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提升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薛艳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10-31

公正世界信念和心理弹性相互促进,共同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拥有公正世界信念这一心理资源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而且这些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个体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贫困大学生自身积极心理资源的相互促进对于降低歧视知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对贫困生助学资助力度的加大,更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得以圆梦上大学。党中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5月21日的《人民日报》,用两个整版刊登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报告中指出,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817.59万人次,资助资金1316.89亿元,其中财政资金657.52亿元,占2019年度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49.93%。贫困大学生约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0%,他们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关系教育事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由1万人增加到10万人。“寒门出贵子”让整个社会都为这些努力获得回报的贫困大学生们感到欣慰。但经济上的弱势处境使他们更敏感地知觉到他人的“偏见”和“歧视”,其心理健康受到危害本研究从贫困大学生的内在保护性因素入手,探讨公正世界信念和心理弹性在贫困大学生歧视知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及其内在机制。人们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在这个公正的世界里,人们终将得其应所得,这就是公正世界信念。心理弹性则反映了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良好适应的过程。个体知觉到自身或所在群体的不平等对待,这种不平等的对待既可能是一些客观存在的行为动作,也可能是否定性的态度或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规范等,这就会产生歧视知觉。主观幸福感则是个体根据自定的主观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本研究以《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心理弹性量表》《歧视知觉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为测量工具,对江苏省8所高校的近1000名贫困生展开调查。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的群体歧视知觉平均得分显著高于个体歧视知觉得分,表明贫困大学生更多地知觉到指向自己所在群体的“歧视”。歧视知觉会影响这一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公正世界信念和心理弹性是内在保护性因素,即公正世界信念和心理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贫困大学生的歧视知觉,并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歧视知觉主要通过以下三条路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一是歧视知觉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歧视知觉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歧视知觉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随着歧视知觉程度的加深,贫困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减少,生活满意度逐渐降低,消极情感体验增加,因此总体幸福就会降低。歧视知觉会促使贫困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导致孤独和抑郁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贫困大学生处于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以及对自己贫困生身份较在意,使他们对他人的偏见和态度较为敏感,更容易感知到“歧视”。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易将他人的看法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自尊水平下降,对生活产生消极态度。二是歧视知觉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和心理弹性分别影响主观幸福感。公正世界信念在歧视知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贫困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知觉到“歧视”,而较高的公正世界信念能够调动贫困大学生的自身资源去应对不公正事件,从而消除不公正事件带来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高公正世界信念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控制感,在面对不公正事件时会归因于外界因素,同时相信他们有能力处理目前的不公平现状,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培养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和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得分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而高于理论中值,说明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但是他们仍然有积极的心理潜能。个体的心理弹性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还与个体本身和外部的支持系统有关。贫困大学生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是自身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来自亲朋好友的支持使他们能够积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和压力。贫困大学生在正性情感上的得分与非贫困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负性情感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理论中值,表明尽管经济上的贫困对他们产生消极影响,但老师和同学的陪伴与支持使他们整体上对生活较为满意,情感达到平衡。三是歧视知觉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影响心理弹性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公正世界信念和心理弹性的多重中介作用表明两者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作为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可以使个体在高风险环境下积极主动适应。心理弹性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对个体能否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环境本身的作用,二是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和个体的认知方式。当面对压力事件时,个体通过改变对压力事件的认知来降低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的基本功能是为个体提供有意义的认知解释框架和方式,在现实层面或认知层面重新建立公正感,降低不公正事件的负面影响。在心理弹性的动态过程中,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保护因素缓冲了歧视知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了心理弹性。同时,公正世界信念使贫困大学生通过新的认知框架,以有意义的、积极的方式解释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如贫困大学生面对贫困生身份和感知到的“歧视”,可以自我解释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凡成功的人难免经历磨难,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减少个体的负性情绪,从而提升心理弹性,提高生活满意度。公正世界信念和心理弹性相互促进,共同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拥有公正世界信念这一心理资源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而且这些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个体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贫困大学生自身积极心理资源的相互促进对于降低歧视知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由此,笔者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出如下教育建议,以期更加有效地帮助贫困大学生。第一,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歧视知觉。贫困大学生感知到的“歧视”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歧视知觉使贫困大学生情感不平衡,生活满意度降低。贫困家庭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容易知觉到更多的“歧视”,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重视这一现状,齐心协力帮助贫困大学生。首先,社会媒体在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报道时应以事实为基础,不能夸大其词;研究者在做研究时也不能以偏概全。其次,学校应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如开展面向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团体辅导,让贫困大学生通过群体内部交流以获得更多的同伴支持,在团体中树立自信,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贫困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的看法,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第二,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公正世界信念能够缓解歧视知觉的负面影响,这启发我们要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公正观,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和社会也可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与实习、就业岗位,既可以保障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基础,又可以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够获得回报,进而形成公正观。老师们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公正行事,提高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师应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教会他们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在他们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能够合理调整情绪,减轻负面情绪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相关阅读探索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制度创新化解深度贫困
将“四个回归”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黄琲  排版编辑:黄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