的确阻挡了北上广深很多刚性需求。除此之外,本号认为,四座顶级城市外围区的限购,可能也会有适当放松。或者放松社保要求,目前四座城市的社保都要求5年。或者放松外围区的限购。毕竟现在这种限购,意义已经不是特别大,特别是外围区的限购。03楼市会怎么走如果一线城市开启“认房不认贷”,乃至放松限购,会改变楼市走向吗?当然不能。这一点,本号多次强调过。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定调了当下的楼市现状: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这一轮楼市调整,是系统性的,并非是市场问题的单独问题,还有行业问题(房企债务链条),经济问题(收入与就业)。现在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避免房价硬着陆而已,最多能起到延缓下降速度的作用。君不见,去年就放开限购的福州、沈阳、廊坊、佛山、东莞以及大幅收缩限购圈的武汉、苏州、南京、杭州、郑州等城市,并没有挡住房价下行。降首付、豁免交易税费、取消“认房认贷”,乃至接下来可能大面积展开的放开限购,只是为了释放需求,让房价跌得慢一些而已。更重要的是,官方对待楼市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今年以来发布的不痛不痒的措施来看,中央对待楼市的态度很谨慎。逻辑在于,不想刺激太多,而是想着让房价慢慢下跌,实现软着陆。以时间换空间,调整中国经济结构,从过去的依赖大基建、房地产模式,变为科技创新、资本市场驱动模式。本号在文章中反复强调过:人口见顶下降,城市化速率见顶放缓,新生儿人口一年比一年少,收入和就业不确定性加大,高房价与低收入的鸿沟没有缩小,供大于求。当下楼市面临的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这些利空因素,正在全面施压楼市,这一轮调整周期时间不会短。对此,不要抱有任何幻想。高位站岗的炒房客,能现在卖掉的,不要拖,越拖亏损越大。已经赚到甜头的炒房客,应该见好就收,否则当初凭运气赚到的钱,未来会凭本事全都吐出来。至于刚需买房,不急的话,大可继续观望。着急的话,可以买,摆好心态就行。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文章值得收藏分享,辛苦在文章右下角点个在看、点个赞。你的每一次分享,会有更多的人与你站在一起。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libushi679往日好文改口了!房价可以下跌了?砸碎铁饭碗,开始了!医院早就烂透了!厦门,倒数第一!中央定调:房产过剩了!关注“横贯线”
2023年8月26日
其他

改口了!房价可以下跌了?

昨天,这个信号很重磅。证券时报发文称:缓释资金压力,给房企更多定价空间。文章讲到,前两年,一些地方有限跌令,对一些房企降价行为予以限制。比如,2021年8月,湖南岳阳发布当年全国首个“限跌令”,要求降价不得超15%。之所以限跌,是防止有房企恶意降价,扰乱市场价格和市场预期。只是,现在房企销售困难,资金压力大,房价进入下行调整阶段,是必然的。所以,近期四川雅安、福建邵武等地在鼓励房企针对特定群体开展商品房团购活动中明确,与房企达成的团购优惠价格不计入商品房备案价格跌幅比例范围。此举给了房企更灵活的定价空间,有利于当地的库存去化,能够缓解部分房企资金压力,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因此,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即各地可能通过一些灵活的方式,不再明面上限跌。恒大和碧桂园的事,影响之大可能相关层面已经知悉,一旦房企资金链断裂,其带来的金融风险等很难控制。所以,让房企自己去解决资金链问题,成了一个不得不的办法。何况,房地产进入供大于求的时代,老百姓对房价下跌已经有了心理认知。因此,未来一些新盘销售,可能会对刚需和改善型的较为友好,价格上应该会有降价空间。如果全国各地庞大的二手房体量再发力降价的话,那降价通道只会加速运行。过去,我们靠土地财政的方式,赚了很多钱,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监管方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涨了房企高周转的模式,提前埋下了今天的雷。过度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导致全社会一窝蜂涌入房地产,建造出来的房屋,体量惊人,快速的在十几年间从供不应求到过分的供大于求。所以,到了今天,房子不好卖了,一根绳上的土地也不好卖了。根据财政部数据,2022年卖地收入只有66854亿元,较前一年下降了23.2%。今年上半年,卖地收入再次同比下降20.9%,全年预估只有3.5万亿。大势如此,傲娇了一二十年的楼市,也走到了不得不低头的地步。时光荏苒,真的是感叹,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只是,这里面最苦的,莫过于那些楼市的接盘侠们,以及那些交了钱还拿不到房的人。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文章值得收藏分享,辛苦在文章右下角点个在看、点个赞。你的每一次分享,会有更多的人与你站在一起。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libushi679往日好文砸碎铁饭碗,开始了!医院早就烂透了!石家庄公开嘲笑自己!楼市大变局,开始了!厦门,倒数第一!中央定调:房产过剩了!关注“横贯线”
2023年8月24日
被用户删除
地方新闻

官宣!合肥突破千万人口

其中常住人口口径是用途最多。比如在住建部划分超大、特大城市的时候,标准就是城区常住人口。国家发改委给申报轻轨和地铁城市设置的门槛之一,是市区常住人口150万、300万。
2023年8月22日
其他

成都楼市也顶不住了!

01成都,楼市异类在最近两年的中国房地产史上,成都绝对是个异类。2022年以来,中国楼市进入了全面盘整阶段。今年一季度,在防疫措施全盘放开的背景下,上演了一波短暂小阳春,但预期没有出现的背景下,市场很快被打回了原形。然而成都却像一个干劲十足的小伙子,充满了爆发力,二手房成交量在当年创下了历史新高。今年二三月份,成交量刷新了历史纪录。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更是持续上涨。从官方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全国目前90%以上的城市,房价在下跌。但成都却非常玄妙地躲过了盘整,成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成都房价迷之自信,连续上涨了18个月。7月份,成都新房与二手房,同比均领涨全国。不过,二手房环比也开始转跌了。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成交量方面,今年上半年成都总共成交新房8.1万套,是去年的1.07倍;二手房上半年的成交套数则达11.9万套,是同期商品住宅成交套数的1.5倍,同比增长65%;成交面积为11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8%。这样的成交量,令人侧目。尤其是成都在二三月份持续刷新二手房成交量天际线,2月份成交了19061套,创下历史新高。3月份成交了28189套,更是达到了令其他城市膜拜的巅峰。哪怕和大多数城市一样,在3月份见顶之后,新房与二手房成交量一路下滑,但成都新房与二手房成交量仍保持在1万套与1.5万套之上。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成都住建局而同期,其他城市的成交量已经跌得不成样子。深圳的二手房网签量再度跌入3000套以内。南京的新房成交量跌破了3000套。再看与武汉的成交量,新房成交量已经跌至谷底。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武汉市住建局成都何以呈现出谜一般的成交量走位?02成都为何有不一样的走位第一,泡沫并没有高到离谱。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强调过,当下各城市遭遇的楼市困局,都是当年房价拼命上涨造成的。现在,浪潮褪去之后,才发现,原来房价与民众收入之间的鸿沟,已是无法逾越的天堑。成都的房价自然也泡沫较大,但是有别于东部热点城市的过山车房价模式不同,成都和长沙一样,走的是温水煮青蛙的温和上涨模式,房价始终保持着小碎步上涨。这种低调的模式,好处在于,无论外界变化如何,都不会对其走势产生过大影响。目前,成都的房价相比于北上广深低得多,相比于同级别的杭州、南京等城市也要低很多。经历了连续18个月上涨,目前成都的均价1.7万元/平方米。与厦门的动辄六七万,杭州、南京、苏州的动辄四五万,宁波、东莞的动辄三四万相比,成都房价绝对量虽然也很高,但相比之下,接受度相对好一些。其他城市的民众,奋力一跳也没有买的指望。成都普通民众努力一下,还是有购房的希望。这是成都楼市能够做出独立行情的底层逻辑。第二,人口不断涌入,需求不断增加。归功于成都近年来的成功宣传,成都近年来名声大噪。再加上四川盆地独特的宜居条件,以及东部城市房价高企的现状,成都过去十年成功收割了一波人口。七普数据显示,成都过去十年(2010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增量高达581.9万人,增量仅次于深圳、广州,位居全国第三。去年,在人口增量整体降档换速的背景下,成都依旧增加了24.5万人,位居第二。在2022年全国人口见顶转向的背景下,成都人口增量从2021年的24.5万下降至7.6万。增量的确跳水了,但依旧保持着人口增量。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人口不断涌入,需求不断增加。成都商报披露了一组数据,上半年有20万个家庭在成都买房了。第三,成都刚需和置换需求非常旺盛。从成都的成交房屋结构来看,卖得最火的是70至90平米二房与三房户型。价格主要集中在200万以内。尤其是非核心区,基本都在卖低价盘。同时,成都的二手房挂牌量不断高企,已经冲破了20万套。这意味着:一方面,成都当下的解套需求非常强烈。这在所有城市都一样。另一方面,成都当下的置换需求非常旺盛。很多市民将之前高利率的房子卖掉,换成当下低利率的贷款。03成都也躲不过了不得不承认,去年以来成都是中国城市中的异类,但是在宏观大环境让大家恍然大悟的背景下,哪怕这个异类,也低下了高昂的头颅。一方面,成都的二手房价格终于在7月份转跌,环比下跌了0.2%。另一方面,成都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成交量都进入了连跌通道。正如本号多次强调的,这一轮楼市是全面的、整体的,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躲过。成都也不能。因为这场调整是系统的,是宏观的,不是某个城市微观下跌。一季度之所以上演小阳春,是因为大家以为在防疫措施大放开之后,经济即便不会筑底反弹,也至少会增强确定性,增强预期。但是,大半年过去了,数据告诉我们,并不是那么回事。过去半个月,海关总署公布的出口数据,央行公布的社融、房贷和存款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消费、工业、投资、失业率数据,都在佐证着我们的经济复苏,仍充满着较大不确定性。宏观环境与数据的不确定,是二季度以来全国楼市再次进入肃杀状态的根本原因。具体来说,这种环境导致了两种结果:第一,不想买的人越来越多。没有信心没有预期,中产以上阶层都在观望。第二,买不起的人越来越多。收入和就业不确定性加剧,高房价与低收入的局面没有丝毫改善,买不起房的人越来越多,需求断代情况越发严重。7月份,我们的房贷再次负增长,这意味着,不但买房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提前还贷的人越来越多。降负债表,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是当下很多人的首要任务。而不是在工作和收入充满各种悬疑的背景下,贸贸然去背负房贷买房。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文章值得收藏分享,辛苦在文章右下角点个在看、点个赞。你的每一次分享,会有更多的人与你站在一起。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libushi679往日好文砸碎铁饭碗,开始了!医院早就烂透了!石家庄公开嘲笑自己!楼市大变局,开始了!厦门,倒数第一!中央定调:房产过剩了!关注“横贯线”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砸碎铁饭碗,开始了!

