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永清:肩负新时代高校的新使命

王永清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5-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不仅在历史维度上标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进程,而且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赋予了新的目标任务,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已踏上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新征程。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全面回顾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精确研判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现实状况,深入剖析影响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具体问题,业已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提升的重要课题。面向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中国教育的远景目标,我国高等院校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振奋精神、放飞梦想,抓住转折飞跃的契机,积极自觉地肩负起价值引领、人才培养和内涵式发展的历史使命。

价值引导:为高等教育领航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真挚的心灵、善良的品格、向上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对才能的培养和发挥具有引导作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不仅体现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中,更体现在立德树人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上。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教育工作反复强调的核心要义。我们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广大青年步入社会之前,高校既是促进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因此,高校应当肩负起为高等教育提供价值引导的重要使命: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树立主人翁意识,将个人的青春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和航标效力,为大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青年人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敢做强国圆梦的参与者、实践者。高校应当坚持师生共进,从课堂出发、从实践出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新要求,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人才战略:促高等教育提升

古诗云:“养材三十年,方成栋梁姿。”人才培养是一项持久的事业,也是一项长效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高校是开展人才培养、实践人才战略的重要阵地,从高等教育的层面来说,人才战略体现在人才成长和人才吸引两个方面。

一方面,高校人才战略的实施目的在于培养具备优秀才能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历史性变化不仅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高校的人才培养顺应新变化做出恰当调整。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类高校应当立足自身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发挥优势特长,以培养服务于全国性和地方性建设的人才为方向,以产出型、能力型、应用型为导向,以立足需求、适应需求、满足需求为目标,努力构建一种有利于人才全方位成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高校的人才战略还体现在要凸显不断吸纳、招揽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水平人才的凝聚力。作为新兴的生产力,“人才红利”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强大内在驱动力。高校的人才战略应致力于改善人才软环境建设,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具体来说,继续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吸引人才政策的创新,加大人才留置的力度和灵活性,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从教学与科研等角度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效果。

内涵式发展:助高等教育优化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的确,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言,教育所具有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不言自明。教育强盛必将带动科技发展和国力增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跨学科学习和综合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着越发积极、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水平教育的需求,“硬件”建设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态势,各高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环境整体提升,学生对在校学习的氛围、自主学习的选择度、科研的参与度等方面的满意程度较高。我们在收获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需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依然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例如,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中分配不平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创新教育、成果转化等方面发展尚不充分等。因此,在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高校教育体制革新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助推高等教育的进一步优化之上。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在于教育结构的合理化、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坚持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变的破题之举,必然成为重中之重。在教育结构合理化方面,高校应当主动“转型升级”,变革创新,构建层级分明、课程合理、学科均衡、专业齐全、区域匹配的高等教育供给体系。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遵循“质量意识、质量自觉”的理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的优长,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开拓创新。同时,积极完善教育的评价机制,监测并保障教育教学的水准和质量。在增强综合实力方面,内涵式发展致力于加强跨学科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整合学习能力,围绕“批判性思维、交往与沟通能力、多元视角、领导力与实践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现实复杂问题能力的时代新人,同时进一步开拓创新思维和全球化视野。

书香育才子,学博成大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各类高校的改革发展不仅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人才强国、教育强国战略的实现,肩负历史使命、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践路径研究”(17KSH32)、黑龙江省新型智库研究项目“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18ZK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精彩推荐

【H5】社会科学界热议习总书记重要讲话

【书评】陆树程:重在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19年下半年人才招聘公告

【图解】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兑现单”

【两会访谈】陈霞:建议设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级奖励与荣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淼  排版编辑:刘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