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语境

罗骞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9-04

目前,21世纪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思想界一个常用的概念。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显然不是单纯的时间划分,而是一个形态学概念。这一概念要表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形态的变化,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它意味着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与过去不同,体现出了历史性的差异。只有把握到这种差异,并且将它提升到自觉的理论层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自我确立才是可能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21世纪马克思主义得以形成和展开的社会历史语境,正是社会历史语境的变迁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创造与守护成为历史使命、开放性和可能性成为思想原则、执政与建设成为实践条件的时代背景。正是历史语境的这种变化,使得21世纪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未来趋势。只有自觉适应这种历史语境的变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才可能具有现实的生命力,才可能在继承与发展的意义上成就一种新的形态,才可能继续与时俱进地成为指引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根本论断。适应这种时代主题的基本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了新的特征。社会从一种战争与革命叙事的例外状态,进入日常化的建设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转变为社会建设实践中的主体性力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了伟大成就。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也逐渐成熟并得到完善。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反恐战争、经济危机、贫富差距,以及当下由美国挑起的贸易保护主义等,各种冲突不断,甚至十分激烈。这是否意味着时代的主题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呢?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语境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革命与战争,还是和平与发展?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来说,这个问题是根本性的。它决定着我们的战略判断和实践取向,甚至影响着某些个体的人生选择。错估了世界历史形势,就必然发生根本性的理论误判和实践误判。

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虽然存在着新的风险和波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时代主题。我们仍然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样的时代主题下,马克思主义要将创造历史的革命精神转化为社会建设实践的能动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渐进和平的方式推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事业。当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平发展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斗争,不需要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恰恰相反,在渐进的和平发展中保持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是事业乘风破浪、成就辉煌的根本力量。

//创造未来与守护使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对现代解放局限性的揭示,是现代革命和解放理论的继承者。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现代解放仅是抽象的、形式的解放,是部分生活领域和部分人的解放。也就是说,现代解放主要是停留于思想领域和政治领域的解放,使人获得抽象普遍权利的解放;同时,现代解放主要是第三等级确立统治的部分人的解放,而不是所有人获得解放的人类解放。在现代解放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将新的解放指向了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指向了所有的人,希望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无产阶级解放的形式实现人类的总体解放。因此,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使命。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承担着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历史使命,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道义担当。当然,创造和追求美好的人类未来,是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能够存在作为前提的。

经历了20世纪的战争与灾难,尤其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宇宙层面可能发生的偶然事件、人与自然矛盾产生的生态危机、社会内部毁灭人类的核武器问题等,都已经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类整体的毁灭不再是杞人忧天的笑谈,而是现实的可能。因此,21世纪的今天,人类不仅面临着创造美好未来的解放问题,而且面临着守护人类生存的问题。人类已经成为一个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思考和推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要直面人类的生死存亡。在这样的语境中,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是实现人类自由解放与守护人类存在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维系人类的共存共在将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使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看成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这一根本命题,不仅将人类面临的共存问题提升到了理念的层面,而且在现实的实践中坚定地展开,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历史使命。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承担创造人类美好未来和守护生存条件双重历史使命的马克思主义。

//开放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

黑格尔说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马克思也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历史是思想的大地。一种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思想必然与所处历史时代保持着这种存在论上的根本关联,以思想理论的方式揭示时代的基本原则,并且体现时代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现代社会历史和思想理论发展的产物,是批判性意义上的现代社会的自我意识。今天,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体现时代精神的变迁,把捉时代的基本思想状况。如果是用一种落后于时代的思想原则阐释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辩护,不仅无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给马克思主义带来屈辱和不幸。这样的事情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发生过,并且在历史中不断地发生。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曾经说过他只知道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今天,我们的时代精神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思想语境中发展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我们在什么样的时代精神中并且以什么样的思想原则阐释马克思主义,将决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面貌及其生命力。在黑格尔之后,经历了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思想家的努力,人类已经在思想原则的层面真正进入了后形而上学时代,人类精神已经告别了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独断论形态。21世纪的今天,后形而上学精神已经进入日常生活之中,日常意识也逐渐地告别了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原则,开始以一种开放性意识和可能性意识理解事物和关于事物的各种理论。这种以开放性和可能性为特征的思想原则意味着创造性、有限性、相对性、过程性等成为当今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该是以开放性和可能性为思想原则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以开放性和可能性的观念看待理论,尤其是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特征和性质,避免陷入教条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泥沼,而且应该以这样的观念看待社会发展过程,将人类历史看成是实践建构中的开放的可能性过程。在这个意义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以开放性和可能性为思想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它将摆脱各种自我封闭、僵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态。

//建构性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革命理论产生的。这里的革命是指以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统治为根本任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革命,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变革,哪怕是剧烈的社会变革,比如工业革命等。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革命取得政权的。即便取得政权以后,中国共产党仍然是一个革命性的政党,是坚持自己的革命初衷、革命理论和革命精神的政党。但是,在执政的条件下,它的根本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执政建设的逻辑区别于革命解放的逻辑。用毛泽东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斗争。革命政党在取得政权之后,必须正确地处理建设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不能将革命的话语和经验直接挪用到建设实践中,也不能用社会建设话语否定革命理论,而是要坚持辩证的历史眼光,坚持历史性原则,既要看到革命斗争为社会建设提供的社会历史前提,更要看到社会建设不同于革命实践的特殊性。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作为一个革命的政党,在执政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的主体性精神,经过艰苦探索,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伟大成就,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说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文献,是执政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和社会建设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继续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决定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体现这一实践的重要成果,充分体现执政条件下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和历史贡献。

总之,我们是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阐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和实践形态必然发生变化,并且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了充分地体现这种变化,我们可以用建构性马克思主义指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建构性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新历史条件下的自我展开和自我实现,将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态。用建构性马克思主义揭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趋势,绝不意味着对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否定。恰恰相反,作为和平发展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建构性马克思主义在革命理论的基础上与革命理论一道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建构性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和完善,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能够打碎旧世界,而且也是一种能够建设新世界的理论。世界正在见证着这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戳“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学术干货!精彩推荐

谢伏瞻: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视角

甲骨学120年的辉煌成就

发挥智库在现代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人才引进招聘公告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注重定量分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岩  排版编辑:刘岩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