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系深刻影响赣鄱文化的孕育与发展

胡绽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11-01

赣鄱文化是中国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史演进和发展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围绕赣鄱文化的孕育和发展,赣鄱水系、江西的地理交通等因素与赣鄱文化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记者采访了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泽兵。

发达的水系孕育早期赣鄱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早期赣鄱文化的孕育和发展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张泽兵:赣鄱文化的摇篮在赣鄱区域各河流的交叉之处。河流的交叉冲积带来肥沃的泥土,既有利于渔猎,也有利于农作物的灌溉,因而孕育了早期赣鄱文化。

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虽然鄱阳湖尚未形成,但江西境内河流密布,发达的水系培育了早期的赣鄱文化。赣、饶、抚、信、修五大水系密布赣鄱平原,各条河流的分支颇多,这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地理条件。1962年发掘的万年仙人洞洞穴遗址就位于河流交叉之处,樟树的樊城堆遗址和吴城遗址也位于赣江与袁河交汇之处。这表明,发达的赣鄱水系对于文化的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不断,水系发达的赣鄱流域成为诸侯势力的争霸之地。楚、吴、越的力量消长带来风格各异的文化,赣鄱文化在各种文化的碰撞融汇中积淀成长。“吴头楚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处于楚、吴、越各方势力之间的地理状况。在赣鄱大地上曾盛行不同风格特征的文化形态。考古发掘的青铜器有楚国、吴国、越国等式样,如蟠虺纹的楚国青铜器。同时,断发文身的越国风俗也有留存。

秦汉时期,江西大部分时间处于不同的行政管辖区域。秦朝在江西设置九江郡,其管辖区域只包括现在的鄱阳、南昌、吉安、赣州等,与浙江交界部分属于会稽郡管辖,与福建交界部分归闽中郡管辖,靠近湖南部分归长沙郡管辖。东汉末年,在今天江西的版图上设有豫章、庐陵、鄱阳等3个郡。在行政管辖的分与合、政治势力的消与长中,赣鄱文化进一步融合周边各种形态的文化,为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赣鄱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来文化在赣鄱山水中重构

《中国社会科学报》:晋唐时期,江西在地理、交通上的变化对赣鄱文化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张泽兵:晋唐时期,江西在地理、交通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一,南朝时期,地质构造运动造成鄱阳湖平原、枭阳平原下沉,湖水淹没了古之海昏县、枭阳县。于是,有了“沉海昏,起吴城”一说。随着鄱阳湖的湖水扩展,漫过松门山,到达鄱阳,鄱阳湖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其二,唐朝大庾岭道的开拓将珠江水系与赣鄱水系的经济联系起来,这极大地强化了赣鄱水系在促进江西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隋唐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得到快速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一个独立和颇具实力的经济文化区域崛起于长江中游地区,初步呈现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经济文化特色,并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作出了较大贡献。

魏晋到隋唐期间,儒释道的深层融合催生了一批原创思想文化艺术。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北方文化和外来文化在赣鄱山水中的重新建构,为江西在宋元之后的文化大繁荣做了充分准备。

文化繁荣盛况持续近千年

《中国社会科学报》:兴盛时期的赣鄱文化有何特点?

张泽兵:自宋元到明清,发达的赣鄱水系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支撑起了赣鄱文化的发展。这种文化繁荣的盛况持续了近千年。

宋代有“两宋文人半江西”“宋代科学半江西”的说法。其一,江西是当时人口第一大省。北宋时期,江西人口占全国的10%,鼎盛时期为446万余人。其二,江西是当时教育第一大省。这一时期江西有书院272所,为全国之最。其中,白鹿洞书院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其三,江西是科举大省、文教重镇。《宋史》列传载录2000多人,江西籍的有200多位,光耀青史的人物名单可以列出一长串,例如,晏殊、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晏几道、黄庭坚、曾几、陆九渊、朱熹、杨万里、姜夔、文天祥等。

明清时期,赣鄱文化依然璀璨夺目。“江右商帮”是中国古代最早成规模的三大商帮之一,在湖广和云贵川以及东南亚有广泛的影响,“无江西人不成市场”,这是江右商帮鼎盛时期的写照。经济的繁荣也带来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辉煌。在技术和艺术上,景德镇成为中华瓷都。在医药文化方面,樟树药帮和建昌药帮成为代表,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文风鼎盛带动了江西刻版印书业的繁盛,至明清时期,金溪和婺源尤其是金溪浒湾镇等地成为著名的刻书中心,被古人称为“临川才子金溪书”。在理学思想方面,江西形成了众多学派,有王阳明心学、崇仁学派、甘泉学派等。在戏剧方面,江西孕育发展出影响巨大的弋阳腔,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剧目,明代汤显祖“临川四梦”、清代蒋士铨“红雪楼十六种曲”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图书编纂方面,第一部大型类书《永乐大典》由江西吉水人解缙首倡并主持编纂。在建筑方面,南康府的雷发达在北京从事建筑业30余年,他的子孙六代掌管“样式房”长达200余年。

向现代转型的曲折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代以来,赣鄱文化在现代转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张泽兵:近代以来,赣鄱文化的发展在全国相对滞后,向现代转型的道路异常曲折。铁路、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使得赣鄱水系在经济运行中的枢纽作用弱化,从外部渗入的新思潮、新风尚也被阻隔。江西在全国的地理格局中从枢纽地位转为相对边远、偏僻的地方。

不过,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日益更新为江西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20世纪90年代中期,京九铁路的开通带动了“赣文化”大讨论。如今,多条高铁在红土地纵横贯穿,各种智能化通信手段得到大规模使用。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江西要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对外来思想文化进行深度阐释,使之实现创造性转换,转变为适合本土话语的思想文化形式,并将思想成果转变成现实生产力,推动江西文化再次走向全面持久的繁荣。

精彩推荐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召开2020年度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

发挥制度优势  决胜脱贫攻坚

构建当代中国原创学术话语体系

青年马克思唯物主义转变的时代启示

原标题:水系深刻影响赣鄱文化的孕育与发展——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泽兵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岩  排版编辑:刘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