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科学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
一、正确认识时代本质及其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指出了当前时代的本质:“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改变,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衰退,资本主义力量在当今世界格局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存在不平衡性。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同处“地球村”,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本质及其阶段性特征直接影响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格局。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所造成的两极分化,使得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进入了漫长的大衰退和大转型时代。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乏力,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重要时期,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我国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二、对“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解读“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这一重大时代之题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追问,同时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展开的实践探索。面对这一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提出了既符合人类共同期盼、又符合历史演进规律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坚持将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倡导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打造更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文明的整体上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破解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引,同时也深刻体现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融入世界文明塑造中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将“坚持胸怀天下”概括为十条历史经验之一,要求站在整体性、全局性的视角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探索人类社会共建共享,并为世界文明进步积极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可以看出,凝练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实践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使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需要主动承担起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愿景到现实,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回答时代之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同全球发展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新中国重大外交思想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马克思“类本质”问题的反思与重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共同体”的论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来源,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密切,“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其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滋养,本质上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重要源泉,以共同的价值目标、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文化以及致力于化解冲突的机制。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再到2017年联合国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决议,逐渐实现了从开启世界转变到引领世界发展的全过程。人类文明本质上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域中持续推动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为世界谋大同,坚持维护世界和平、引领世界走向繁荣、共创更加美好未来、维护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天下情怀,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同各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之题,既需要充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需要正确把握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进而实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术语革命”。【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研究”(项目编号:21AZD001)阶段性成果】(作者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