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在学校有情绪问题怎么办?美国心理学博士教你见招拆招!

谢刚 大米和小米 2022-01-08



进入学龄后的孩子情绪问题会不会比学龄前要多一些呢?

这是很多家长都想要了解的问题。

实际上,这要看孩子的具体发展。


进入学龄后的孩子,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同样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有些不知道原因,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今天,美国的心理学博士谢刚老师将从专业的角度带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孩子上学以后,我们该如何安抚他们的情绪问题?


谢 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美国天普大学学校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州注册心理学家。 从 2000 年起任职美国加州湾区弗里蒙特市(Fremont)联合校区学校心理学家, 主要工作包括从3岁到22岁的教育心理测评和咨询。



如何安抚学龄期孩子的情绪问题?


 口述|谢刚


在美国,六岁以前是学龄前儿童。这是因为六岁前的孩子语言非常有限,再加上自控力的发育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在这个时候,孩子很容易需求得不到满足,要求也表达不清,当别人不知道不理解甚至误解时,孩子就很容易出现一些过激的情绪或者行为反应。

 

而进入学龄期以后,据我个人的观察,以及身边的例子显示,谱系儿童其实是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原因在于他们的语言这时候开始慢慢发展,而孩子在学前期也通过其他的一些途径比如 PECS system(图卡交换系统)学到了很多——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在孩子语言还没有发展的很清楚时,训练孩子使用图卡或者手势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需要。

 

所以如果谱系儿童在学龄前中接受了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的服务,并且特别有效的话,那他们在六岁上学之后,其实情绪和行为的反应要好很多。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且应用起来最流畅的一种表达方式。



面对情绪和行为问题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是孩子进入学龄期上学以后,也仍然会出现很多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这些我们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因孩子而异!

 

普遍有以下几种情况:


当他们不能满足学业的要求,上课听不懂老师讲解的内容;

同学或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不好;

意思表达不清遭到误解;

或做不出作业有挫败感时,孩子都会出现过激的反应。

 

举个我工作学校的一个例子:


一个七年级的男孩子,因为拒绝做作业,校长打算带他到办公室了解一下情况。结果,在去办公室途中,他突然毫无征兆地跳到校长身上,揪着校长的头发并把他的眼镜打掉在地。

 

如果单从这件事的外表来看,外人很容易就觉得这个孩子有攻击行为。但如果你了解了前因后果,就会发现这件事情的发生是有它的原因的——

 

据孩子的妈妈说,事发前一晚孩子没睡好,早晨起来很疲倦,当时就应该把孩子留在家里的。结果孩子去上课过于疲惫,就发生了过激行为。


而且,当天他们特殊教育班的老师恰好生病请假,班里来了一个代课老师。谱系儿童本身对这些变化就比较敏感,也很反感,所以上课时情绪比较烦躁,再加上代课老师不了解这个孩子的情况,所以最后才会发生了上述的突发事件。

 

实际上被叫去办公室,孩子潜意识里就觉得好像做了错事,父母会被叫过来,所以心里会很恐惧很焦虑,谱系孩子就更不用说了,情绪更会被不断放大。


但如果当时了解他的本班老师在就会好很多,他一定会阻止这些事情的发生,早期看到孩子有情绪波动时就会控制在初步阶段,当孩子情绪紧张或非常烦躁时,带他出去走一圈,画画或听听音乐,情绪刚起来就很快地被释放出来,缓冲放松以后,就不会再有后面的事情发生。

 


上学以后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情绪问题?

 

所以进入学龄后的孩子出现情绪问题都是有据可查的,归根结底,主要原因有三个:


学业的要求跟孩子不相符


谱系儿童的能力不够,再努力也达不到学校要求的水平,听不懂老师上课的讲话,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我们要检查给这些孩子提出的要求,特别是要检查教学中的学业要求是不是跟孩子相符合,如果孩子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要求,那就一定会造成情绪和行为的过激反应。

 

老师和同学的反应


老师和同学对孩子的态度怎么样?如果老师或同学对他们有误解,或者对他们不友好,甚至出现打人的现象,这样的话孩子也会有过激反应。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孩子现阶段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有多少

(特别是语言的能力)


他们之所以采取一些外人不能理解的情绪或者行为的方式来表达,主要是他没有这个能力或是缺乏这样的练习。所以,在不高兴的时候,他们也不能采取合适的别人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因此,我们通常在设计行为干预方案时,首要考虑的是:


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或发生类似的情况时他应该怎么办?

为了让他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教他什么?

我们是不是语言治疗的加强不够?

还是缺乏相应的模拟训练?

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帮助孩子,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该出现的反应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


 

我们该怎么做?

