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和动力的源泉与基础。20世纪以来,人的需要及其满足不仅受到心理学界广泛关注,也是诸多学科广泛讨论和研究的话题。其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影响最广。他不仅构建了广为流传的由五个层次组成的需要层次理论,还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超越型自我实现需要,并在管理学领域延伸为X、Y、Z理论。重温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我们解密人的动机与发展、健全人格、超越自我乃至新时代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均有积极指导意义。提起马斯洛,人们一般会想到他提出的由五个层次组成的需要层次理论,这是马斯洛前期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成果。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生物,人身上存在着一些共性的且和人生发展、人格健全密切相关的需要;为满足这一个又一个的需要,人产生了源源不断前进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马斯洛在代表作《动机与人格》中详细论述了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身上普遍存在的需要归纳为一个递进的层次体系,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需要层次的高低排序是有意义的。人优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当其得到满足后,高一层需要随之出现。如饥饿等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很难去寻求安全的需要,其主要行为只能朝着满足生理需要而努力;当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安全就成为下一个需要的主体。从低级到高级,旧需要满足和新需要产生的过程是动态、逐步、有因果关系、呈交迭发展的模式。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首先,需要和人的发展息息相关。每一层次需要的实现都是一次人生质量的飞跃,决定了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若得不到满足,人生就可能停滞在这个需要层面,人性会受到束缚,人格发展也受到巨大影响。其次,需要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从横向看,在马斯洛生活的现实社会中,从生理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满足情况在社会人群中的分布呈金字塔状结构。满足生理需要的人最多,处在金字塔的底层。随着层级的提高,能满足相应需要的人逐渐减少,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最少,处在塔尖的位置。从纵向来看,需要和国家社会的发展水平及人民期望密切相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影响很大。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国社会整体上实现了从生理需要到尊重需要基本满足的巨大飞跃。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可这一理论,并有意识地以自我实现为努力目标。马斯洛前期需要层次理论基于他对当时人类社会心理的研究。《动机与人格》出版于1954年,在此前20年间,世界处在紧张、动荡和恢复之中,人们的需要处在匮乏状态,人们主要致力于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难以企及。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整体需求开始走出匮乏状态,自我实现不再是高不可攀,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情况。自我实现的概念被人们不断强化,导致人们过度看重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及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在人格方面,人们的自私、自利、放纵自我等现象日益突出。马斯洛敏锐地感触到这些变化,并进行了严肃的反思。于个体而言,自我实现存在上限,将之作为人的终极需要会降低人的价值。当自我实现得到满足时,人可能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人格也会出现问题。在现实社会中,经常能看到人在功成名就后迷失自我的例子。马斯洛意识到他早期需要层次理论架构并不完整。五个层面的需要重点关注人本身而脱离了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即便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也将产生各种问题。他于去世前一年(1969年)发表了《超越的种种含义》和《Z理论》两篇重要文章,对需要层次理论进行了完善。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潜在的更高层的本性即自我超越性。人在健康型的自我实现需要满足后可以去寻找更广阔的视野、更高层次的精神的或是超越型自我实现。在这里,马斯洛把原有的自我实现需要进行了重新诠释,将之一分为二,分为健康型自我实现需要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要。同为自我实现,但是有本质的区分。健康型自我实现需要譬如以类似儒家入世的态度生活在匮乏性需要和匮乏性认知的“匮乏王国”,为自己而谋,达到个人内部的统一,成就小我。而超越型自我实现需要受超越型动机支配,建立在健康型自我实现基础上,以超世的态度超脱于个人意义之上,与社会、他人及自然统一,实现“扩大了的自我”,进入到“无我”状态。马斯洛认为超越是人类意识最高、最广泛或整体的水平,是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发挥作用,并和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他人、一般人、大自然,以及宇宙发生关系。他在描述最高层次需要时频繁使用了“超个人”“超越自我”“超人本”“超人性”等词汇,强调的是超个人的价值、存在价值或宇宙价值的激励作用,假设人具有比自我更大的目标而献身的需要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超越型自我实现需要的提出,使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完成了从对探索个人到超个人的人的充分发展问题的完整研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影响超出了心理学领域,被各学科广泛关注。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将马斯洛早期需要层次理论引入管理学研究。他在《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X理论被称为专制主义的管理理论,认为人们具有消极的工作源动力。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驱使,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需靠强迫、威胁、金钱等手段激发员工积极性。Y理论则以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需要为基础,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源动力。人被看作积极的生命个体并得到人权尊重,员工对公司有归属感,被鼓励在积极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马斯洛晚年在X理论和Y理论基础上提出了Z理论,剖析了超越型自我实现需要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Z理论指出,所有工人无论智商高低,都具有潜在的超越型的、利他的、充满理想的需要。他揭示了工人身上在超越型自我需要动机鼓励下存在献身和自我牺牲精神。Z理论在当今世界上很多卓越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均有应用。至此,X、Y、Z理论从管理学的角度重新建构了马斯洛后期的需要层次理论的结构,将包含超越型自我实现需要在内的需要层次划分为在三个彼此连续的系统中。X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旨在满足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保证工人完成工作任务;Y理论包括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健康型自我实现的需要,力图通过满足中高层次需要调动工人积极性、主动性为公司发展工作;Z理论是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实现最高层次需要,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奉献精神为公司作出贡献。X、Y、Z理论更加充分地揭示了人类各层次需要的性质和内在联系。它在应用中取得的实效,充分验证了需要层次理论的实践价值和科学性,标志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终完成。英国心理学家柯林·威尔逊认为马斯洛理论的重要价值属于21世纪,需要层次理论的意义将在这个世纪淋漓尽致地展现。马斯洛晚年提出的超越型自我实现需要和Z理论,对进入新时代、有了更高层次需要的中国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新时代我们奋斗的目标不仅包括实现个人和民族发展的需要,还有实现全人类发展的需要。深度解读并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一项有意义的事情。(本文系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17GC18)阶段性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深刻领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要求
2019年10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结项情况
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美好生活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2020年度招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