01砸碎铁饭碗开始了今年以来,从东北开始,再到西部再到中部,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砸碎铁饭碗的行动,也即推进机构编制改革。最近的行动,来自中部的湖南省。8月11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到湖南省人口最少的古丈县进行调研,并准备积极试点推进人口小县机构编制改革,减轻财政供养压力。在湖南省之前,7月25日,安徽省委编办对网友留言进行回复时提到,经安徽省委编委同意,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4个常住人口较少的县(区)开展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并组建了省及相关市、县(区)改革工作专班,协调推进试点工作。更早之前,青海和内蒙古已经行动了。2月份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召开人口小县机构整合试点动员部署会,成为青海首个试点县。2月份,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编办与自治区研究室也赴山西省开展联合调研,学习山西省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经验。除了对编制内人员进行改革外,年初以来还有十多个城市对编外人员开始精简。比如黑龙江哈尔滨、陕西延安、陕西安康、江苏徐州、合肥肥西县、长沙雨花区等地。而最早拉开机构编制改革序幕的,是山西省。早在2019年,山西省委一位主要领导去基层调研,发现了惊人的一幕:全省的人口小县星罗棋布,大多数地方的财政入不敷出,编制又比较多,财政供养人员比例不是很合理,人浮于事。等、靠、要的思维盘踞多年!回来后,就协调各方,于2020年4月,在山西省选取了忻州市河曲县、临汾市浮山县、太原市娄烦县、吕梁市石楼县、晋中市榆社县、长治市黎城县6个人口不足20万的小县开启整编改革试点。三年过去了,这些试点县已经取得了不错成果。制图:城市财经;根据公开报道梳理02不改不行无论是对机构编制进行改革,还是对编外人员进行精简,都是不得不进行的事情。一方面,中央已经明确要求。今年年初发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精简5%的目标,还要求地方也要着手精简: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减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县、乡两级不作精减要求。另一方面,财政吃紧,冗员太多导致人浮于事,人口转向,也倒逼着地方必须精简队伍。以最新进行机构编制改革试点的湖南古丈县来说。根据古丈县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古丈县GDP35亿元,常住人口10.6745万人,是湖南省人口最少的县。去年古丈县的财政收入是2.89亿元,而同期的支出21亿元。支出是收入的7倍多,如此巨大的财政缺口完全依靠上级拨付,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再看今年二月份开始试点精简队伍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根据该县政府网站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该县GDP为3.95亿元,人口才14796人。去年该县财政收入3119万元,而支出却高达12.44亿元,支出是收入的40倍。果然缺口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一个人口只有1.48万人的迷你小县城,一年支出12.44亿元,相当于平均给每个人的支出8.4万元。这些钱哪去了?这样的无底洞,全国有很多很多。以往丰年的时候,都很难维持,何况现在整体财政都吃紧的当下。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财政格局,本来就是沿海养内地,6省3市养全国。以没有受疫情影响的2019年来说,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辽宁财政对中央为净贡献。其他22个地区都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以拉开机构编制改革序幕的山西来说。根据山西省财政厅公布的数据四本账本:一般预算收入与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支出,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与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2022年山西省一般预算内收入3453.89亿元,支出5872.65亿元,缺口为2418.76亿元。同时由于卖地收入减少,去年山西省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28.97亿元,下降了35.9%,同期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则高达1480.2亿元,增长了9.2%。缺口851.23亿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有盈余,社会保险基金也有盈余,但后者是专款专用。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山西省财政厅整体来看,山西的财政缺口非常大,严重依赖中央转移支付。去年山西省获得的中央一般预算转移支付2553.58亿元。这种模式并没有什么问题,自古至今都是这样。但是,时代不同了,过去丰年可以随意挥霍,但现在宏观大环境已是如此,各地地方债务高企,沿海经济强省也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中西部与东北地区,更得省着点花。更为重要的是,人口趋势已经改变,去年全国人口减少了85万人。在人口转向的背景下,大多数原本人口就在减少的三四线城市以及绝大多数小县城,人口会加速减少。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286个城市公布了2022年人口数据,结果发现,人口增长的城市只有128个,两个持平,156个城市人口在减少。人口减少城市数量占了一大半。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人口都减少了,还要那么多服务人员干嘛?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发展过程中都遭受过冗员的困扰。宋朝仁宗年间由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神宗年间王安石主导的熙宁变法,目的之一就是裁撤冗员,为国家减少财政支出。清朝雍正年间的整顿吏治,同样如此。体制内人员越来越多,国家财政就越来越大。而随着人口见顶转向,尤其是很多地方人口早就开始减少,服务人员的队伍需要顺势缩减,而不是让很多人坐吃空饷。03收缩也在同步进行事实上,除了对机构编制改革进行精简外,还应该做的是收缩小县城乃至小城市。据统计,在全国2000多个县域单位中,人口在20万以下的多达400多个,其中5万人以下的袖珍县(市)有80多个。5万以下的小县城,完全可以采取合并的方式,或者并入大的县城。这是精简编制最快最好的方式。这种方式,其实我们的广大农村早就在用。公开资料显示,原来中国有近380万个自然村,现在只剩下了两百多万个,消失了近百万。这些消失的村,大多都是因为人口持续减少,被合并,消失在了历史的浓烟中。而这些冲击波,也早已向镇、县蔓延。去年12月,黑龙江伊春市的乌翠区乌马河、锦山、向阳、曙光四个街道办事处因为人口减少因素,被撤掉街道,合并成了两个镇。民政部数据显示,2009年底,中国尚有1464个县,855个市辖区,2019年末,已缩减至1323个县,市辖区数量却增至965个。换言之,十年之间,全国共撤销了141个县,同期增加了110个市辖区。也就是说,消失的141个县,有110个是撤县设区所致,还有31个则是被撤销合并。也即,我们的县城收缩,早就开始了,只不过随着全国人口见顶转向,这种速度会往后会加快而已。中国城市现在已经进入了新模式:一边是官方明确强调,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另一边,越来越多的普通三四线城市人口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村消失乃至城市消失。首当其冲的便是东北、西部和中部一些穷困、人口少的地带。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文章值得收藏分享,辛苦在文章右下角点个在看、点个赞。你的每一次分享,会有更多的人与你站在一起。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libushi679往日好文医院早就烂透了!石家庄公开嘲笑自己!楼市大变局,开始了!厦门,倒数第一!中央定调:房产过剩了!齐齐哈尔的人性去哪了?关注“横贯线”
2023年8月16日
其他

医院早就烂透了!

医院的高级领导们,身居要职的医生们,正在瑟瑟发抖。以每天倒下一个的速度反腐,这样的力度,足以让一大批曾经醉生梦死的人,变得焦虑、恐惧、失眠。据了解,截至目前,今年已经有170多位医院院长、书记以及医疗相关人员落马。这个数字,还只是公布出来的统计数据,至于具体多少,我相信只会更庞大。再看公布的贪腐数据,同样让人惊掉下巴。比如,云南某医院,一台肿瘤医疗器械原价1500万元,但医院花了3250万元买入。仅院长一人,就吃了1600万元的回扣,另有420万行踪不明。一台器械,吃的回扣比器械售价还高。再如,广东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原党总支书记、院长罗勇受贿涉案金额2980万元。这位院长被抓后,该医院人均就医成本降低了1400元。够滑稽,够荒诞。换句话说就是,过去每一位患者,只要踏进这个医院,就要多支出1400元的客单价。再换句话说,每一位患者,在他们本该支出的份额之外,还要为院方多贡献一瓶飞天茅台。还有,曾轰动一时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原院长王天朝,收受了100套住房。此外,股权、现金等应收尽收。类似的案例,网上一搜一大堆,数不胜数。但凡有点实权的医生或者领导,就很容易沾上钱,毕竟这个钱来得太容易了,买一台设备就能赚1600万元,眨眼之间就能挣到一位农民800年才能挣到的钱。而普通的医生呢,业绩同样和金钱挂钩,多开药,多检查,就能多分钱。所以,看病难看病贵从来都没有解决过。过去,没有全民医保时,老百姓们大喊特喊看病难看病贵。后来,全民医保实行了,能够报销相当一部分了,但是呢,还是看病难看病贵。因为医院这个地方啊,老百姓从来掰不过它的手腕。他们一手挣国家的补贴,一手还要挣老百姓的钱。而且,医院应该是挣钱最容易的地方了。毕竟,有些时候饭可以不吃,但病不能不治。张飞都怕病来如山倒,何况你我皆凡人。再者,进了医院,主宰你命运的就不是你了,这里没有砍价的环节,没有商量的余地,给你卖多少药,打多少针,做什么样的手术,全凭医生笔下让人看不懂的草书决定。人民日报多年前就报道过一篇文章,叫《过度医疗猛如虎》。其中讲了一个案例,许先生的父亲得了肺癌晚期,刚入院时,老人能吃能喝,但医院一直不停给老人输液,从早晨到夜里,还要不断打针,有时一天要打七八针。“你见过蜂窝煤吗?我父亲的屁股比蜂窝煤还要烂,密密麻麻都是针眼,足有上千个。”许先生说。所以,事实上,医疗系统早就烂透了。因此,最近也有人频繁问到,医疗系统早该查了,为什么现在才开始。对此,我的回答是,医疗反腐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而是和全国性反腐一样的节奏,一同展开,并未落下。此前已经有不少医疗系统的领导落马。而且,在最近掀起的猛烈的医疗反腐之前,上半年每两天就有一个医疗领域领导下马。所以说,医疗重磅反腐并不是这几天才开始。只不过,这几天的阵仗显得更大了,更猛了。从上半年每两天落马一个,加码到每天落马一个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的是塌方式腐败,说明的是一般力度的反腐已不足以拔除医疗领域的病根了。正如此文标题所言,医院早就烂透了,正儿八经开始反腐起来,别说一天一个了,就是一天十个我也相信。其实,不仅仅医疗领域,很多领域都是如此,别说一天一个了,一天十个可能才是真实的。只要反腐当了真,它就是让一大批人吓尿的节奏。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文章值得收藏分享,辛苦在文章右下角点个在看、点个赞。你的每一次分享,会有更多的人与你站在一起。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libushi679往日好文石家庄公开嘲笑自己!楼市大变局,开始了!厦门,倒数第一!中央定调:房产过剩了!齐齐哈尔的人性去哪了?高铁亏损,沦为空城!关注“横贯线”
2023年8月14日
被用户删除
社会新闻

有人遇难,涞水呼救!

涿州之后,河北涞水又引起关注。昨天还没传出有人遇难的信息,今天在澎湃新闻的报道中,便看到令人痛心的消息:讲述者怀策(化名)称,从7月31日发水到现在,他们的遗体就用塑料布、雨布给裹着蒙起来,都腐烂了,掀开盖着的帘子,根本认不出谁是谁。路边的动物尸体,羊牛猪狗都腐烂变质了,就那么暴露在空气里,急需一些消杀的药水。而涞水这一次的凶猛,比单纯的洪水还要厉害。由于涞水是山区,洪水往往伴随着泥石流。而泥石流所过之地,就算是房屋也会瞬间被碾压。而泥石流冲过的地方,比洪水更难消退,泥沙等沉积后清理起也很艰难。再看网上的短视频,涞水的洪水的确严重,据称野三坡景区已遭毁灭性损毁。
2023年8月4日
被用户删除
灾难新闻

涿州,原来有这么多人需救援!

涿州的洪水,比想象中严峻多了。政府公开向外求援,就知道这事并不简单。所以,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直奔河北,直奔涿州。昨天我的文章里问到,到底还有多少人被困?只是,这方面并没有公开数据。但是,完全可以料想,等待救援的群众数字不会小。而且,还有一大难点是点位分散,导致救援效率也下降。随着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抵达,大量的救援短视频也曝光。从中可以看出,前前后后有太多的人已经被救援,或者正在等待救援。一个小厂,就困住了24人一处安置点也被洪水围困,仅这处安置点,就有4000多人被困。洪水中的救援皮筏艇,密密麻麻。仅一个救援队,4天救出400多人。从白洋淀赶过去的船队,据称50艘游船在两天一夜里救出上万人。救援队在路上的对话:人多不多?多着呢。还有老人。大货车加入救援,一车至少拉出近百人。其中一个村子里,就是几百人被困。除了需救援的人多以外,救援的难点还在于,被水淹过后,很多地方的通讯也断掉了,所以哪里有被困的人,也需要不断寻找。这名工人为了救自己的工友们,半夜从水深4米的工地游了出来,四处寻找救援队。而在等待救援过程中,被困群众显然是煎熬的。到目前为止,我已经看到至少5个婴儿被救出来的视频了,还有一些孕妇。可以想象他们在被困后焦急和煎熬的心情。被洪水淹没后,大多地方是断水断电,缺水缺粮。即便被困群众能找到高点躲避洪水,但是也会被饥渴折磨。
2023年8月3日
其他

