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演变趋势

金碚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也开启了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成就。按照马克思的意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遵循“发现”客观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而其叙述方式则致力于构建“好像是一个先验的结构”的演绎逻辑体系。马克思《资本论》从商品二重性出发,构建逻辑严密的表达体系。后来的经济学家们也试图从基于抽象人性假定的“经济人”行为出发,构建经济学的演绎逻辑体系,却同科学的“发现”思维渐行渐远。

19世纪末,微观经济学开始形成。以1890年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出版为标志,演绎逻辑推演方法成为主流,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以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和1948年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出版为标志,微观—宏观范式占据主流地位,被称为“新古典综合”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微观—宏观范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演变态势,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默认范式和隐形结构。因而中国当前的经济学学科体系划分呈现出以史观方法主导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以演绎逻辑方法主导的“经济学”体系,以及各专门(部门)经济学和专业性经济学分支体系(归之为“应用经济学”),并有向管理学科延伸的倾向。按此趋势,有可能形成史观—微观—宏观—域观的学科体系构架。其中,史观重视对经济现象基本规律的把握,其使命是发现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在各发展阶段中的基本经济社会关系;微观重视抽象的个体关系分析,勾勒经济个体之间的局部均衡和全部均衡关系;宏观侧重在抽象的个量研究基础上,对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进行总量性描述和判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机抉择的政策干预;域观则由于现实中并不真实存在微观—宏观范式所假定的抽象经济体,任何经济现象都是以“域观”形态存在的,所以凡是应用性的经济学学科必然以域观范式为基础。

按照中国目前的学科分类目录,“理论经济学”学科主要体现了史观、微观、宏观范式,而庞大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则表现出域观范式的极大张力。因此,经济学学科发展大致可预见呈现以下趋势。

“理论经济学”可以包括两类:一是政治经济学、基础经济学(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域观经济学);二是国民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含国别经济)等。其中,第一类的两个主要学科构建起经济学范式的“史观—微观—宏观—域观”体系;第二类则以整体利益经济体国家(国民)为研究对象,包括理论和历史(含思想史、学说史)两类。

“应用经济学”可以包括三大类:一是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城乡经济学、国防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社会企业经济学、科技创新经济学等;二是人口经济学、能源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地理经济学(经济地理)、生态经济学、交通运输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三是数量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审计学等。其中,第一类是对各不同领域或专业部门的研究所形成的分域性经济理论和方法;第二类是超越传统经济学学科边界,同其他学科相融合而形成的,以特定域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第三类是方法类学科。

经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和演化性,因而具有极大张力。新现象不断涌现,新的研究对象不断被召唤,新学科及新分支学科不断产生,是经济学学科体系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所以,经济学体系结构永远处于演化过程之中,与时俱进,没有止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精彩推荐

谢伏瞻:守初心 担使命 为加快构建“三大体系”而奋斗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暑期专题研讨班圆满结束

找准社会智库在中国智库体系中的角色地位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

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申报工作通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岩  排版编辑:刘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