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非服务型社区”

禾牧万穗 原宿自然环保农场 2023-03-23




《什么是“非服务型社区”》

文/崔崔


2021国庆期间的满空繁星(拍摄/苏达)



关于自然而然 

 
最近几年的各种假期,五一、国庆、暑假、春节等,我们开展过各种活动:亲子营,课程,工作坊、庇护营,从想出一个吸引人眼球的主题开始,以诗意文字传达在城市里遥不可及的场景,吸引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人们来到乡村参与。这是市场惯用的手段,也是各种自然教育机构、农场和社区赖以生存的第三产业。
 
一个被“创造”出来的项目,经过精心描述和专业编排,每天甚至每个时辰在作甚都详尽计划,让可能为此买单的人感到安心。
 
如果不是出于这件事真正的需要,而只是为了做而做,我对于一切“刻意的安排或计划”都感到厌倦和逆反。18年的时候,我们经历了中秋亲子营、国庆自然营、女性工作坊等几个活动,第一次提出“不刻意”“不期待”“不评判”“自然而然”几个概念。
 
我们希望原宿的活动不要有太过于刻意造作的成分,更多是一种顺应当下的自然分享。除了有工作的责任之外,尽量能让自己在过程中处于舒服自在的状态。
 
这几年我们试图推行这样的理念,并践行在我们对外的一些活动或课程当中。所以我们慢慢减少一些刻意的活动项目,变成以体验日常生活为主题。看起来无所事事,但是其实是我们最真实的状态,也能让体验的人感受到真实的乡村生活,而不是做出来用来摆拍的田园。
 
2021年的这个国庆,我们没有策划任何活动,这在以往的情况当中是少见的。我们的国庆招募信息就是:生活体验。我觉得如果真能静下心来感受,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足够丰富精彩,不比那些营造出来的活动逊色。同时大家又是自由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心力选择自由参与的程度。暂时还不是所有人都适应这样的状态,大家习惯了在传统模式里的被安排,缺乏主动创造和自我把握的意识。但是,我想慢慢的会有更多人喜欢这种可以自由主动并深入的进行探索的状态。
 



 

 什么是“非服务型社区”?
(2021年文)
 
8月被禁足,大人孩子期待了很久的国庆长假转瞬即逝了。
 
这是第一次让所有家庭所有个人参与农场生活日常,集体轮流做饭收拾做卫生的一次体验。之前我们只会在特定的专业课程比如PDC、或者自然建筑实践课程里,让大家参与农场的日常事务,而对于仅仅是来体验生活的人们,尤其是在法定假期集中的时候,大多还是采取由农场给大家提供“服务”的模式。
 
那为什么要让大家参与我们的日常?
 
从短期的结果来看,一次小型的假期体验活动,如果找一个附近的阿姨来帮忙做饭做卫生,她们对农村生活轻车熟路,做饭和做卫生这些事对她们来说更是比在地里干活轻松得多,根本不需要我多费口舌和心思,而农场也只需要付出很少的人工工资,就能省却很多麻烦,我们可以和大家一样在湖边找个椅子悠闲的躺平,或者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而为了让大家一起参与值日:早起、做一顿饭、扫一次地、倒一次旱厕马桶等等承担这些生活琐事,我们需要付出一些时间和心力:前期的沟通和引导、鼓励、用能让大家理解的方式如写文章或设计申请表、在过程中的辅助陪伴以及消解一些因此产生的不良情绪等等,为了这些所耗费的心力(我一向认为心力是一个极高的成本,却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下次有时间我想专门讲讲“心力的成本”),如果将这些时间和心力折算成经济成本,一点不比请阿姨来帮忙付出的金钱少。

所以如果仅仅是从经济成本考量,让大家参与日常值日是一件划不来的事。
 

一个农场、一个社区的日常运行和可持续,一定离不开经济的部分。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和经济,但是我们的内心又不希望太过于商业化的痕迹,不希望变成传统经济社会里购买(消费)与服务的角色。如果大家都以消费的心态来到乡村体验生活,每个人与身边的人事没有实际生活事务产生的链接,还是处于“旁观者状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会减少,与农场里人和事的链接、责任心和归属感等等都会相应降低。从长远来看,非服务型社区要持续依赖外来的服务,那样缺乏长久持续的意义。下一次还是需要从头开始,这和我们的根本理念也会发生冲突。在人与人的平等无分别、尊重友爱等议题上也容易发生对立和冲突。
 
我想用朴门永续里“分享盈余”的概念来理解发生在农场里的经济模式:
 