涿州,涿州,涿州

京津冀这一轮洪灾,应该是过去多少年都未曾经历过的。北京的痛还没抚平,河北涿州的呼救声已经响起。昨天一天时间里,涿州牵动了国人的心。昨天深夜,涿州连上6次热搜。这座60万人口的小城,受灾人数达到13万人,而且这个数据可能还会上升。5个人中就有1人受灾,足见其影响面之广。事实上,从昨天各种现场图片也能感受到,涿州的受灾情况,可能比想象中还要严峻。涿州一小区地库塌方大多村庄被淹过一楼甚至二楼就连派出所也是救援的对象出版业重镇的涿州,大多书业仓库被淹大石桥批发市场,只有货车顶依稀可见涿州八景之一的“拒马长虹”永济桥。挨家挨户救援救援婴儿和孩子母亲救下电线杆上躲避洪水的群众深夜救援转移老人转移救援待产孕妇救出被困的婴儿那么,涿州为啥这么难?根据前方救援人员称,其一是点多面广,被困群众分散;其二是被困群众缺吃缺喝,道路交通受阻;其三是皮筏艇救生衣缺乏,信号也不畅通。而具体到每一个个体身上,可能很多人都在经历煎熬。比如涿州一小区住户称,好多户只有小孩单独在家,我的小孩今年5岁多,已独自在家一天一夜,我也没办法上楼回家,家里没水没电,只能嘱咐孩子随便吃点。对于这位母亲和孩子而言,显然是痛苦的,揪心的。还有那位电线杆上躲避洪水的大哥,不知道坚持了多久才等来救援。还有深夜里被转移的老爷爷和待产孕妇们,他们是否已经担惊受怕了很久,身体是不也已经熬到了极限。眼下,不知道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是否全部到位,也不知道受困群众是不是都救出来了。由于信号不畅通,有些被困群众还难以被找到,可能他们正在缺水缺食物的环境下,备受煎熬。可以预估,涿州的经济损失不小,很多企业和家庭同样财产损失重大。但眼下更紧要的,还是要救出所有被困群众。但愿这场洪灾没有导致任何一例死亡的悲剧。也希望这场洪灾能快点过去,让老百姓们快点恢复常态、过点舒心的日子吧。最近我也是老感叹,三年疫情过去了,本来经济就在疲软中,结果今年又被这台风席卷来了一次大洪灾,又给不少人造成不小的损失。一个磨难接着一个磨难,老百姓们,真的是太难太不容易了。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文章值得收藏分享,辛苦在文章右下角点个在看、点个赞。你的每一次分享,会有更多的人与你站在一起。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libushi679往日好文石家庄公开嘲笑自己!楼市大变局,开始了!厦门,倒数第一!中央定调:房产过剩了!齐齐哈尔的人性去哪了?高铁亏损,沦为空城!关注“横贯线”
2023年8月2日
被用户删除
房地产

楼市又涨价!北京、广州、深圳群魔乱舞

01北京、广州、深圳纷纷表态自从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当下的楼市进行了全新表态后,各地城市开始落地执行了。当时会议明确提出: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段话前半段是对楼市的新定性,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后半段则是解决办法,也即之前调控期间的一系列政策,要适应新形势进行调整、松绑与取消。之后住建部更是提出了三个明确方向:1、降首套房首付、降利率;2、改善型住房换购税费减免;3、“认房认贷”改为“认房不认贷”。中央定调之下,合肥、北京、广州、深圳率先应答。合肥召开会议,提出要开始试点现房销售,并积极探索商品房销售按套内面积计价。
2023年8月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石家庄公开嘲笑自己!

石家庄,公开吐槽自己。前两天,石家庄的一则文旅片刷屏。该片开篇第一句就写到:“石家庄,全中国存在感最低的省会,没有北京宏伟,上海精致,没有成都逍遥,广州市井,提起它,人们会用魔幻、平庸、失落来形容……”该片虽然是在推介文旅资源,但开篇的自嘲,倒是新鲜。石家庄公开把自己归为全国存在感最低的省会,勇气可嘉。虽然,石家庄在存在感的比拼中,不能说真的在全国垫底,但也确实在末流了。华北第一省会混到这个地步,自嘲一下,说明石家庄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不过,仔细回想这一两年石家庄发生的事情,可能会从中发现,石家庄有点坐不住了,有点要摆脱平庸的意思。所以,石家庄最近的一些举动,有点“反叛”,有点非常规。石家庄,国际庄,大家一直都在说土,结果石家庄扔出一颗炸弹,要打造“摇滚之城”。可能石家庄也自查过自己的基因谱,发现石家庄和摇滚其实很有渊源,比如《乐队的夏天》里,好些摇滚乐队都来自石家庄,歌手小乐的一句“石家庄力量”一度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单。而摇滚乐队“万能青年旅店”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知名度很高。或许正因为此,开篇提到的石家庄的文旅片,片名就叫作《杀不死的石家庄》。自从石家庄宣布要打造“摇滚之城”后,眼下来看,在造人气上似乎有点效果。根据《经济观察报》报道,7月中旬的一个演出,主办方最初预计每场演出的观众在3000-4000人,结果是预计的3倍多。石家庄的“反叛”,搅动了曾经的一潭死水。实际上,石家庄的躁动早有迹象。比如疫情全面放开前,是石家庄“打响了第一枪”,虽然最后还是被按了回去。但至少石家庄先迈开了那一步。仅仅这一步,勇气值拉满。另外,石家庄敢于嘲笑自己,或许也源于刚刚建立起来的底气。从常常被吐槽的经济来看,石家庄这两年表现有点抢眼。2022年一季度,石家庄GDP增速10.1%,是42个主要城市中唯一一个增速超两位数城市。2022上半年以7.8%的增速领跑,三季度以7.1%领跑42个主要城市。全年增速6.4%,依旧位列第一。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许源于经济的给力,在河北人口全国领跌的态势下,石家庄的人口流入变为正增长。根据石家庄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石家庄常住人口1122.35万人,较2021年增加了1.88万人。而石家庄经济的好转,根据好友《城市财经》的分析,有这么几点原因。其一,石家庄明确了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食品和现代商贸物流五大主导产业,每个产业都锚定千亿规模。为了支援5大主要产业发展,石家庄出台了一系列奖励补贴政策。石家庄公开数据显示,去年补贴数额达到了2.6亿元。其二,石家庄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继续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比如大力支持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立项开工,石药巨石mRNA疫苗产业化项目、华普生物CPG疫苗佐剂项目、绿叶制药CNS药物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其三,石家庄大手笔支援企业建设,2022年石药灯塔工厂等462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开展,完成投资1594.7亿元。多管齐下,让石家庄在一些经济数据层面,表现亮眼。所以,从种种迹象都能看出,石家庄可能想要搞出些大动静,做出点事业感和存在感来。不管怎么说,改变中的石家庄是好现象。很多年前我去过一次石家庄,当时的国际庄的确有些土,从石家庄站出来,哪哪都感觉匹配不上一个省会的地位。我也去过河北其他一些地方,比如一些县城开车横穿县城只要几分钟,商圈中心见不到地下停车场,甚至一个县城连公交车都没有等等。河北的不少地方,别说对比南方发达地区了,就是对比中西部一些地方,也是要落后的。当然,这也是北方和南方等地区的一个对比缩影。数据显示,1982年内地十强城市,南北平分天下。而2022年,南方占9个,北方只剩下北京了。当然,形成这样的格局有很多的因素,无论是市场还是思想上的改革开放,北方都有很多地方要向南方学习。如今,石家庄的躁动,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正视自己的不足,乃至公开嘲笑自己的不足,进而大破大立地寻求改变,总比无动于衷、一潭死水要好太多了。往日好文楼市大变局,开始了!厦门,倒数第一!中央定调:房产过剩了!齐齐哈尔的人性去哪了?高铁亏损,沦为空城!90%房价在下跌!压力大!北京召开重磅会议关注“横贯线”
2023年7月31日
其他

楼市大变局,开始了!

01大动作来了关于现房销售、取消公摊的呼声,过去十几年从未间断。中央层面上也曾考虑过,但迟迟没有下文。到目前,现房销售方面,只有海南省和部分城市的部分试点项目在开展。而取消公摊方面,只有重庆、北京两座城市执行。但真正严格执行的只有重庆,北京虽然出台文件规定房屋成交按套内面积定价,但绝大多数开发商充耳不闻。最新的传来消息是,安徽省会合肥,召开了会议,准备两个都要开始执行。7月28日下午,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谋划全市房地产工作。会议明确要抓紧完善以下5个工作:1、大胆稳妥推进商品房“现房销售”试点,着力抓好蜀山区和包河区各一个试点项目。2、为避免公摊面积比例过大,要积极探索商品房销售按套内面积计价。3、“城中村”改造是公益性项目,并非营利性工程,大胆探索土地供应“定向挂牌、协议出让”。4、大力推动货币化安置、房票安置等多元化安置方式,尽全力让市民在安置上更早更快更灵活。5、试行取消商品房的楼层差价率限制,把定价权交给市场。其中第一条现房销售,明确要在蜀山区和包河区各选一个试点项目。第二条则是探索取消公摊,向重庆看齐,以套内面积定价成交。如果没错的话,这应该是重庆、北京之后,第三个公开表态要探索现房销售与取消公摊的城市。楼市大变局,序幕已经拉开。02现房销售不可阻挡预售制和公摊,都是内地从香港学习的。但都没有学全面。比如预售制,香港在推行卖楼花的基础上,为保障购房者的权益,还建立了“悔约退房机制”,也就是说,一旦购房者权益受损,是可以悔约退房。有了这个保障权益,香港的开发商不敢乱来,这是香港没有烂尾楼的根本原因。国外也有预售制,但在预售的同时,国外也都建立了相当完善的保障机制。如按工程进度支付首付款,而且支付款项一律打入监管账户,比如英国,购房者在支付首付款时按照工程进度分批支付,且支付的款项是打入监管账户。尾款则是在交房之后开始支付。在内地,虽然也有处罚机制和违约机制,处罚机制和违约机制仍不够完善,一旦遇到问题楼盘,后期业主维权之路不但辛酸,而且征途漫漫,费时费力。更为关键的是,银行无论你有没有收到房子,都追着你要还贷款,普通民众根本耗不起。至于公摊,香港也早就取消了,但内地还在执行。如今合肥提出要探索两种模式,其实是对前两天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全新表态的领悟与落实: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会议上,合肥市领导班子也明确了这一点。房地产形势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这句话该怎么理解,本号在周一的文章中有详细分析。总结来看就三点:第一,绝大多数城市的房屋供大于求。第二,人口少子化加剧,人口见顶转向之下,需求不断减少。第三,中心城市高房价之下的有效需求不断减少。在三大变化之下,过去的大多数规范约束房地产的条条框框都不再适应新形势。比如预售制。当初从香港引进预售制,是为了适应当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当时内地正进入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内地开启了浩浩荡荡的城市化,几亿农民进城工作生活。预售制的快周转,加快了开发商的房屋建设速度,满足了那个时代房屋的供应,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平抑房价的功效。但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弊端,也在一步步积累。比如粗制滥造、携款而逃、项目烂尾无法交付等。当时由于利仍大于弊,也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去年,这种弊端全盘爆发,才让现房销售变得特别迫切。现在人口见顶转向,城市化速度逐渐见顶放缓,再加上国内对预售制的约束法律与制度不够健全。在这种背景下,现房销售势在必行。今年年初经济日报就发文呼吁现房销售,并提出了4个观点:1、主管部门明确提及现房销售,表明未来,实行多年的商品房预售制度面临较大改革空间,现房销售或将成为大势所趋。2、当前,推进商品房预售制逐步向现房销售过渡的时机进一步成熟。近年来一些城市对于现房销售多有探索,积累了经验。3、我国商品房总体短缺的时代已基本结束。房地产市场发展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房地产开发企业“三高”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难以为继。房地产行业降“三高”的需要,使得商品房预售制改革箭在弦上。4、现房销售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去年以来,北京北、合肥、福州、杭州、济南、西安、深圳等城市也跟进了部分地块的现房销售要求。其中以北京力度最大,北京在去年第三轮集中供地的18宗土地中,将13宗地块明确要求现房销售。此外,在第四轮集中供地中,推出的6宗地块,全部设置了竞现房销售面积环节,并且首次对期房销售和现房销售进行区别定价。如今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强调,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要优化房地产政策,要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现房销售,就是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03取消公摊阻力重重相比于现房销售,取消公摊的呼声更加强烈。不久前“女子买69平方米公寓有37平方米是公摊”的消息,再次引发了全网热议。新浪新闻还做了一个头条调查,9.5万人参与的投票有8.7万人支持“‘公摊面积’在10%以内”,而话题评论下“我们为什么要接受公摊?”“只接受0%的‘公摊面积’”等评论分别获得了1.9万与1.2万的点赞。环顾全球,内地大概是唯一还在执行公摊制度的地区。目前,除了重庆,所有的城市都是按照建筑面积售房。你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扣去公摊和墙体占用的面积,实际使用面积可能不到90平米。如果以房价换算,购房者相当于损失了好几十万。最关键的是,被公摊的面积,物业还要征收你的物业费。比如电梯面积有你公摊的一份,但每个月的电梯使用费和维修检查费用,你得照缴不误。这就很搞笑了。公摊面积是业主买的,但物业公司却用业主买的面积来赚取广告费。这种方式,最得利的当然是开发商。所以,开发商巴不得公摊面积越大越好。关于公摊的争论,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不取消公摊也可以,但得改变现在的计价规则。不管是房屋出售还是北方地区缴纳取暖费,都应该按照套内面积收费,物业费按照建筑面积或者是“公摊面积”收取,这样才能消除大家的疑虑,让房屋消费明明白白。第二,取消公摊。房屋成交按照使用面积计算。这样公摊面积被物业用来盈利,就无可厚非。近年来,中央以及地方也在尝试提出取消“公摊面积”的征求意见或提议,多位人大代表亦有提出“取消公摊”的议案,然而至今相关征求意见或提议未在全国落实。原因很复杂,一方面其中牵扯的利益太大。另一方面,取消公摊需要改变现行的很多房地产执行制度与配套措施。但事情再难也需要推进。问题不解决,只会越来越难解决。合肥敢于提出这一想法,希望合肥能够真正执行,并制定出一份可以复制推广全国的细则。掀起一场楼市真正的大变局。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文章值得收藏分享,辛苦在文章右下角点个在看、点个赞。你的每一次分享,会有更多的人与你站在一起。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libushi679往日好文厦门,倒数第一!中央定调:房产过剩了!齐齐哈尔的人性去哪了?高铁亏损,沦为空城!90%房价在下跌!压力大!北京召开重磅会议关注“横贯线”
2023年7月30日
其他

厦门,倒数第一!

