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钟达与林志纯的学术交往

张绪强 张强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9-03

胡钟达先生与林志纯先生同为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的大家,为我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做了很多奠基性工作,两位先生在各自研究领域形成系统的理论,影响了一代学者。此外,他们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也通力合作,为我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的奠基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从胡先生写给林先生的现存书信来谈谈这两位前辈学者的学术交往。

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于1979年8月中旬在长春成立,包括胡钟达先生在内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研究会成立大会,根据会议议程,决定成立组织机构,林先生和胡先生分别被推举为理事长和副理事长。这一从事世界古代史研究的学术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世界古代史学科专业化的肇始。此后研究会召开了多次会议,为国内世界古代史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切磋搭建了学术平台。考虑到研究会召开的条件和交流的有效性,学会决定在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下设立原始社会组、西亚北非组、希腊罗马组等多个研究小组,定期召开会议。1983年,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第二届会议在郑州举办,决定来年在内蒙古大学召开希腊罗马组分会。

1984年3月10日,胡先生致函林先生,介绍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希腊罗马组分会第三次会议的筹备情况。

第三次古希腊罗马史讨论会最后定于1985年6月召开。同年5月9日,胡先生再次与林先生通信,就会议的一些准备工作与林先生沟通并邀请林先生参加。

  志纯先生:

  古希腊罗马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订于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在呼和浩特内蒙军区招待所举行,届时务祈莅临指导,并请为大会做一学术报告。此为筹备组同志的共同要求,想亦为所有与会同志的共同愿望,千祈勿却为幸!由北京来呼和浩特,火车班次,每日共有六次。其中89次列车,每日下午六时许在北京发车,次日晨八时许抵呼和浩特,时间最为相宜。您在北京购票确定车次后,务请先期电告,以便接站。

  耑此敬颂

  撰安!

  胡钟达谨启

  1985年5月9日

林先生处还有一封胡先生的来信。东北师大古典所外文杂志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试刊本出版,在林先生看来,这份杂志的创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发表了几篇中国学者研究古代西亚、北非和欧洲文明的重要成果,从此能与国外同行交流,同时也是一份宣言书,林先生与周谷城、吴于廑三人自1983年以来在多个场合呼吁加强我国世界古典文明研究,这份外文杂志的创办是在向全世界同行宣布加强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的决心。1986年9月,期刊印出后,林先生即寄赠给胡先生一份,附信一封。可奇怪的是,回信的日期是次年年底,胡先生在信中作出了解释。

  志纯先生:

  您一九八六年九月赐寄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试刊本及附在刊内的手书,寄到之时,我适外出开会,邮包为家人拆视,信件也被置于我存信的抽屉中。搁置一年有余,我最近清理信件才发现您的来信。久稽未复,自觉荒唐之至,新屐旧雨,尚祈海涵。

  一九八〇年前后,我未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亦未招研究生。一九八四年开始招研究生,一九八五年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八六年获批准。博士学位授予权,自知就自身学力而论,尚无资格申请。您所收信息,想系同仁间之误传也。

  自八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自一九八三年以来,学校为我加上了种种头衔,几乎全年都忙于开会。开会之隙,也有种种杂务打扰,几乎无暇读书,深以为苦(因而我也特别羡慕您能坚持处于超然地位,不担任任何行政或社会职务)。所以我在去年八月间就申请离休。迁延一年有余,最近已获领导批准,不久我就要办理离休手续了。

  去年九月,我接受了庞卓恒同志所在学校——天津师大兼职教授的聘书,八七年又招了一名研究生(即佟小冬,今年夏季曾在贵校从B. Kytylez 教授学习古希腊语,颇受K的好评)。所以在离休以后,我还没接受内蒙古大学的“返聘”。……我既已离休,此后也不准备在这里再招研究生了。

  离休以后本来打算迁居到天津。现在看来到天津落户也很难,可能还要在呼和浩特终老。

  新中国成立以来,您专心致志从事世界古代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贡献卓著,有口皆碑。近年又创办古典文明研究所,世界古典文明史学习班和古典文明杂志,培育人才,建立学术阵地,为我国古代史涉足世界学术之林做奠基工作。您的恒心和魄力,都是我极为敬佩的。尚祈注意健康,以为我国的古典文明史研究作出更多的贡献。

  耑此奉复,敬颂

  道安并祝阖府新年康乐!

  胡钟达谨启

  1987.12.26

胡先生退休以后最终选择回到北京安度晚年,但是在作出决定前曾面临多个选择,从来信中看他是有去天津继续工作的打算的。研究生培养一直是胡先生最为关心的问题,除了这封信中提到的佟小冬老师,大家都知道晏绍祥教授也是胡先生高徒。此外,胡先生致林先生的信中也涉及了米晨峰教授研究生调剂的事情,米教授研究生报考的是东北师范大学,后来调剂到胡先生处。信末胡先生表达了对林先生的敬佩之意,这实则是学者间相互勉励的话语。

今天看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队伍的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进程中,前辈学者们开拓性工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本文得到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BS16)资助)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精彩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局级领导干部读书班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三个着力点
剑桥大学汉学研究的见证人——访英国著名汉学家鲁惟一教授
全球货币宽松型通胀风险取决于经济复苏程度
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价值基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宗悦 排版编辑:宗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