诚然,相对现代都市人来说,我们在过着一种异于大众的另类生活。
我们在自然乡野里 生活,种菜,建房子,养动物。
 
我们每天要劳作,卫生洒扫,一日三餐,自己种菜自己留种,不使用农药化肥和转基因种子;在树林里养鸡,卖鸡蛋,不给鸡打抗生素也不喂它们饲料;;我们每天放羊,让它们来控制园子里的杂草;我们使用旱厕,用皂角液和酵素洗碗,厨余给动物吃,连刷锅水也要留给动物;我们不是素食者,但也不经常吃肉食并尊重素食的人们;没有人强制,我们给自己的垃圾分类,我们使用二手物品从日常生活用度到建房子的材料;不定期有从全国各地来的人们,他们来这儿和我们一起短暂生活,我们互相分享各自的文化、食物、习惯、故事、技能等等。。。
 
如果正好也有很多人向往这一切,但是他们暂时还不能离开城市,他们只能短暂的离开现有的环境,来体验真实的乡村自然生活,并且也愿意为此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我们为了获得这种生活付出了更大的成本和代价,所以不必为此感到纠结。如果有人抱持了”我怎么可以花了钱来还要参与干活“这样的想法,那可能我们之间的缘还不足够相遇,建议暂缓申请农场的任何项目)
 
我们愿意给大家提供这种体验的机会,但是我们不希望这是一种纯粹买卖的关系:我付钱,你给我服务。我提供给你的,食物也好,体验也好,和提供者自身没有任何关系,仅仅是为了与你付出的金钱相匹配的商品,提供者的情感、这个空间、这里的动物植物与你不会产生过深的交流与联系,这就是纯粹的消费行为。如果这种消费行为发生在一个可以提供吃住的乡村,最典型的那便是农家乐。
 
很多人把我们当成农家乐或其他类似的商业机构,我是拒绝和抗议的。
 
我本意不是为了“未来付钱的你”才来做这个农场。
 
我们是为了自己的需求,才创造出原宿这个载体。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而不是取悦别人的商品。现在我们除了满足自己的生活,有多余的房子、更多的空间,我们也具备了和更多人相处的能力和精力,我们愿意把我们的生活与更多人分享。
 
我们对外分享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像分享我们自己吃不完的鸡蛋一样,在我们的时间、心力都足够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适当的接纳一些家庭和个人,接纳他们来到原宿和我们一起生活几天或更长的时间。
      
同时我不想把我们的这种分享当成一种廉价的“乡村服务”。
 
我们愿意彼此之间互相照顾、我们乐意为来到这里的每个人提供必要的帮助,但是这不仅是出于你“付了钱”或你是消费者的原因。
 
我希望是出于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本能,也是因为当下我们在一起、在同一个空间里。就像妈妈爱护自己孩子是出于血缘关系、出于单纯的爱,而不是因为他学习成绩好,他对我有回报,我才爱他。大家付的钱并不完全是用来购买这里的食物、睡觉的地方、或获得提供的服务。那仅仅是一个可以进入这里和大家在一起生活最基本的门槛而已。
 
我们在生活体验申请表里,费用说明那一栏里写道:
 
我们对外分享我们的生活方式:费用包含体验期间所产生的食宿成本但不仅限于此,也包括其他非物质形式,是我们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种资源和分享之综合。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购买与服务的关系,你来到这里,即是主人,和我们一起享有这块土地、以及一起经历感知这段时间土地上发生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心灵的。
 
“非服务社区”,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同时提出的。
 
随着知道原宿的人越来越多,想过来体验的人群也从最开始的朴门、环保、永续的小圈子慢慢扩展到普通大众。这对于农场来说可持续性会更好,但是因为原宿的理念与传统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差异,也面临圈子大了之后大家对原宿核心理念不够了解。
 
很多人还是会习惯的把自己放在消费者的身份上,会不自觉的把我们当成提供服务方。我大多时候会耐心的说明,试图引导大家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我们这里是一个非服务场所的形态。偶尔有不耐烦简单粗暴的时候,我也会直言,谁要是来这儿挑剔这里的吃喝拉撒,觉得这里仅仅是一个提供食宿和玩耍的服务场所,挑剔一些我们暂时做不到的地方,那便不要来原宿,不如去住酒店到饭店吃喝,或者去真正的农家乐享受一番。
 
我们不鼓励大家来到乡村是作为一种纯粹消耗式的体验、消费乡村、消耗自然。而希望是一种融入进来和谐共处的模式。大家参与到力所能及的乡村事务中,理解体谅这一切发生的不容易。同时也享受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照顾、温暖、协助,享受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与小动物们的互动,体验城市商业社会难以触摸的另外一种生存模式。
 
未来的新朋友们,不要再把原宿当作农家乐、或任何身处乡村的商业模式了




每一个来到原宿的人都是这个流动大家庭的一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