01厦门失速了目前36个主要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与首府城市)中公布经济半年报的有28个,只差太原、长春、合肥、南昌、郑州、长沙、南宁、拉萨。在已公布数据的城市中,厦门是一个扎眼的存在。根据厦门统计局披露:2023上半年,厦门市GDP规模3726.43亿元,增长1.2%。1.2%在目前公布数据的主要城市中处于垫底,且是唯一一个增速在2%以下的主要城市。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从数据可以看到,目前公布数据的28个主要城市,有16个跑赢了全国平均5.5%的增速,北京与贵阳两座城市持平,10个城市跑输了大盘。跑输大盘的城市包括重庆、天津两个直辖市,还有广州、武汉、哈尔滨、兰州、福州、昆明、乌鲁木齐,当然还有厦门。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其他城市降速也都在合理范围内,但厦门的增速却显得很吊车尾。有人可能说,是因为去年厦门增速太快了。的确,去年上半年厦门的增速为5.4%,在主要城市中位居与福州并列位居第二,仅次于石家庄。但是看看石家庄,去年上半年增速第一,今年上半年依旧能够达到6.1%,跑赢大盘。同省的兄弟城市福州,虽然跑输了大盘,也仍有4.5%的增速。厦门,为何失速这么快?其实和失速的东莞一样,都是出口和工业拖了后腿。02工业、出口拖后腿根据厦门统计局披露:第一产业增加值10.48亿元,下降4.1%;第二产业增加值1413.93亿元,下降6.2%;第三产业增加值2302.02亿元,增长6.4%。第一产业(农林牧副业)和第二产业(广义制造业)都在下降,特别是第二产业下滑如此厉害。细化来看,全市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2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34.3%。也就是说,还有23个工业大类行业是负增长的。再看出口。根据厦门海关统计:上半年厦门市外贸进出口48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其中进口2567.1亿元,增长18.2%,出口2232.9亿元,下降1.1%。进口增长非常不错,从而拉高了进出口整体增速,但出口却下降了1.1%。对于厦门这样一座海运城市来说,出口对于其经济的拉动不言而喻。以2022年数据来看,厦门去年出口总额4657.4亿元,对外依存度59.7%,依存度位居主要城市第6位。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以上两个因素,是厦门这次失速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因素,根本因素在于,厦门的产业近年来有空心化的倾向。从数据来看,过去十年,厦门的经济增速表现很不错。从2011年至2021年十年间,厦门GDP增长了177.4%,在五大计划单列市中位居第一。此外其资金总量增速位居第二,进出口增速位居第二。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但辉煌背后仍有隐忧,也就是第二产业占比下滑过快。这是天津、青岛两座城市过去十年跑不赢南方城市的关键因素,也是厦门的隐忧。03产业空心化倾向天津、青岛都是工业起家,工业是两座城市的基石,但过去一些年,两座城市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一路下滑。数据显示,2010年天津第二产业(广义制造业)占比为53.1%,占总GDP比例超过一半。如今,占比只有37%。青岛方面,2022年第二产业占比为34.8%,要知道2015年,青岛二产占比还高达43.3%,2010年更是高达48.7%。面对这一现状,青岛和天津在过去两年里都纷纷表态,要开启寻根之旅,重塑工业实力,回升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再看厦门。根据厦门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来看,2000年厦门三产占比分别是4.2%、52.7%、43.1%。当年厦门经济的一半以上都是工业提供的。到2010年,厦门的三产占比分别是1.1%、50%、48.9%,这时候,第二产业已经提供了厦门一半的GDP。再看还没有出现疫情影响的2019年,三产占比分别是0.4%、41.6%、58%。第二产业占比较2010年下降了8.4个百分点,同时第三产业(广义服务业)占比则提升了9.1个百分点。这还没完,今年上半年厦门的第二产业占比下降至37.9%,而第三产业占比提升至61.8。适当提升第三产业,减弱第二产业,的确有必要,毕竟发展第二产业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第三产业。但务必切记,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基石,没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便是空中楼阁。但事都得有个度。工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没有工业的服务业是空周楼阁。有人或许会反驳说,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占比最高的都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第二产业(广义工业)占比都不超过30%,美国甚至低于20%。2018年,美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约为38151.44亿美元,接近其GDP总量的18.6%。但你要知道,这些国家都拥有强大的工业技术与科技实力,他们不是不追求工业,而是转移了“制造环节”,与之匹配的内容仍在。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例,掌握着品牌、设计、标准、专利、营销等等,只是将整个手机产业链上的“制造环节”转移到低成本国家而已。它们依旧是制造业的霸主,从未放弃过制造业。美国在特朗普上台以后,更是通过减税等方式,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反观我们国内一些城市,反倒是过分追求第三产业,脱实向虚过快。不光厦门、青岛、天津,很多城市都在脱实向虚路上走得太快。我如此说,并不是说不要追求服务业。当然不是,追求工业的目的是追求产业升级后的科技、金融服务业,但一定不能忘本。客观来说,一座城市的工业实力并不是越强越好,关键还是要与城市地位相匹配。以上海来说,上海去工业化,是为了壮大自己的金融科技实力,作为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显然金融与科技更适合上海的身段。北京、深圳、广州、也是一样。在工业实力已经达到了一定强度之后,发展更好的服务业(科技、金融等),才能够突破自己的天花板,去创造更灿烂的未来。但是即便是一线城市,也始终维持着扎实的工业底子,深圳、上海是工业实力最强的两座城市,广州、北京相对弱一些,但其工业实力,广州仍在前十,北京位列全国第14位。如厦门这样的城市,本身工业实力就不够强,想要追逐服务业,身段又不够。因为,科技、金融这类服务业,一方面需要扎实的工业底子,另一方面依赖国家顶层设计。厦门虽然是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国家经济特区,但按照住建部的城区人口划分,只是I型大城市而已,不是特大,更不是超大。所以,对于自身实力不强的城市来说,只有不断壮大自己的工业实力,凭借实体经济去争夺排名。厦门第二产业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厦门的工业产业中,仅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突破千亿,2021年为3042.7亿元。同时,这些年厦门受产业转移影响,的几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在大跳水。比如液晶显示屏产量,已经从高峰时期的年产1.46亿片下降至去年的4460万片,膝盖斩了。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厦门市统计局手机产量和数码相机产量,更是脚踝斩。手机产量方面,高点时期的厦门一年手机产量3592.45万台,这一规模与东莞、重庆这些生产大户自然不能比。但就这一规模也没能守住,去年的手机产量只有165.94万台,跌至高点时期的零头。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厦门市统计局数码相机方面,巅峰时期年产量533.07万台,去年只有69.16万台。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厦门市统计局这些工业产品产量下降的局面,重庆在承受、成都在承受、东莞也在承受,不是厦门一个城市的问题。应对的办法就两个:第一,提升营商环境,努力留住企业。第二,升级产业,拓宽产业赛道。国家层面上,也发布了文件来应对。7月11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印发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管理办法》。文件明确提出要在中部、西部和东北21个省市自治区批复20个左右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其目的之一,就是利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我们的营商环境、交通服务强于东南亚的特点,来留住外流的产业与企业。往日好文中央定调:房产过剩了!齐齐哈尔的人性去哪了?高铁亏损,沦为空城!90%房价在下跌!压力大!北京召开重磅会议房价跌回5年前!关注“横贯线”
2023年7月29日
其他

中央定调:房产过剩了!

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有两段表态内容极为重磅。其一,对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做了总结。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层对当前的经济形势的表态,是实事求是的。疫情三年,很多企业受到较大影响,疫情放开后,无论是底气还是信心,多少都是有损耗的。其实,内需之所以不足,根源还在于收入受限,如果经济形势大好一片,收入预期高,消费也自然水涨船高。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眼下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历史之最,但就业的难度也是众所周知的。最能消费的年轻人缺少收入,消费自然带动不起来。另外,这几年为什么大家感觉各行各业都内卷得不行,说白了就是都在一口锅里吃饭了,都在瞄准有限量的“国内需求”。最近几年国际局势大家都明白,原来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做国际生意的,随着局势的动荡,都卷到国内这口锅里吃饭了。再加上国内这两年消费意愿不强,结局只能是互相卷到不行,而且还挣不着啥钱。所以,上述高层的表态,是实事求是的。其二,这次会议关于房地产也有全新的表态: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其中,最重磅的一句话,是“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这句话其实很好理解,说白了就是房产过剩,现在已经是供大于求的时代。这个表态,在此前是没有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房产过剩是才开始的。事实上,房产过剩早就露头了。黄奇帆曾透露,中国房子严重过剩,没有必要继续修建,没有需求了。20%的人口建造了全世界50%的房子。今年3月份住建部公布了一组数据,全国共有6亿栋建筑。6亿栋建筑,什么概念?去除掉厂房、写字楼、机关单位等,剩下的供大家居住的,哪怕是3亿栋,再换算成套数,是不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我们早就进入了一个房产过剩的时代,也正因为此,这两年房价开始下跌,绝大多数城市的房价,已经跌到2018年前后。如今,大多数城市二手房供应量都是海量的,成交量却不高,这些都足以说明,属于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往日好文齐齐哈尔的人性去哪了?高铁亏损,沦为空城!90%房价在下跌!北京释放重磅信号!压力大!北京召开重磅会议房价跌回5年前!破防!楼市大利空关注“横贯线”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齐齐哈尔的人性去哪了?

昨天下午,齐齐哈尔第34中学体育馆突然全顶坍塌,目前已致11人死亡。据媒体报道,坍塌时学校排球队正在训练,孩子们怎么也想不到,这次训练竟遭遇了灭顶之灾。据新华社报道,经现场初步调查,与体育馆毗邻的教学综合楼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违规将珍珠岩堆置体育馆屋顶。受降雨影响,珍珠岩浸水增重,导致屋顶荷载增大引发坍塌。目前,教学综合楼施工单位责任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由此可见,这属于一起典型的人祸带来的事故。根据最新报道,施工单位此前已多次中标政府的采购项目。按理说,这是一个成熟的公司,不应该犯基本的错误。另外,施工过程中的监管去哪了?将珍珠岩等物品压在一栋年久失修的体育馆上,如此明显的隐患,难道视而不见。还有,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一事故造成十几个家庭的破碎。今天在社交平台上,一位遇难学生的父亲的讲述刷了屏。这位中年男子面容憔悴,虽然讲述依然逻辑清晰,但难掩内心极度愤怒。这位父亲称,事发后没有人和家属们沟通,只是被警察盯防。找学校学校不见,找教育部门教育部门不见,找医院医生不出来……他被通知他女儿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但从下午6点到夜里12点,他连认一下遗体的资格都没有……这位父亲的讲述视频中,其他家长也都很愤怒,能从旁边家长的手机中看到,他们的对面就是警察。从官方报道出来的新闻看,省里表示高度重视,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相关部门表示高度重视,全省开展安全大检查……事故之后,什么环节都不缺,但从家属们的反应来看,唯独缺了人性。这位父亲无奈也无助,他对着手机质问:齐齐哈尔怎么了,这就是齐齐哈尔的态度?事实上,不止齐齐哈尔。稍作留意就会发现,但凡是发生重大事故,家属们往往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对到底发生了什么,后果有多严重,自己的家人到底在哪等等,都不清楚。其实,发生了重大事故后,有几个人是去闹事的?视频中的家属们,难道不够克制,不够冷静吗?此时此刻,他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在哪?后果到底有多严重?这位父亲甚至说了,哪怕是自己的女儿死了,能不能提前告知一声,家属也有个心理准备。事故后的救援和处置,在内地不可谓不快,各个环节都能在第一时间调动起来。可是,在这些“高度重视”的全过程中,往往少了最应该有的一点:人性。家属们经常问到,事故发生后,领导在哪里?说白了,领导不应该只是出现在通稿里,相关领导就应该直面现场,直面家属。哪怕面对家属们的情绪宣泄,甚至被破口大骂,又能怎样呢?我们的所有处理中,不应该只是“平事”的态度,要多站在受害方的立场去思考,去处理,去面对。人都已经走了,留下的只是冰冷,难道不更容易激化矛盾吗?不要把老百姓想得太坏,不要漠视当事人的知情权,更不能把失去女儿儿子的父母们当做必须“情绪稳定”的进攻对象。不管什么岗位,不管多大官级,你首先是个人,自己是个人就要把对方当人看待。灾难事故后如何对待死难者家属,是时候走出多年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怪圈了。往日好文北京连发重磅文件!马化腾力挺高铁亏损,沦为空城!90%房价在下跌!北京释放重磅信号!压力大!北京召开重磅会议房价跌回5年前!破防!楼市大利空关注“横贯线”
2023年7月24日
其他

