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努力捕捉和创造经济社会发展新机遇

黄岩 王博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11-01

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民营企业和城市治理领跑全国的浙江进行考察。他深刻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习近平总书记以充满智慧的辩证思维,向世界各国传递了中国人民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必胜信心,同时也为疫情中的浙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将企业发展与中国梦宏伟蓝图结合起来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各行各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冲击影响较为明显。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如何才能闯关脱困,既关乎中国经济活力和社会稳定,也关乎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家克服疫情影响,及时返岗复工,既是为企业好、为国家好,也是为自己好。企业正常生产就能保障国家经济正常运行,就能给大家创造就业机会,大家有收入,家里就有了保障。”

党中央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下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在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各级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实施了安排贴息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延缓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适当下调贷款利率等一系列财税、金融和社会政策。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还会在政策方面及时进行调整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中小企业要发扬企业家精神,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努力战胜疫情挑战。

一是迎难而上、自强不息。越是艰险越向前,是企业家精神的应有本色。疫情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疫情面前不战而退。目前中小企业虽然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也是阶段性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企业家们一定要发扬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清醒认识到企业发展过程中顺境逆境的辩证关系,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砥砺企业员工意志,顽强拼搏,攻坚克难,为疫情中企业复工复产汇聚奋斗力量。

二是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开拓创新、追求卓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中小企业要在眼前的困难中掌握战略主动、赢得比较优势,就一定要发扬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深刻检视在疫情大考中暴露出的短板与不足,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对企业产品、机制和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同时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保持对市场的好奇和探索,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针对企业复工中的难点、堵点,推出促进创新的实招硬招,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激发企业的灵气与活力,助推企业在眼前的危机中击楫争先、破浪前行。

三是履职尽责、忠诚担当。履职尽责、忠诚担当是企业发展讲正气、走正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民营企业家要珍视自身社会形象,“致富思源,义利兼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在复工复产的进程中,企业家们既要尽心竭力为企业发展服务,更应该秉承“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将企业发展定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结合起来,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成就精彩人生。

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如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可推广的经验借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他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建设智慧城市要遵循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当前,我国在城市治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城市建设风格单调,有的城市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严重,有的城市保障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配套不足。这些问题既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又不符合人民利益。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既要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更要对该城市的战略定位、区位优势与城市特色有清醒认识,本着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制定从宏观引领到微观治理的规划体系,切实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建设智慧城市要坚持走智能化治理之道。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2016年,杭州市政府推出“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在疫情防控期间,率先推出“健康码”“亲清在线”系统等新招,积极为企业复工复产和民生幸福保驾护航。不断完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水平,就要借鉴杭州等城市治理经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协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让人民的创新智慧得到充分迸发。

建设智慧城市要贯彻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思想。智慧城市建设得好不好,关键要看人民群众是哭还是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杭州推出的“最多跑一次”,上海的“家门口”服务体系等,就充分体现了人民在城市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深入群众,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加快补齐城市治理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要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等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深化美丽浙江建设实践,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保持战略定力,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15年来,余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华丽蝶变,美丽乡村建设变成现实。余村的实践告诉我们,绿水青山是比金山银山更基础、更宝贵的财富,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冲突时,各级政府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要给干部群众“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始终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优先选择,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实现的前提,金山银山是维护绿水青山的支撑,两者统一于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发展多种经营,促进产业兴旺,一方面,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逐步形成现代化的生态产业和经营体系。另一方面,乡村产业要积极融入当地的产业和经营体系,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彰显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唯有如此,人民群众才能在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中不断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深化制度创新,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浙江省逐渐建立起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的转变。美丽浙江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既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也要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真正发挥制度对绿色发展的鼓励与保障功效。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精彩推荐 

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申报公告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应发挥地方积极性
学术研究的价值关怀及其客观性
筑牢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屏障
让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陈宣宇 排版编辑:陈宣宇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