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轶事| “德学双馨”的张岱年
从1988年算起到2004年张岱年先生去世,作为晚辈后学,我和张先生的交往已有整整16年。我和张先生初识是1988年4月在洛阳召开的洛学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当时,我还是《中州学刊》的哲学编辑,参加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的全国性会议,这对于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尚未真正步入学术殿堂的哲学编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所以,我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学习,二是组稿。在大会开幕式上,我认真聆听了精神矍铄的张先生的主题报告,兴奋之情无以言表,又是做笔记又是录音。张先生虽略显口吃,但声音洪亮,简洁、清楚、明白的演讲颇具吸引力。会后,我反复听他的讲话录音,整理了他的发言稿,题目是《正确评价二程洛学》。我将文稿寄给张先生,经他亲自修改定稿,发表于当年的《中州学刊》第4期上。遗憾的是,张先生的讲话录音没有保存下来。
此后的十几年间,我与张岱年先生曾多次见面、通信,并曾专程到他家拜访,在交往中深切地体会到他对后辈学人的关心和鼓励。
2001年7月,在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上,大会主席方克立先生派我照顾张先生。中午就餐前,张先生刚刚坐下来,南京大学哲学系一位教授就俯身请张先生为他题字。张先生用硬笔在一张白纸上很认真地写下那位老师提前写的一幅字。我看张先生很有兴致,顺便也请他为我写两句勉励的话。张先生没有推辞,爽快地拿起笔,在会议手册空白页上(我没有提前准备纸张)写下了八个有力的大字:“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当时,我十分感动,深切体会到张先生平易近人、奖掖后进的长者之风。这八个大字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以张先生为代表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精神,也包含了张先生对中国青年一代知识分子的希望。
张岱年先生已将其最心仪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并以身作则,用一生的时间实践了它。可以说,这两句话既是张先生为学为人的宗旨,也是他一生品格的集中体现。冯友兰先生曾对张岱年先生有这样的评价:“张先生治学之道为‘修辞立其诚’,立身之道为‘直道而行’。” 张先生平生服膺的格言之一就是“修辞立其诚”。“诚”即“言论符合实际,一方面符合客观实际,一方面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治学要做到名实、言行、表里一致。张先生治学的座右铭就是“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季羡林先生也曾说他对于张岱年先生的为人“心仪已久”,认为张先生具有多种优秀的品质,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大凡跟张岱年先生有过交往的人,都会有这样深切的体会:他平等待人,平易近人,有求必应;刚毅木讷,直道而行,反对“卖论求官”,曲学阿世;诲人不倦,奖掖后学;厚重朴直,淡泊明志,生活俭朴。他的弟子刘笑敢先生说他具有“三诚”,即“为学真诚,为师热诚,为人坦诚”。
张岱年先生在其70年的学术历程中,不仅为中国学术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为后世留下了丰硕的精神财富。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家和哲学史家,青年时代就和其长兄张申府先生一同接受马克思主义,此后一直没有中断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晚年曾说,“辩证唯物论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唯物主义的真理是颠扑不破的”,“我对于唯物主义之为真理深信不疑”。他一生坚持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研究哲学及中国传统哲学,并建构了新唯物论哲学体系,提出了综合创新文化观。李存山先生总结张先生一生的学术贡献,认为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基本特点的探索,对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的疏释,对中国哲学中的唯物论传统和辩证法思想的表彰,对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价值论思想的研究,对中国哲学史史料的梳理和方法论探索等,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23期
责任编辑:黄琲 排版编辑:黄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