人口第一城重庆跑输大盘

01人口第一城重庆跑输大盘目前,四大直辖市中北京、上海、重庆已经公布了上半年成绩单:北京,上半年GDP规模20621.3亿元,同比增长5.5%,同比增量1269.1亿元。上海,上半年GDP规模21390.17亿元,同比增长9.7%,同比增量2040.86亿元。重庆,上半年GDP规模14345.95亿元,同比增长4.6%,同比增量834.31亿元。天津,目前尚未公布数据,不过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天津实现了筑底反弹,一季度增速领跑四大直辖市。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从数据可以看到:第一,上海GDP在去年低基数之下,强势崛起,9.7%的增速不仅领跑直辖市,在目前公布数据的各省市各城市之中,均位居第一位。主要原因是去年二季度上海封城之下造成的经济低基数,去年上半年上海GDP下降了5.7%。这才有了今年上半年9.7%的亮眼增速。同样去年二季度遭受疫情影响的海南,上半年增速达到了8.6%,在目前公布数据的16个省市中位居第二。第二,北京的增速中规中矩,与全国平均5.5%的增速持平。全年增速有望达到更高。因为从数据来看,影响北京经济增速的主要是工业,更细化来看其实就是疫苗减产影响。但从疫苗减产带来的影响已经逐渐被北京消化掉,从4月份开始,北京的工业增加值已经实现了正增长,目前连续三个月正增长。第三,重庆增速跑输了全国大盘,低于5.5%的平均增速。无论增速还是增量,在公布数据的直辖市中均垫底。此外,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速,只增加了0.6个百分点。最关键的是,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还要低0.1个百分点。制图:城市财经;数据:重庆市统计局02陷入困局的重庆重庆表现为何失色?要知道,在疫情之前,重庆的增速一直比较亮眼,在省市排名中基本位居前列。从公布的数据中,可以找到两个直接原因。第一,制造业受困。根据重庆统计局披露: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6.3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47.37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912.25亿元,增长5.0%。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广义制造业)增速最低,也就是说,工业表现不足。具体来看工业方面。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制造业增长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7%。支柱产业中,材料产业同比增长8.7%,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达58.1%;汽摩和消费品产业分别增长5.3%、5.2%,装备和电子产业分别下降0.4%、3.9%。支柱产业中,装备和电子产业下降,特别是电子产业,下降了3.9%。这是重庆表现失色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一些年,受产业转移和新能源汽车搅局影响,重庆的几个支柱产业如笔记本、手机、汽车生产都遭受了不小影响。产业转移方面,公开消息透露,今年4月,广达电脑宣布将首次前往越南北部建厂。此前,鸿海(富士康)、和硕、仁宝、英业达、纬创均已在越南布局,随着广达的进入,全球主要的六大电子代工厂已齐聚越南。这种背景下,重庆的笔电产业遭受了严重影响。以笔记本产量来看,2021年也成为了重庆微型计算机设备的转捩点。2022年该产品的产量直接跳水至8631.92万台,下跌了19.6%。2021年也成为了重庆微型计算机设备的转捩点。2022年该产品的产量直接跳水至8631.92万台,下跌了19.6%。制图:城市财经;数据:重庆统计局打印机产量已经跌至巅峰时期的零头。制图:城市财经;数据:重庆统计局手机产量方面,2016年见顶之后,一路下行。去年重庆手机产量只有7032.03万台,相较于巅峰时期2016年的28707.36万台,下跌了75.5%。制图:城市财经;数据:重庆统计局受新能源汽车搅局影响,重庆的另一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业,也遭受了影响。1978年重庆汽车产量0.16万辆,1988年1.66万辆,1996年11.47万辆,2006年突破50万辆,2009年突破100万辆,2013年突破200万辆,2015年突破300万辆,2016年到达高峰,315.62万辆。好在重庆立刻抓住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重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5,这才在之后几年里,将汽车产量逐渐又拉了起来。制图:城市财经;数据:重庆统计局第二,房地产投资受困。除了支柱制造业产业跳水外,房地产投资,也是重庆经济的烦恼。重庆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1.4%。分领域看,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分别增长9.7%和8.8%,二者合计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1.0%,降幅较1-5月收窄2.1个百分点。足可见,房地产开发投资严重拖了固定投资增速的后腿。但这一增速大跳水,是可以预见的,因为这是重庆主动调整的结果。面对高企的库存和不断下滑的需求,重庆今年大幅压缩了土地供应。重庆中心城区2023年计划供地5010亩,相较于2022年的1.26万亩下跌了60%。在这种背景下,上半年重庆的土地成交面积大跳水,中心城区仅成交了705亩,相较于去年近乎腰斩。03如何破解重庆其实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重庆所面对的产业转移,是当下大多数城市同样面对的难题。如何破解?在产业转移方面,如何解决?第一,要尽一切努力留住企业,如果可以更要引进产业。最近武汉领导班子组队去长三角求道,目的也在于此。重庆目前也在努力留住企业。6月26日,重庆的领导们实地走访达丰(重庆)电脑有限公司、英业达(重庆)有限公司、新普科技(重庆)有限公司等企业,并与企业负责人交流座谈,详细了解企业生产运营情况,迎峰度夏期间电力需求以及面临的其他困难和问题。这是在安抚企业、留住企业,做企业的思想工作。同时,国家层面上,也发布了文件来应对。7月11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印发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管理办法》。文件明确提出要在中部、西部和东北21个省市自治区批复20个左右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其目的之一,就是利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我们的营商环境、交通服务强于东南亚的特点,来留住外流的产业与企业。第二,升级产业。在产业升级路上,重庆需要去苏州、深圳取经,看看这两座城市在当年面对产业困境的时候,是如何突围,走上了如今的科创驱动经济发展之路的。目前,重庆市已经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瞄准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目标,重庆将做大做强做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这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推动这3类产业成为“制造强市”的中流砥柱。如果这些能够如期兑现,重庆将实现蝶变,从制造走向智造。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文章值得收藏分享,辛苦在文章右下角点个在看、点个赞。你的每一次分享,会有更多的人与你站在一起。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libushi679往日好文北京连发重磅文件!马化腾力挺高铁亏损,沦为空城!90%房价在下跌!北京释放重磅信号!压力大!北京召开重磅会议房价跌回5年前!破防!楼市大利空关注“横贯线”
2023年7月21日
其他

北京连发重磅文件!马化腾深夜带头力挺

昨天,并不平凡的一天。7月19日,高层连发11份文件,在关于促进民营经济方面,力度之大和全面性,是历史罕见的。相比于2005年的“非公36条”,2010年的“民间投资36条”,2019年的《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这一次的重磅力度,显然大得多。重磅文件出台后几个小时,马化腾便在央视网发文,力挺此次对民营经济的促进举措。这一系列动作,足见这一次高层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度之高。事实上,最近中央以及各重要部门已经连续召开多次座谈会,会议上邀请了国内外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们。另外,自今年初开始,全国各地自上而下都在提“尊重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而高层自年初到最近的各种重磅举措,释放出几点重磅信号。1、誓要夺回失去的三年,誓要大力发展经济的决心,一览无遗。2、中国之崛起和复兴,从来就离不开活力十足的民营经济。一直以来,民营经济具有“56789”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只有把庞大的民间力量盘活,经济发展的历史车轮,才能滚动起来,才能加速向前。3、马化腾从来都是一个低调的人,不喜欢抛头露面,但这一次站了出来,力挺新举措。我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其实没有马化腾带头力挺,单凭这11份重磅文件,也足以提振民营企业家们的信心了。而马化腾站出来表态,当然会更有传播性和引领性。4、一切污蔑民营经济的言论,都可以闭嘴了。比如,前些年有些有身份的人总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应该退出。这些论调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对民营企业家们的信心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论调,以后不能出现,一旦再现,必须严惩。5、这次的文件,有很多细化措施。比如文件提出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以内部人员变更,履行内部付款流程,或在合同未作约定情况下以等待竣工验收批复、决算审计等为由,拒绝或延迟支付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款项。中央以文件形式明确限制拖欠民营企业款项问题,一是足见对民营企业的重视,二是这类问题也足见较为普遍和严重。我的许多创业的朋友中,很多都遇到类似情况,有些公司最后扛不住了,就只能关门大吉。如此一来,民营经济受到的损害极大。6、除了上述文件,其实还有一个重要事件,即商务部进一步放宽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限制。换句话说就是,降低外资投资准入门槛。说白了,当年深圳怎么搞起来的,不就是靠民企的冲劲和活力和外企的投资吗,到了今天,我们的民企冲劲和活力依然存在,而且资本实力还比40多年前强太多了。无论怎么讲,我们都应该拥有一片更灿烂的明天,只要我们坚持对的路线,只要我们跟最广大的民众齐心协力,我相信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前进,指日可待。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文章值得收藏分享,辛苦在文章右下角点个在看、点个赞。你的每一次分享,会有更多的人与你站在一起。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libushi679往日好文高铁亏损,沦为空城!90%房价在下跌!北京释放重磅信号!压力大!北京召开重磅会议房价跌回5年前!破防!楼市大利空关注“横贯线”
2023年7月20日
其他

高铁亏损,沦为空城!

01亏损、没有人气的高铁站近日,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一则回复,让高铁站亏损的事情,拉到太阳底下来了。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披露,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咨询儋州市海头站开通进展情况,得到官方的回复是:开通环岛高铁海头站有利于方便旅客出行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落实留言人的建议,省发改委采取多种方式与铁路部门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协商,但铁路部门认为当前制约海头站启用的主要原因是:海头站日客流量不足百人,开通运营后铁路部门亏损严重。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总投资逾4159万元的环岛高铁儋州海头站位于海头镇东侧地区,包括出口路及站前广场,出口路线长953.14米,站前广场面积约370亩,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城市广场、排水工程、电气工程及其他附属工程等。但是,由于海南环岛高铁中的西线2015年12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儋州的银滩、白马井高铁站随之投入使用,但海头站一直未开通运营。投入进去的几千万打了水漂。而且官方预计,开通后亏损会很严重,不但收不回投资,还会进一步亏损。尽管海南省政府相关人员回复,将创造条件,力争尽快开通,但这个承诺,在现实面前,估计很难兑现。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人气,没有客流。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当年苏轼就被贬谪到过此地。苏轼曾作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根据儋州市统计局披露,2022年年末,儋州市GDP为878.91亿元,一般预算内收入60.16亿元,常住人口98.15万人。一个人口不足百万的城市,居然建造了三个高铁站(银滩站、白马井站、海头站),真是钱多了没地儿花。02新城变空城这样的高铁站,在上一轮风靡全国的“造高铁新城潮”中,还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是虎头蛇尾。公开数据显示,全国339个城市(包括直辖市、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特别行政区)中,近七成已开通高铁,已经有不少省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另外,根据公开消息透露,目前全国有70个左右的高铁新城在建和在规划中。无论是港口、机场还是高铁站,都是一个流量引擎,在高铁逐渐普及的年代里,很多城市希望借助高铁的流量效应,带动一座新城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很多城市在选择高铁落地时,选在了离市区非常远的地方。孝感北站距离孝感市区97.2公里,广元青川站距离市区64.8公里。上面所说到的至今未开通的海头站,距离儋州市区86.9公里。有人说,高铁新城之所以选在距离市区较远的地方,是因为考虑成本因素。高铁站如果选在对于建筑物密集的市区来说,可能需要拆除很多建筑,同时市区的地皮贵,成本自然高昂。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更大的原因是后者:第一,各地都想借助高铁的流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第二,圈地行动,以高铁为噱头,拉升土地价值,吸引房企拍地,赚取更丰厚的土地财政。为了打造一个像样的高铁新城,前期各地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各种商业配套和交通配套,但最终的结果,与他们所想背道而驰。大多数高铁新城都没能以此招商到什么像样的产业,没有好的产业,也就没法吸引人口前来,所以很多所谓的高铁新城严重缺少人气,有的甚至演变成了“鬼城”。不但前期的投入打了水漂,给城市徒增了一大堆债务,也让一大堆在高铁新城买房的人,哭晕在厕所。更重要的是,连高铁本身方便民众出行的初衷,也没有达到。赔了夫人又折兵。从市中心到遵义南站,坐公交要3个小时11分钟。南京市区到江宁西站,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要2小时39分钟。天门南站、博罗北站、凤台南站、肇庆东站、永城北站、绍兴东站、安庆西站距离市区的公共交通车程,都在两个小时以上。全国70多个已建成、在建和规划中的高铁新城,只有少数几个成功了。比如深圳北站、上海虹桥站、杭州东站、郑州东站等少数几个。深圳北站位于龙华区。其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深圳面积小人口多,当初深圳北站在龙华建设的时候,虽然还不是市中心,但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过去十年深圳人口增加了700多万人。如今的深圳北站已经算是市中心地块。在2021年深圳市发布的《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2023年7月19日
其他

90%房价在下跌!

