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理大观| 孙代尧:从不同学科视角重读《共产党宣言》

孙代尧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9-22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经170年,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视界,读出《宣言》蕴藏的深刻思想、理解《宣言》的时代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文本序列中,《宣言》被认为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具备原创性、涵盖面与派生力,对后世能产生无远弗届和历久弥新的影响。一切经典本质上都是基于它的作者对他所处时代问题的回答与思考。因此,要真正读懂经典并且读得心领神会,至少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其问题有相当的了解;二是能够批判地理解作者的思考对于当下的意义。由此才能避免阅读经典时通常出现的“过度诠释”和文本研究存在的局限。

所谓“过度诠释”,用艾柯的话说,就是对于“文本意图”的过度开采和任意滥用。离开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写作时的特定情境、话语的涵义、后来的思想变化等,就会产生过度诠释、诠释错误的问题。对于《宣言》,人们常见的是,或者基于“现实的需要”而把“需要的理论”片面化、绝对化;或者将马克思学说依自己的需要,予以修正。例如,人们对《宣言》提出的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等思想的诠释。“过度诠释”导致对马克思思想解读的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进而产生实践中的失误。

相比于“过度诠释”,西方“马克思学”学者对《宣言》的文献考证和文本解读,表现了比较纯正的学术气息,提升了《宣言》研究的学术含量,这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所欠缺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正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当然,文本学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把马克思思想的文本解读版本化、复杂化,忽视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分析和解决当今现实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变成一种纯书斋里的学问;而且,文本学研究是否能做到客观和“科学”,也是值得存疑的。比如,英国第二代“马克思学”的代表学者特雷尔·卡弗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中,通过把《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著作进行详细的文本对比,得出“《宣言》虽然出自马克思之手,但基本思想却是恩格斯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关键是作为《宣言》理论基础的唯物史观,主要是由谁阐发的。恩格斯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说:“虽然《宣言》是我们两人共同的作品,但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即唯物史观)是属于马克思的。”卡弗也承认,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唯物史观,主要是马克思的思想。国内也有学者通过对《宣言》的版本和写作过程的考证,认为《宣言》是“仓促”完成的,《宣言》在马克思主义文本序列中经典地位的确立,并不完全是由其本身的思想和内容奠定的,而主要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7个《序言》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后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政治家的“评价”、把《宣言》的大规模出版宣传作为一种“国家行为”这样的传播途径造成的。这样的解读忽视了《宣言》本身思想的深刻性。可见,对马克思文本以至版本的研究是必要的,但仅仅“回到文本”是不够的。回到文本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文本研究准确理解马克思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以解决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要真正理解文本,还需要“超越文本”,回到现实生活世界,着重于现实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

俄国思想家赫尔岑有句名言:我们每次都把新走过的道路的全部经验,补充到对过去历史的理解之中。意大利后现代主义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说: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把今天世界和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把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所形成的新鲜经验,补充到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解之中,我们就会不断获得新的理解和启示。

一、《宣言》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在《宣言》中大都有阐述。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论述中,《宣言》也是马克思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话语表达形式。对于如何对待《宣言》中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找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就在于这一思想紧扣中国实际、紧扣时代变化、紧扣人民大众的期盼,体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要求。

二、《宣言》是一部描述转型社会的经典社会学著作。《宣言》以工业革命为分界线,对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了非常精彩的描述:第一,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不断的出现飞跃,是这个时代的特征。第二,工业文明向全球的扩展,使历史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域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世界越来越形成一体化联系。第三,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大大加快了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包括城市化和现代文明的传播;在世界范围形成了一个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依附型发展结构。第四,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五,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新的发展机制。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大转型的时代,一是现代化转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一是体制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正发生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能否对大转型的中国、对中国道路作出学理上的描述,把中国道路的实践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这是我们今天读《共产党宣言》应当获得的启示。

三、《宣言》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著作。美国学者马歇尔·伯曼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书名用的就是《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他在书中把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概括为“以浮士德精神(永不满足,不断进取)为象征的发展的观念”。还有另一种现代性,表现为工业文明的危机和人类对它的反抗。

《宣言》凸显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矛盾本性,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独特的辩证的体验。《宣言》既大篇幅地赞扬了资产阶级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成就,又揭示了现代性的后果。资本主义现代性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物化或异化,一方面毁灭了前现代社会,也必将导致资本主义自身的毁灭,而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从这个角度,我们同样可以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愿景,就是要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在解放和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同时又能充分释放现代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170年前体验的现代性及其后果,在当今世界不仅没有被消解,而且暴露得更加充分。对于处于现代化过程的中国来说,工业文明的隐患、资本逻辑的主导和功利主义的膨胀等“现代性后果”,已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凸现。要协调现代性生成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就必须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发展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的,超越了西方发展理论,既为后发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也为当今世界解决现代性的矛盾和冲突贡献了极具智慧的中国方案。

四、《宣言》是一部阐述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的著作。《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向全球的扩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预见到一个我们今天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并借用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概念描述了这一过程的形成。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理解和应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为构建全球化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提供了理论生长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型全球化理念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出困境,具有重要启示。

概言之,从世界和中国走过的道路、面临的时代问题中重读《共产党宣言》,我们可以从政治学(科社)、社会学、哲学和经济学等不同学科视界,读出其中蕴藏的深刻思想、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意义和价值。这样,马克思的经典就在回应时代的问题中,不断地敞开、彰显它的价值。这样的话,经典就是常读常新的,经典的魅力就会很长久。


原标题:孙代尧:经典的魅力——从世界和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重读共产党宣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刘淼   排版编辑:张卓晶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