 

首先,一定要分辨孩子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这样措施也就相应而来——

 

第一种情况:


我们在设计行为干预方案之前会先做行为分析,如果在行为分析中发现,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是由于学业要求太高,那我们就一定要把他的作业、他的考试,以及他在班上老师进行的提问内容等,都换成孩子能够接受能够达到的水平。

 

第二种情况:


如果是老师或者同学们态度不好而造成孩子伤心,或是孩子表达愤怒的方式不合适。那就要从他的环境入手,一定要给这些普通班的老师和同学们普及自闭症的常识,因为他们可能真的是不知道、不了解。所以我们要组织专业人士给他们讲解我们孩子的特点在哪里?长处在哪里?怎么样让孩子能更好地融合在普通班里,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第三种情况:


如果孩子是因为语言能力不够或是缺乏这方面的练习,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就要提供相关的训练。让孩子通过模拟训练或角色扮演等,帮助他们练习愤怒时、不高兴时,应该怎么跟老师表达出来,以及怎么跟老师讲才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帮助。

 

此外,我们在行为干预方案上还常常用到的一点就是——奖励,一定要及时奖励。


当老师某一次看到孩子跟其他同学有冲突,他能够清楚的告诉老师时,那老师一定要及时反馈!


“非常感谢你!这次他说了那么难听的话,你没有还嘴也没有还手,而是过来告诉老师,老师真的非常为你感到骄傲!你的这种处理方式真的非常得当!”


所以,当孩子出现正确的行为时,一定要及时的鼓励他,只有这样,当类似的事情发生时,孩子能够使用这种处理方式的频率才会增多。

 

但是我们也不能光给予口头鼓励,还要有具体的鼓励。比如孩子原来一天总会出现两三次动手打人的现象,而现在一天都没有一次,或是从两次减少到一次。那老师在给孩子一个及时的口头鼓励之后,还要有一个具体的鼓励。

 

比如孩子特别喜欢电脑,那我们可以在课堂的最后5分钟,给他自由时间,让他玩一会电脑;或是他喜欢看书、听音乐,那就最后给他几分钟的自由时间,看喜欢的书、听喜欢的音乐等。


这些就是根据孩子的喜好,来给他设计一个非常小的、清楚的目标,当一天结束时再给予具体的奖励。


 

做情绪干预时

家长和老师们需要注意这几点


⬇️

 

但是,对于学龄期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们在做行为和情绪矫正或者情绪行为干预时,我有几点要提醒大家:我们在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做时,一定要给他另外一个工具——他要怎么做?


因为我们常常说不要这样做,但却没有给孩子一个替代行为,当他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时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样的话管等于没管。

 

所以,我们在纠正孩子的情绪或者行为问题时,一定要搞清楚,我们有没有给孩子合适的活动,有没有给他合适的训练,或是有没有教给他在生活中处理这些挫折感或冲突的工具,孩子有没有这些?这是我们家长和老师都要考虑的。

 

在孩子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先接受孩子的情绪。


“你看上去真的是非常生气。”


或是


“你看上去真的很伤心。”


然后再告诉孩子,我们在伤心的时候可以怎么做。


比如你上次在家里伤心时,就过来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其实在学校里你也要这样告诉老师的。

 

一定要让孩子在翻来覆去的互动中,学会这种表达方式!孩子的心里就会这样想:我上次发脾气时,老师告诉我要这样做,下次发生类似情况,我又忍不住发脾气了,老师还是告诉我要这样做。咦!我这次这样做了,老师好高兴,还为我感到骄傲!

 

孩子哪怕表达不出来他也能看出老师很高兴,笑得很温暖,然后慢慢地他才能越来越多的用老师教给他的这种方式来表达情绪!

 

此外,老师和家长还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纠正孩子的情绪或者行为问题时,有没有帮孩子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我自己非常坚信的一点:赶走黑暗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光明!

 

给孩子成就感和归属感很重要!


帮助孩子从自身的能力和爱好出发,找到最适合他自己的活动,即成就感。去发现孩子擅长的东西,孩子喜欢什么?喜欢画画还是喜欢音乐?一定要帮助他找到既喜欢又擅长学起来还比较快的东西,那么这件事情就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

 

另外一种就是环境中的归属感。如果孩子在学校或家庭的环境中,接触到的人百分之八九十对他都很宽容、理解、支持和鼓励,那这样的孩子,他出现行为和情绪过激反应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我们要知道,成就感和归属感,是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要素!

 


点击阅读谢刚老师

往期文章



她为什么不说话?


五步,做孩子的情绪教练!


—END—



加入大米和小米QQ群

一起交流分享


线上课程咨询群:413811513(已满)

线上课程咨询二群 130358390(建议)




微信号:《大米和小米》

微信ID:SIYECAO_DAMI


中山三院邹小兵教授、北大六院郭延庆教授等儿童发育障碍领域多位大咖推荐的专业服务号。由南方都市报前首席记者姜英爽(大米)创办。


我们关心特殊孩子的一切。

一个理想主义者为发育落后自闭症等心智障碍家庭创造的精神伊甸园

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


当你成为我们
我们正越来越多
明天,会比今天更好一点


苹果手机现在不支持赞赏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
可长按左侧二维码识别
给大小米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