0190%的城市房价在调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房与二手房价格数据,纵向对比会发现:90%的城市房价在调整当中。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新房方面:70个大中城市,6月份环比上涨的只有31个,1个持平,38个在下降。也即超一半城市房价在下降。纵向对比来看,4月份新房环比上涨的城市还有62个,5月份跌至46个,6月份降至31个。房价下跌面积不断扩大。此外,从同比来看,也即与去年6月份同期相比,70个城市中,上涨的只有27个,下跌的城市43个,也即六成以上城市的新房价格低于一年前。不过,新房价格受新房开盘的区域位置影响比较大,难以真实反映市场变化。比如,上个月中心区的新盘开得多,这个月的郊区新盘开得多,价格变化就会比较大。所以,看城市的价格变化,二手房更能真实反映。二手房方面: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国家统计局6月份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环比上涨的城市只有7个,63个城市在下跌。也即90%的城市房价在调整。5月份上涨的城市还有15个,4月份更是有36个。其中上海自5月份领跌全国后,6月份再度领跌,环比下跌了1.2%。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全线下跌。二手房环比上涨的城市只有赣州、成都、西宁、三亚、长沙、兰州、南充。同比方面,70个大中城市中,有成都、长沙、北京、南充、三亚、上海6个城市上涨,其余64个城市的房价都低于一年前。以上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房价全面调整的大幕,已经拉开了。02买房的人越来越少房价下跌的直接原因在于,买房的人越来越少。央行不久前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二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4.5%,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北京释放重磅信号!

7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7月12日,李强总理再次主持召开平台企业座谈会。仅仅相隔一周时间,两次重磅会议举行。上一次,经济领域专家们出席会议。这一次,企业代表们出席会议。座谈会上,美团、小红书、海智在线、货拉拉、阿里云、徐工汉云、抖音、智联招聘等企业负责人先后发言,拼多多、京东、欧冶云商、BOSS直聘、航天云网、卡奥斯等企业负责人提交了书面发言。在这两次会议中,我认为北京释放了一些重磅信号。1、是时候恢复振兴经济了,事实上,从今年年初开始,各个地方都以恢复经济为重要任务。2、我在此前的文章中也多次谈到过,过去的粗放的工业化时代过去了,房地产时代也正在过去,在我们缺乏经济新增长点的今天,在避免走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当下,依靠科技创新是最好的出路。先辈充满智慧地告诉过我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无论是专家座谈会还是平台企业座谈会,科技创新都有被提到。正如这一次,李强总理提到要持续推动创新突破,加大研发投入,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3、内需和开放两不误。企业要利用平台优势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同时也要提高国际竞争力,敢于到国际市场拼杀,带动更多中国制造走出国门。4、搞经济,和企业沟通交流不能只是形式上的,要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要及时了解企业困难和诉求,推动经济发展。5、当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有一些困境,但是仍要坚持信心。正如李强总理在会议上所说,要坚定信心向前看,努力破解“成长的烦恼”。尤其是,要增长一些平台企业的信心。7月12日,也就是在座谈会的同一天,国家发改委还在官微发布了一批平台企业在支持科技创新、传统产业转型方面的典型案例,涉及腾讯、美团、阿里巴巴等多个企业。或许,越来越广泛的认知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企业家们很重要,因为他们是最聪明的一批人,他们是带动就业的人,他们是让国家有竞争力的人,所以,在“成长的烦恼期”,企业家们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希望政府和企业这样的交流长期保持,而且政府应该坚守服务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解决困难。此外,我依然保持此前的观点,那就是不仅是上层保持跟专家和企业的交流,基层的政府也要保持跟老百姓的交流。此前我在《压力大!北京召开重磅会议》中谈到过,最近很多地方都在搞什么文明创城,然后撕掉店家玻璃上的红色贴字,弄得老百姓哭笑不得,不知道几个红色的字到底影响了什么城市形象,也不知道红色的字撕掉后,街上来往的人又怎么知道店里卖的些啥。还有,街道两边的门牌,非要搞得统一化,弄得各个商家毫无个性而言。老实说,一些类似的举动对商家的心很伤害,也影响到他们在生意和投入上的积极性。很多地方部门,应该与商家有沟通机制,而不是一味地搞单边决定思维。另外,我认为对于老百姓而言,地摊经济应该活跃起来。很多地方现在街道干净整洁了,但是人气也没了,没有地摊了,老百姓们的平价消费也没了。钞票不流通起来,就像血液不流通一样,时间长了,经济就糟糕。还有,千万不要小瞧地摊经济,地摊经济越多,灵活就业的人就越多,而且,有些人靠一个小地摊,甚至可以养活一家人。去年我们公司门口的街道上,一到傍晚时分,出来摆摊的人就多了,简直就是小吃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去年疫情原因,大家要挣钱,相关方面管得松点。我跟一个做米团的大姐问,她一个小摊一天能挣多少钱,她说一天能卖出上百个米团,纯利润有两三百块钱。这么算下来,这位大姐在一个小县城,靠卖米团一个月就有大几千的收入。这对于她自己和家庭来说,是一笔让她很开心的收入了。可是到了今年,街道上开始冷冷清清了,因为摆摊的不让出来了,我也再没见到过那位大姐了。街道冷清了,就连两边正规门店的生意也跟着冷淡了。因为道理很简单,人出来得少了,花钱的就跟着少。原来的一个烧烤摊,也会助力街边奶茶店的生意,奶茶店的生意也会助力旁边甜品店的生意,奶茶店和甜品店也会助力中间的两元店的生意。简而言之,别看地摊经济很底层,但它们内含的经济规律和逻辑是一样的,它会让老百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现在老说就业难,大家都挣不到钱,那老百姓们自己有挣钱的方式,有自主就业的方式,为什么不能灵活一些呢?大家钱都挣不到了,要那么点面子有啥用?大家钱都挣不到了,谁来给解决就业呢?或许,地毯经济不会让国家的实力变强,也不会增加多少税收收入,但是地毯经济可以让很多老百姓灵活就业,有点微薄收入,增强自我信心,维系家庭幸福生活。树挪死,人挪活,越是艰难的时候,越应该充满智慧些。往日好文重磅签约,重庆能起飞吗破防,楼市降价潮来了!压力大!北京召开重磅会议房价跌回5年前!破防!楼市大利空抛售!房价只有下跌一条路关注“横贯线”
2023年7月13日
其他

重磅签约,重庆能起飞吗

重庆重磅签约来了!7月9日下午,科技部与重庆举行2023年部市工作会商会议暨新一轮会商合作议定书签约。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与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一行座谈并见证签约。根据协议,科技部将全力助推重庆,未来5年,将推动重庆科技创新工作,推动成渝地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体来看,科技部将从5个方面助力重庆。1:科技部将指导重庆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促进优质科技资源成渝地区共建共享,带动成渝地区加快形成协同创新连片发展态势。2:科技部将支持重庆布局建设重大科创平台,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3:科技部将支持重庆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引育体系,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样板。4:科技部将与重庆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指导支持重庆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支撑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5:科技部将支持重庆建设数字政府,在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管理运行模式、多元化科研投入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科研项目新型组织模式,建立健全科技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由此可以看出,重庆正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重磅布局,全速前进。其中,科技部将助力重庆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对重庆颇为重要。眼下,对于中国以及众多城市来说,科技创新力才是未来。过去,我们经历了工业化时代,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年代我们快速发展,我们许多城市又经历过“土地财政”的年代,在房地产的加持下迅速发展。但是,随着工业化以及“土地财政”的周期已过,这两方面的动力也逐渐疲软。尤其这两年来看,大家发现钱没那么好挣了,房地产业开始式微,各地房价也在走下坡路。那如何破局,如何走出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就必须靠科技创新。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必须再找出一个经济热点,找出一个能拉动GDP跑起来的领域。当然,科技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布局,需要孕育,需要竞争,需要突破,需要成长。如果中国突破一些国际卡脖子的创新,如果中国的科技能走在世界的前沿,那我们才算是真正走出一条健康的长久的稳定的自信之路来。这条路会非常的难,比工业化的道路难成千上万倍。但是走到这一步了,不得不迈过这道坎。事实上,重庆这些年一直在科技创新方面加注。2018年开始,重庆持续举办智博会,重庆又与全国各地高校密切合作,我曾统计过,仅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的一年时间里,重庆就与15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牵手合作。这些高校中,有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同济大学等等。2018年底,重庆还挂牌成立了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由副市长亲自挂帅。重庆本土大学如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中,16个与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有关。另外,重庆其实早在2019年就与科技部开展了部市会商合作。当年3月21日,科技部与重庆签署《议定书》,未来5年,科技部与重庆将以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共同推动重庆创新驱动发展,促进重庆高质量发展。根据重庆日报今天消息,上一轮部市会商合作以来,重庆收获颇丰。1: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重庆获批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应用数学中心、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个。2: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重庆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近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6401家,引进国内外知名创新机构108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79家,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9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69家。3:在科技项目实施方面,重庆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28项、支持经费33.7亿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592项、支持经费29.6亿元。其中,承担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重大项目34项。4: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9个,联合实施研发项目115项。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承担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5项,建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所以你看,全力付出就会有收获,何况是科技部与直辖市的强强合作。总而言之,重庆已经走在变革的道路上,希望今天的布局,能够为重庆撒下众多拥有科创实力的种子,待到未来终有一天,开花结果。往日好文破防,楼市降价潮来了!压力大!北京召开重磅会议房价跌回5年前!破防!楼市大利空房价暴跌时代到来?抛售!房价只有下跌一条路关注“横贯线”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破防,楼市降价潮来了!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现在,心慌的变成手里有房的人了。如今,全国各地,无论是小县城还是一线城市,楼市都在打哈欠,都在冷风中瑟瑟发抖。根据《华夏时报》报道,6月份,北京二手房网签量环比下降10.6%,核心区域的二手房价格下跌,有房源半年时间的成交价下降近200万元。多个机构表示,北京二手房市场已经变为买方市场。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上海还有专门卖房群,大热天的中介带人去看房的话,还会给中介发红包。还有深圳,正如前天写的那篇文章一样,深圳《房价跌回5年前》。一线城市如此,更别谈其他城市了。对此,个人的感悟有以下几点。1:楼市降价潮已经到来。它不是由小城市传导到大城市,也不是由一线城市传导到小城市,而是供大于求的本质凸显了出来。2:房价下降,将慢慢或者说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就像曾经大家对房价上涨达成共识一样。正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未来,房价继续下探将是大概率事件。3:房价将持续慢跌和阴跌。说实话,前面两年时间,由于疫情、房源增多以及经济形势差等因素,很多房子价格快速下跌,比如快速跌到5年前,甚至是10年前。接下来的日子,我认为将是慢跌和阴跌的过程。毕竟暴跌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房价暴跌,那银行的危险性就太大了,绝大多数人都是贷款买房,如果价格暴跌到严重亏本的情况,是不是就会集体不还贷款了。4:现在来到一个“卖不出去也不敢买”的尴尬阶段。“卖不出去”是因为房子太多,看房的人少,成交的少,“不敢买”是怕买在半山腰,担心还会继续下跌。5:业主不要把挂牌价或者心里的满意价当市场价,当降价潮来临时,降价卖房也得拼速度。所以,真正的成交价才是市场价,卖不出去的价格,只能说明有价无市。6:乐观的情绪容易传导,悲观的情绪更容易蔓延。楼市如果真的到了惨淡的地步,国家也当相当警惕。毕竟国人的大宗消费都花在这里了,一旦楼市崩塌,那带来的后果可能是不可估量的。7:不要期待什么救市政策,能救的话早就救了,有用的话早就用上了。而且,救市通常不都是那常用的几板斧吗,还能有啥创新的呢。8:当然,房价下跌和上涨一样,不会无止境下跌,现在虽然供大于求,但仍然有大量在城市打拼的人还没买房,需求方之所以少于卖方,是因为买得起房的需求方不够多。比如你去北上广深杭看看,大量的年轻人还在出租房里求生存,他们不是不想买房,而是买不起房。山雨欲来风满楼,楼市经历了大涨的十几年黄金期后,终究开始调转行情,要来到降价通道中了。往日好文压力大!北京召开重磅会议房价跌回5年前!破防!楼市大利空房价暴跌时代到来?抛售!房价只有下跌一条路关注“横贯线”
2023年7月9日
其他

