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林轶事| “7岁”的老教授——记国际关系学家倪世雄

胡勇 赵曙光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2-27

早在2014年12月19日,在庆祝从教五十周年的师生聚会上,倪世雄曾深情地回忆起了自己的老师——上海市嘉定二中原校长张昌革,并现场背诵了学者郭绍虞教授九十岁高龄时给张老手书的条幅:“园丁辛苦育新苗,树木树人一例劳。待到百花齐放日,满门桃李出英豪。”

五十年,桃李满园。半世纪,师恩难忘。这首七言也正是倪世雄几十年来辛勤耕耘的真实写照。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奠基人

倪世雄是改革开放后首批被哈佛—燕京项目录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1980年夏天,倪世雄抵达哈佛大学,师从斯坦利·霍夫曼、约瑟夫·奈、塞缪尔·亨廷顿、卡尔·多伊奇等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家。

在哈佛求学期间,当时已届不惑之年的倪世雄仍然像年轻人一般如饥似渴地学习,虚心向老师们求教,从而打下了学术研究的功底。1981年秋季,倪世雄学成归国,带回了一箱箱省吃俭用购买的英文书籍,从此开始了借鉴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探索创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历程。

三十多年来,倪世雄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等介绍和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开创性著作。其中,2001年出版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倪世雄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系统化概述与总结,业已成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国际关系学科的主要参考书之一。用倪世雄的学生、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教授的话来说:“中国没有哪位国际关系研究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没有读过倪老师的书,不曾受惠于倪老师的思想和教导。”

除了译介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也在不断探索创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2007年,倪世雄和他的学生赵可金博士合作出版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一书。这是国内第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地阐释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著作。在此基础上,倪世雄进一步提出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化应当坚持的五点基本要求。2013年,他出版了《国际关系理论探索文集》,对毕生钻研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作了回顾、梳理与总结。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已取得很多成就,倪世雄也毫不避讳自己在学术上的缺憾。比如,2014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到:“我最大的不足就是我的基础差……构建一个国际关系理论需要很深的历史、哲学、经济等理论功底,但在这方面我一直就显得比较薄弱。”倪世雄在跟我们交谈时也多次感慨:“我直到40岁才有机会出国深造,然后才开始慢慢摸索如何做研究、怎样写论文,条件和基础比你们差多了。所以你们要抓住机遇,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成就。”

中美关系风云变幻的见证人

除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倪世雄还是国内知名的中美关系研究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倪世雄数十次赴美访问交流,与包括学界和政界在内的美国各界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亲历了中美关系中的一些大事件。

2009年,倪世雄出版了学术回忆录《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建交30年》。为了写这本书,他花费了30年时间积累材料,整理资料占用了3年时间,61万字的初稿全系手写。他对该书用力之深、感情之切,由此可见一斑。该书既是一部记录中美建交30年非凡历程的历史书,也是倪世雄作为“民间外交家”的回忆录。书中大量穿插了他的亲身经历和深刻体会,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比如,1984年4月30日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对复旦大学的短暂访问在国内许多中美关系史著作中被一笔带过,甚至付之阙如,然而在倪世雄的书中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倪世雄当时在复旦大学外事处工作,直接参与接待里根总统访问复旦。无论是里根在3108教室与学生即兴互动,还是在大礼堂发表演讲,在他的笔下都显得栩栩如生,恍然如昨日。里根对复旦大学的访问取得圆满成功,也使致力于中美友好事业的倪世雄深受感染。

2013年5月,以倪世雄命名的“上海世雄国际关系交流中心”正式成立。年逾古稀的倪世雄继续为中美关系研究与两国间的学术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莘莘学子的引路人

倪世雄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共指导硕士研究生28人、博士研究生50人、博士后2人,得到过他教诲的其他学子更是不计其数。倪世雄经常讲,做老师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到学生不断成长和成熟,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如今,倪世雄的学生遍及各个领域,可谓桃李满园。

尽管倪世雄一度身兼数职,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也占据了他大量时间,但他始终把一颗真心放在教学上,放在学生身上。他的学生都说,老师就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知识之书、智慧之书、人生之书。

年轻的学生喜欢称呼倪世雄为“倪爷爷”,但一开始上他的课时还是会战战兢兢,生怕发言时讲出外行话贻笑大方。其实时间一长,学生们就知道倪世雄为人特别和蔼可亲,而且非常重视学术自由和学术平等。每次学生作学术报告或即兴发言,他总是一丝不苟地做记录,并且在学生发言之后及时点评,对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不吝赞美之辞,同时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既深受鼓舞又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倪世雄不只在一个场合提到过他的“三观论”和“五心说”。“三观论”:一是人生观。他引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做人要质朴,醇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二是学问观。他认为做学问要认真严谨,持之以恒,不断深入。三是专业观。他认为应当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并且使理论联系实际。简言之,就是做人要求真,学问要求深,事业要求实。“五心说”:一是对人、专业和国家要有“爱心”;二是对人对己都要有“信心”;三是对事业和感情需“专心”;四是对同事、同学和普通人要“热心”;五是办事为人都要“细心”。在学生们的心目中,倪老本人就是这“三观论”和“五心说”的忠实践行者。

除了课堂内外的言传身教,倪世雄对学生的影响有时润物无声,但意味久远。比如,倪世雄办公室里有一块他从国外带回来的不那么起眼的铭牌,上面写道:“Great people talk about ideas. Average people talk about things. Small people talk about other people.”(贤者论思,凡者论事,庸者论人。)每天来办公室找他的学生络绎不绝,相信一定会有人注意到那块铭牌,从而接受一次无声的教育。他从来没有跟我们谈论过那块铭牌和上面的文字,但其良苦用心不难理解。

“淡泊名利,只争朝夕”是倪世雄现在最喜欢的格言。他说“淡泊名利”指的是与历史长河和我们伟大的事业相比,个人的名与利不值得一提。要把工作和事业看得很重,要把他人、人民和国家看得很重。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无论是2009年策划其从教四十五周年庆典还是2014年组织其从教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他都多次叮嘱我们不要突出个人,不要给学生增加负担,也不要给领导添麻烦。

“只争朝夕”指的是虽年事已高,但继续奋斗在教学和研究的前沿,担当一名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这么多年来,他几乎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私利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但在退休之前却破了戒:请求学校允许他再多招几个学生,再为国家多培养几个人才。退休之后,倪世雄仍然诲人不倦、笔耕不辍。讲台前和报告席前经常可以见到他的身影。2014年9月和2015年7月,他先后出版了新著《美国政治的理论研究》和《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研究》,展示了其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7岁”的老教授

倪世雄最喜欢讲的一个故事发生在他第一次赴美访学期间。他去美国时正好40岁,有一天进入电影院,刚好在放映荣获198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电影里的女主人公卡茜娅当年也是40岁,经历坎坷,但她始终没有泄气过,经过努力最后获得了成功。电影里有句台词,“Life begins at 40”。这句话对他的震动和鼓舞非常大:原来人生可以在40岁重新开始!

此后,倪世雄每过十年便获得一次新生。2010年,他七十寿诞,life begins at 70。2014年12月19日,他在从教五十周年的聚会上高兴地告诉学生,我现在只有“4岁”!学生们集体起立鼓掌。

前不久,我们专程拜访了“7岁”的倪世雄,只争朝夕的他仍像往常一样忙碌着。他没有辜负其前辈老师的期望,相信他的学生们也一定不会辜负他的期望。祝愿只有“7岁”的倪世雄生命之树常青。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贵州省松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原标题:“7岁”的老教授——记国际关系学家倪世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18日第1294期

责任编辑:刘淼  排版编辑:刘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