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纽约时间
4
bxss.me
5
@诉说趣闻
6
1'
7
\\bxss.me
8
search
9
http:bxss.me/
10
@调研纪要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纽约时间
4
bxss.me
5
@诉说趣闻
6
1'
7
\\bxss.me
8
search
9
http:bxss.me/
10
@调研纪要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二湘: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四川大学姜涛与爱人程月玲”,你们现在还好吗?
半年狂赚63亿了,微众银行董事长,还要卷员工
为了这部描述从“反右”到“文革”的禁片,田壮壮付出了十年不能拍片的代价
关于字节基建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0年9月3日
2020年11月14日
2021年1月22日
2021年2月15日
查看原文
其他
描绘时代图谱 共筑复兴伟业——学术界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Original
陆航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9-03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
当前,中国正在走出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经济逐步走向复苏,但内外部风险挑战依旧严峻,此时正需要汇聚众智、凝聚共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发挥好引领作用,不断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为时代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做好聚民心、强信心、筑同心的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提供精神助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简练、求真务实,以问题为导向,直面挑战、回应关切,着眼于兜牢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告诉记者,报告对2019年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了简练的总结,并对2020年后7个月的任务及我国应对当前世界错综复杂形势的方案作了明晰的部署,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在疫情这个大考面前,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考验,在大考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充分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次用行动证明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表示,因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六稳”“六保”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正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才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尽管报告没有提出具体经济增长目标,但不等于不重视经济增长。”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表示,报告提出,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
。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都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战疫情、保民生、稳经济、奔小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实践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创造、永葆生机的活水源头和检验研究成效的最终标准。
“就业”是报告中的高频词。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六稳”“六保”目标任务之首。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认为,稳就业就是稳住民生之基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人群,保障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是稳就业的关键所在。在未设定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情况下,2020年我国仍确定了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与此同时,就业政策与宏观政策的互动更加丰富,彰显出党和国家对稳就业、保民生的高度重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短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之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选择了人民至上。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为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报告提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等事业。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以明德引领风尚,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化垂范,努力成为真善美的追求者、生产者和传播者。”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表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更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
。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文艺工作担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现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需发挥且善于发挥文化的深厚力量。
李梅告诉记者,报告中提到的“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对中国戏曲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疫情牵动着所有文艺工作者的心。文艺界围绕防疫抗疫主题创作了一大批文艺作品,开辟了同心抗疫的精神战场。
努力解答时代课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解答时代课题,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明大德、立大志,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走出书斋,勤于调研,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馆长王瑞霞表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物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为基层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
。文物工作者要保护好文物,挖掘文物内涵,使其更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立足本学科特点,努力描绘时代精神图谱,共同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认为,报告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事业发展,让人深受鼓舞
。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传播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精神导引功能,能够为时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要描绘时代精神图谱,为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把抗疫中激发出来的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转化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主任范鹏表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服务人民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人民共享发展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以创新迎接挑战
报告强调,中华民族向来不畏艰难险阻,当代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只有直面挑战,才能战胜挑战。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告诉记者,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但我们有独特政治和制度优势、雄厚经济基础、巨大市场潜力以及亿万人民勤劳智慧。直面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
“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我们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同时,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创新促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但事关民生的目标任务却愈加明确,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也越来越大
。激发制度活力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巩固和提升制度优势、治理效能的有效方式。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我们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原创能力,立学为民,治学报国。
精彩推荐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开幕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京开幕
彰显中国两会制度优势
两会:国家治理的中国方案
中国抗击疫情彰显伟大民族精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封面图片作者/来源:签约供稿人/人民视觉
责任编辑:黄琲 排版编辑:黄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