压力大!北京召开重磅会议……

7月6日,北京召开一次重磅会议。据《新闻联播》报道,当天,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的议题是,“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这是李强担任国务院总理后,首次举行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说实话,眼前的中国经济,必须把脉问诊,急需快速复苏。在这次座谈会上,有8位专家学者,2人来自政府研究部门,3人来自高校,3人来自市场研究机构,具体分别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袁海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陆铭、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其中,刘尚希是总理座谈会的常客,2022年1月,他也出现在李克强总理召开的减税降费座谈会上。而刘尚希在各场合上的发言,也很接地气。比如近期他提到这些观点:1、居民与企业信心有所上升,但不稳固,捂住钱袋子的倾向仍很明显,存在经济再次收缩的风险。2、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信号是清晰的。但财政货币政策传导受阻,亟待体制政策创新。3、目前面临经济下行的风险较大,迫切需要政府在宏观政策、改革举措等方面出新招。4、原来以为疫情防控形势转变之后,经济会迅速反弹,但现在看没有迅速反弹,因为从一些经济指标看,今年二季度也就是从4月开始,出现了经济下行的迹象,这意味着风险可能在扩散、扩大。尽管两年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到现在看还没有真正缓解。因此,经济复苏非常艰难,就像车轮陷在泥地里,走出来会非常吃力。此外,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也有类似观点,他给当前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称为“弱复苏”阶段,经济内生动力和社会有效需求还需呵护补强,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特别是应充分估计三季度、四季度经济增长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疫情防控形势转变后,不仅仅是老百姓认为经济应该会快速反弹,就连上述专家的观点也是这么认为的,可现实情况呢,显然复苏的速度很慢。刘尚希的话总结得更是形象到位——经济复苏非常艰难,就像车轮陷在泥地里,走出来会非常吃力。还有,大家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信心不足,于是都捂着袋子过活,毕竟疫情三年时间,收入成了很多人的大难题。而疫情放开后,至今我已听到很多生意人说同样的话:“没想到疫情放开后生意更难做了”。北京这次会议,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上层对经济的“弱复苏”同样感受到巨大压力。总理提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同时要看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对我国发展带来诸多影响。他说,要全面、辩证、长远地研判当前经济形势,进一步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因此,总理强调要针对性出台一些政策,稳增长、稳就业、防风险等,还要求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机制,要建立健全政府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增强工作互动性来增强决策科学性。事实上,一些部委已经开始行动,比如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早已跟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讨论交流。对此,我认为保持沟通交流很有必要,政府要做好服务,让企业更自由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很多时候,政府管得越少,服务得越好,企业就发展得越好。所以,政府机构必须知道企业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同时,在我看来,上述都是一些高层部门和高级别企业的沟通交流,但事实上,我认为这样的沟通交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高层,还要从上而下全面实行,要深入到老百姓中,落实到街道,落实到村,落实到一个小企业,落实到一个小饭店。只有全民的积极性高涨,全民的市场信心才会起来。比如,最近很多地方都在搞什么文明创城,然后撕掉店家玻璃上的红色贴字,弄得老百姓哭笑不得,不知道几个红色的字到底影响了什么城市形象,也不知道红色的字撕掉后,街上来往的人又怎么知道店里卖的些啥。还有,街道两边的门牌,非要搞得统一化,弄得各个商家毫无个性而言。老实说,一些类似的举动对商家的心很伤害,也影响到他们在生意和投入上的积极性。很多地方部门,应该与商家有沟通机制,而不是一味的搞单边决定思维。很多时候我们都把经济的工作重点放在大企业上,但实际上,我们还应该让所有老百姓都感受到一点,那就是政府对他们同样是呵护的,同样是积极沟通的,同样是大力扶持的。又或者说,管得少一些,给他们最大的自由度,他们一定会诞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奇效。经济复苏遇到困难,说白了,这是一道综合性难题,是一道应该让全民参与来解答的难题。而如何让全民参与进来,那就是让他们恢复信心,因为,信心比黄金本身更重要。往日好文房价跌回5年前!破防!楼市大利空房价暴跌时代到来?抛售!房价只有下跌一条路关注“横贯线”
2023年7月8日
其他

房价跌回5年前!

深圳楼市也没扛住。7月6日,乐有家研究中心发布了《2023上半年深圳楼市报告》。报告中显示:2023年上半年,深圳市二手房成交量16236套,比2022年上半年同比上涨63%。这个数据乍一看挺乐观,但实际上很惨淡,因为2022年上半年的成交量,是2007年以来最低。今年上半年只是小有回升,但总体来看依然是历史低谷。此外,2023年上半年业主报价中,90%片区挂牌价下调。下跌的片区跌幅大多在5%左右,个别区域跌幅超10%。房价方面,2023年上半年二手成交均价在6.5万元/㎡左右,同比下跌7%,与2021年上半年比跌幅达到16%。历经2年多的调整,深圳房价的水分已经被挤压出不少,业主的报价也更加理性。而6.5万元/㎡是什么行情呢?其实相当于2018年的房价水平。换句话说就是,深圳的房价跌回5年前。当然,这是总体来看,没有具体而微地对应个别片区个别楼盘。毕竟总体行情再不好,也有好地段的好楼盘有逆跌的能力。根据《证券时报》报道,家住深圳南山桃源一名业主称,邻居同户型3月的时候还能卖1000万,现在挂牌900万都无人问津。另外,之前被热炒的八卦岭,现在低于参考价出售的比比皆是,下跌幅度普遍接近甚至超过30%。另外,深圳新房方面的热度也已不再,在深圳罗湖莲塘,有房产中介推销其一处开盘许久的新房,单价已从最初备案的“8字头”降到“5字头”。所以,强如一线城市的深圳也没能扛住房价下跌的态势。事实上,最近关于一线城市房价下跌的信息并不少,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等。稍微搜索一些城市,实际上也能发现不少地方房价跌回5年前。今年年初,易居CEO丁祖昱给出的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1.5亿平,回到了2015年的规模,销售额从2022年的16.3万亿陡然下降到11.6万亿,“蒸发”4.7万亿,相当于2个茅台的市值没了。而且,不少城市都在下跌的态势中,用业内自嘲的话来说就是:轻症是跌回3年前,重症跌回5年前,有些躺进ICU的城市,已经跌回到10年前。再拿我个人举例,2018年我在重庆某片区买的房,当时成交价164万,买房后仍然是上涨行情,最高时曾达到190万左右,可去年和今年的下跌行情,来得有点迅猛。如今小区的房价,大多挂牌价在160万左右,甚至有人150万左右出售,妥妥的将房价拉回到2018年甚至更早。房价之所以下跌,此前已有诸多文章分析,比如与房源越来越多密切相关,重庆、北京、上海等城市二手房挂牌量都在20万套左右了。但更多的,也与当下的经济形势相关。比如重庆二手房挂牌量其实早就很高了,2020年7月时,仅某个平台上挂牌量就16万套了,但那时候我那个小区的房价,还能坚挺在180万以上。之所以这两年下跌,与这几年经济形势,对未来的信心,以及人们腰包太紧等等都有关系。接下来,房价的式微趋势,可能很难改变了。往日好文破防!楼市大利空房价暴跌时代到来?抛售!房价只有下跌一条路关注“横贯线”
2023年7月7日
其他

破防!楼市大利空

又一个楼市大利空消息。7月5日,国家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了各阶段教育的学校、在校生、招生人数等数据。其中,去年全国小学、幼儿园均减少超过5000家,在园幼儿更是减少177万人。小学阶段招生1701.39万人,比上年减少81.19万人。这些数据,都直观地展示了,当前新生幼儿减少的事实。自2007年至2021年,全国幼儿园数量一直在处于增长的态势中,直到2022年,增势出现扭转,开始回头下跌。仅2022年一年关停5000家的数量,不可谓不少。制图:横贯线几十年来,中国吃到了人口的红利,也催生了楼市经济。只是,当人口基数出现下滑趋势,楼市也将进入利空时代。事实上,新生儿人口在2016年达到顶峰的1785万后,便开始逐年下跌,而且下跌的幅度很大。直到去年,新生儿人口更是跌破千万人口数值。制图:横贯线新生儿人口之所以下降明显,一方面是结婚的人越来越少,二是结了婚也不愿意生小孩。根据第一财经消息,2022年我国结婚人数为683.3万对,比上一年减少了80.3万对,与2013年最高峰相比,9年来,我国结婚人数下降了49.3%。此外,这些年虽然一直在出台刺激生娃的政策,比如放开二胎、全面放开等等,但似乎实际刺激效果很微弱。究其原因,还在于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讲,就业压力大,买房成本高,养娃成本高。其一,就业压力大。近几年来,大学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几乎每年都能看到一些数据,比如“今年16-24岁青年人调查失业率创下新高”等等。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各地政府不断地增加一些所谓的“公益岗位”,增加学生就业,收入大多为当地最低收入标准。其二,买房压力大。如果没有父母辈的积累帮助买房,刚就业哪怕是就业几年的青年人,买房的压力可以说是难如登天。其三,养娃成本高。有一个数据,或许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根据育娲人口研究智库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所需要的成本是人均GDPD
2023年7月6日
其他

房价暴跌时代到来?

楼市的风向标,一线城市的房价也扛不住了,纷纷跌落神坛。1:国家统计局透露的5月份数据中,北京二手房房价环比下跌0.6%。另据相关数据,6月份北京二手房环比下跌0.09%。这就说明,强如北京的一线城市,房价也在持续下跌中。2:上海楼市最后的堡垒——最强学区房两年内跌超30%。3:类似的消息在广州、深圳以及全国各地城市都在出现。这些都足以表明,房价下跌时代到来。甚至有人认为,房价将迎来暴跌时代,会真正应了马云曾经说的那句话:未来的房子会像白菜价那样便宜。马云的话说得有些夸张,但也的确揭示了经济规律,房价涨到绝大多数人买不起后,势必下跌;供给量越来越大,大到多于供求后,势必下跌。当然,个人认为暴跌的可能性并不大,毕竟国人绝大部分财产都押注到房产上了,无论是房主个人还是国家,轻易都不会让这种局面发生的。但是,目前楼市也几乎无法阻挡房价下跌的局面。关于下跌原因,此前已做分析,在此不做赘述。而今天我想说的是,未来楼市下跌的趋势中,无异于温水煮青蛙,会让很多人难受。这种难受会表现在这样几方面。1:不相信房价会下跌,相信楼市会有托底,但随着时间拉长,日渐发现房价的下跌可能会超出自己此前的想象,所以会很难受。这就像买股票,以为是底了,没想到才到半山腰。2:即便想快速出手止损,却发现卖不出去。在漫长的出手过程中,房价也一直在缓慢的下跌中。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源于当下各大城市都在疯狂涌现二手房挂牌量,重庆、成都、上海的二手房挂牌量都已突破20万套,曾经在10万套出头的北京,最近也逼近了20万套。与此同时,成交量却大幅下滑,比如6月份的北京,二手房网签量11607套,环比下降10.6%,成交数据已经跌至2023年3月的一半,同时连续三个月跌破1.5万套的荣枯线。从去化周期来看,今年一季度全国13城二手住宅去化周期为10个月,而二季度该指标为15个月,出现明显增长。总而言之,未来的楼市,总体来看都将是持续阴跌过程,不仅会让投资客们难受,也会让买了房的刚需们不甘,毕竟谁也不想看到自己花大价钱买来的东西,不断地贬值,同时自己还不得不给银行还着贷款和高额的利息。未来,楼市市场不振,几乎已成定居。各位且行且珍惜。关注“横贯线”
2023年7月5日
其他

