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蕴

张建英 齐晓营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1-12

2018年3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部分。与此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成为联合国话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已然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日益凸显其丰富的价值意蕴。

丰富了世界历史理论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个科学判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21世纪的展现。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相互封闭的民族历史一定会进入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他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他进一步指出,人们“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力量的支配”。

当今世界,随着生产力高度发展,世界市场全球扩张,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并受到世界市场力量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矛盾等问题,经过日积月累,演变为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以及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进而相伴随的反全球化、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现象蔓延,进一步说明人类历史进入了各民族国家利益相互依赖与命运相互依存的世界历史时代。这一时代的核心命题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紧紧抓住这个时代命题,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强调,历史与现实日益证明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科学判断,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成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世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主张,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越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丰富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建立一个兼容并蓄、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引用“和”文化理念,阐述各国交往之道,阐明中国人与天下共处的理念原则。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之间会有分歧与矛盾,甚至避免不了摩擦与冲突,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因此,世界各国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加强双边和多边框架内文化、教育、旅游、青年、媒体、卫生、减贫等领域合作”,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使世界变成兼容并蓄、和平友好的世界。

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世界各国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世界各国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社会制度对立和发展水平差异。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世界各国要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和成就,允许各国以不同方式和路径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使世界变成文明互鉴、共同进步的世界。

彰显了中国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动区域国家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应对人类面临挑战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和广泛认可,拉近了世界各族人民彼此的距离,开辟了一个融合发展、共创繁荣、普遍安全的世界新局面。与此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体现了和衷共济的责任担当和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为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克服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困境、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国,中国为应对全球问题的挑战不断贡献中国力量:主张对话协商,妥善管控分歧,消弭战乱和冲突,建设一个远离战争、持久和平的世界;主张共建共享,应对恐怖主义、难民问题、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危机,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主张合作共赢,消除贫困与发展鸿沟,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主张交流互鉴,尊重文化多样性,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主张绿色低碳,化解生态危机,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五个主张”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认知框架下的历史局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情景,提供了全新视角,给出了理性可行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全面推动,有助于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体来说,一是在开放区域上逐步向西部、内陆开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开了我国西部地区面向中亚、中东乃至欧洲大陆的开放窗口,从而打破了原来“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开放局面,形成了陆海、东西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二是有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我国对外开放之初,强调“引进来”战略,重点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开放战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与国内、国际资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经济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有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三是在开放领域上实现多领域合作。改革开放之初,强调对外经济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打破了原来以经济领域为主的合作方式,开拓了与沿线国家文化、科技、人才、旅游、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保护、安全等领域合作。此外,近年来,一些发达经济体对WTO主导的全球竞争规则多有不满,要求改革现有规则,促进中国市场对等开放。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承诺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出口等四项重大开放措施,主动回应了发达经济体要求建立新的全球竞争规则的诉求。这有利于化解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在贸易、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冲突,打开一个全新的对外开放局面,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创造平等互利的国际市场环境。

总体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因,是“世界大同”理念的时代化彰显,旗帜鲜明地将中国人民对建设美好世界的愿景呈现在西方和世界面前,并得到了世界多国人民的广泛认可,凸显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大势。在文明互鉴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的当代阐发,是吸收和借鉴世界多国文明精华基础上的中国表达,为人类未来和谐共生、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内在要求人类文明互学、互鉴,而且外在要求人类共同面对现实问题和危机,全人类只有团结在一起去面对挑战,才能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共同性危机,进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共同发展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道路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精彩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构建“三大体系”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把握“不忘初心”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0(2019)》在京发布

从聚落形态视角研究古国起源——访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宗悦  排版编辑:宗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