抛售!房价只有下跌一条路

近日,上海易居研究院发布了《二手房挂牌激增现象研究》报告。根据报告可以看出:1、二手房挂牌量正在激增。今年6月初全国13个重点城市二手住宅挂牌量199万套,相比于今年年初159万套,增加25%。平均下来,每座城市二手房挂牌量13万套。2、上海二手房挂牌增速第一。重庆、成都和上海的二手房挂牌量规模较大,6月初分别为22万套、20万套和18万套;同时,对比年初挂牌规模,今年6月份上海、武汉和西安的增速最大,分别为82%、72%、40%。3、去化周期变长。从去化周期来看,今年一季度全国13城二手住宅去化周期为10个月,而二季度(截至目前)该指标为15个月,出现明显增长。上述数据均表明,房地产早已从曾经的卖方市场变为了买方市场。或许,有的人对一个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十几万到二十万套还没太大概念,那我们就来对比下成交量吧。拿武汉市举例,根据贝壳平台数据,5月份,武汉全月成交量仅为3183套,平均每天成交100套。这就意味着,全年可能也只能成交不到4万套,只是二手房挂牌量中的几分之一。甚至于,一些城市二手房挂牌量是成交量的10倍。更关键的还在于,二手房的挂牌量仍然在激增中。所以,这样的行情下,房价下跌是唯一的出路。根据武汉市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4月,武汉二手住宅总体挂牌价格为17136.88元/平方米,较2023年3月下跌1.93%,较去年同期跌9.47%。其中新增房源挂牌价格18254.91元/平方米,较2023年3月份下跌0.68%,较去年同期跌4.88%。更大范围来看,5月,70城房价下跌趋势明显。其实,楼市之所以不再辉煌,终归到底,还是市场上无论是新房还是要抛售的二手房,总房源体量实在太大了。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他有一个朋友在东京大学经济系当教授,这位教授很早之前就对吴晓波说,他在中国待了10年,深感中国人有两件事是全世界都干不过的,第一件是造房子,第二件是造工厂。后来吴晓波深以为然,他提到,我们每一年建造的房子,相当于俄罗斯这个国家国土面积房屋保有量的总和。如果这些还不够直观,那么你可以在你所在的城市,随便选一个片区或者街道,看看有多少个小区,多少栋楼,多少套房,大致估算一下,就知道你所在的城市,房源体量有多庞大。简而言之,我们的房子,太多了。中国的房价高,不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而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各种叠加因素下把房价拉升到了它本不该拥有的房价地位上。现在,房住不炒了,房价上不去了,投资者们和手上有多套房的,只能选择出手。但是,尴尬就在于,买得起的早就买了,买不起的哪怕你降个三五万乃至一二十万,他们依旧买不起。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认为将是一个长期的阴跌过程,房价突然猛跌,市场不允许,业主自己也不允许,毕竟大量业主也是曾经的接盘侠。但是长期耗下去,业主们也扛不住,经济形势本就不算好,他们还要还房贷,所以,在二手房庞大的体量市场下,房价只有下跌一条路,业主们只有慢慢地接受下跌的现实,最终在拉锯战中逐渐成交。总体而言,楼市的辉煌已不再,往后的日子,可能会一天淡过一天。关注“横贯线”
2023年6月26日
其他

我的天,全员核酸又来了!

◎横贯线
2023年1月24日
其他

最近一周,新冠死亡1万多人

◎横贯线
2023年1月23日
其他

尼玛,重庆是懂民意的!

◎横贯线
2023年1月22日
其他

说说官员桃色事件!

◎横贯线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官方首次回应:疫情为啥不在夏天放开?

梁万年站出来说话了。这一次,他面对央视《面对面》栏目专访时,回答了不少敏感性话题。1、很多人觉得放开转换得太快,当时主要依据是什么?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第一是病原体的致病力,确实是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下降;第二,我们整个中国人的主动免疫水平在明显提升,像疫苗的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对一些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接种比例达到了一定要求;另外,我们从药物的一些手段、对重症救治的一些资源准备等等……各个方面综合分析来看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病毒我们是无法把它消灭掉的,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一个人传二十多人,它的传播力这么快,不感染几乎是不可能的,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做出一个抉择,怎么来有效地平衡我们的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把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好的效率,所以我想这种调整是主动的,不是大家可能有些人认为是因为你防不住了,你是被动的,你是不得不调整的,不是这种情况。2、我们恰恰也是在隆冬时节做出重大的策略上的调整,有没有比这个再好一些的时节?梁万年:之所以选择在当下的时机对疫情防控政策进行调整,也和我国老年人群接种新冠疫苗的实际情况有直接关系。2022年的二月十几号派我到香港,到中央的专家组去,到香港去的第一件事我就发现死亡的94%是老年人。我后来就是仔细分析了,当时香港的疫苗接种率是86%多,但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不到15%,我一下看到的问题就在这。我们当时疫苗接种率也是80%多,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在几个月前的时候还不到40%。现在80%多了。这种疫苗接种以后对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率是好的,但是抗体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2023年六七月份季节又好,呼吸系统病又少,放最好,但是六七月份的时候,我们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的所产生的主动免疫的保护力在下降。3、如果往前提六七个月,放在2022年的夏季呢?梁万年:那个时候不行,那个时候我们整个老年人群,我们整个加强针的疫苗接种水平没有达到我们预期保护的效果。老年人的疫苗接种,那个时候全国的整体率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们就是利用了这些窗口期,再进一步强化老年人群的疫苗接种。4、现在大家还是觉得,虽然你们做了准备,但是也没觉得准备是充足的?梁万年:从全球来看,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说准备好了,都会难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不论是北美还是欧洲,还是相关的其他一些国家,当一个疫情高峰来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一定程度医疗资源挤兑,我想这个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情况。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在这种紧缺的状况下,在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确定优先的救治对象,来实行分级诊疗,来真正使一些高危的人群,作为最优先的人群及时得到救治。5、XBB有没有可能像我们现在流行的BA.5或者BF.7一样,让人受这么大的罪?梁万年:作为一个公共卫生专家,我是这样理解,谁也不能保证今后XBB就不会在中国形成优势的流行株了,但是从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来看,因为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这一波流行高峰,可以说我们大部分人群已经产生了相应的免疫力或抵抗力。XBB本身又是奥密克戎株下面的一个亚型,它要想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优势株的可能性,我以为它的空间很小。再过半年,过一年会是什么样?我就不敢说。但是最少短期之内它的空间是很小,它不会说又像北京的BF.7一样又来一波XBB,概率是极低极低的。6、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运高峰产生的冲击,会不会比想象中预测中要小一些?梁万年:很多的省份都已经是达到了高峰,甚至有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如果说我们很多过了高峰的,再通过春节的流动引起比较大的第二波或第三波,这种概率不排除,但是概率比较小,即使有也不会是太大的一个波峰。上述内容系央视与梁万年之间的采访问答。在我的印象中,这应该是官方第一次正面回应为啥不在夏天放开的问题,从回应内容来看,之所以不在2022年或2023年夏天放开,主要考虑的是老人接种率以及疫苗时效问题。此外,官方也正视了准备不足的问题。其实,我之前的观点中已经说过,准备肯定是有所准备,只不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准备不足的问题。而准备不足的真实原因,可能还在于对病毒传染之快,以及绝大多数症状之明显有所低估。因此,传染快速席卷每个城市每个环节后,医疗环节上的药品、设备、医护等每一个链条,都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缺位。最后,还是那句老话,未来疫情还会有新的感染高峰的到来,待到下一次,我们决不能再像今天这样被打得措手不及,搞得灰头土脸。往日好文中国抗疫失败了?新毒株“横扫”美国!我们成惊弓之鸟了?反复感染的说话了进入主页,关注“横贯线”
2023年1月9日
其他

北京感染超80%说明了啥?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著名流行病专家曾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根据过去经验,疫情第一波通常会感染30%的人群,但是此次新冠的感染率上升速度是超过预期的。我们没预想到这次第一波就来势汹汹,甚至很快超过了50%,60%,70%,甚至80%的感染率。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精确统计的数字,但是我觉得这个数字是可以估算出来的,可能感染人数在北京超过80%了,甚至还有可能更高。之所以传染这么快,感染这么多,曾光的解释是,一方面是北京以BF7毒株为主,这是迄今以来是传播率最强的毒株。另一方面是气候因素,12月份以后是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人们呼吸道比较干燥,另外是在室内聚集性比较多,这样最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曾光的观点中,至于北京是不是感染率已经达到80%,我个人的粗浅认识是,极有可能是达到了,即便没达到,那也很接近。我在北京的朋友中,阳过的数据已经超过80%,还没有阳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另外,我认为曾光也说了一些实话,比如感染上升速度没有预想到。对此,个人的看法有以下几点:1、曾光说,根据过去经验,疫情第一拨经常会感染30%的人群,而这次则超乎预料,迅速攀升。对此,不知道曾光说的过去的经验是依照什么而来,如果是过去三年来的国内数据,那显然不能对照,因为过去三年我们一旦发现病例就会及时摁住,降低了病毒感染率。如果是对照其他流感数据或国外数据,似乎也不能直接对照,一方面其他流感传染性可能没有奥密克戎尤其是BF.7这么强,另外国外放开时间早,病毒感染性也没有今天那么强。所以,这30%的数据不知从何得来。2、“超出预想”的说法,或许能给到大家一个答案,那就是很多人吐槽的“放开前没有准备”一说。在我看来,“没有准备”应该站不住脚的,又或者说不能以偏概全,更多的应该是准备不足,所以面临感染高峰的快速到来,所有链条上的环节都打乱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阳了,所以医药的生产和运输环节,都跟着滞后了,于是出现了医药紧缺等现象。又因为感染高峰太快太强,医疗挤兑也随之而来,重症高峰也随之而来。3、放开后,我曾以为国内感染应该没有国外那么快,毕竟国内戴口罩的习惯还是很好,另外,放开后各大城市的地铁人流量快速下降,大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据此判断,应该说感染率不会太快。可现实却是,哪怕你日常不出门,不去坐地铁,也不与外界接触多少,平时上下楼不坐电梯而是爬楼梯,结果还是感染上了。这就说明,病毒的感染性和渠道可能远超我们估计,所以,像以前那样封控的话,意义也不大了,因为只要有社会面哪怕有1例2例没有发现,就会快速传染开。而一旦有病例,只有封区或者封城才能暂时遏制,而一旦放开就极易再出现传染,如此反复,封城无止境的话,大家都会扛不住的。所以,在传染性强到可能远超大家想象的时候,封控真的没有意义了,又或者说,弊远远大于利了。4、正如预估第一波是30%,而实际上很快达到80%一样,对于病毒的认知,显然还是不足的,又或者说有较大的误差。比如,最近大家都在吐槽90%的无症状感染者都去哪了?为什么身边人症状都很明显?对此,我去查了很多新闻,大多数表述为“90%为无症状和轻症”、“95%为无症状和轻症”。这里面的表述包含了轻症群体,所以无可厚非。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和新闻说过“90%以无症状为主”。而就是这样的说法,让很多人以为确实很轻。但大家感染后发现,自己和家人以及身边朋友多是有症状甚至症状明显,于是吐槽一些地方和专家说法不准。由此种种可见,我们对病毒的传染之快,对病毒带来症状的数据等,都还是有偏差的。或者换句话说,放开是大势所趋,但应该把形势估计得更严峻一点,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更严阵以待一些。这一次疫情,的确来势汹汹,如今各地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统计,只能根据多方面数据来做预估。但无论怎样,我认为很多地方可能都已经到了或者过了感染高峰期。惟愿各地都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药物和医药设备等,更愿各地在防重症和降低病亡率上收到成效。往日好文官宣放开中隐藏了一个重要细节连夜官宣!别再争论放开还是封控了他的父亲走了,还有啥要讥讽的吗?樊登说的感染危险,我查完后吓一跳!买不到退烧药的真相来了!反复感染的说话了进入主页,关注“横贯线”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中国抗疫失败了?

◎横贯线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买不到退烧药的真相来了!

◎横贯线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反复感染的说话了

◎横贯线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比感染更可怕!悲剧还在发生

◎横贯线
2022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