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兵:自闭症社交干预的核心目标究竟是什么?
邹小兵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
发育障碍领域著名专家
自闭症社交干预的核心目标究竟是什么?
自闭症的康复教育一直是热点话题,除了自闭症患病率显著增高、影响人群甚广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治与不治、教与不教、练与不练”,对孩子最终结果的影响非常之大。
那么,我们要训练的是什么?
社会交往是自闭症孩子的本质性障碍,我们现在对于自闭症的康复训练——
强调以社交为核心内容,注重情绪调节、行为能力以及认知、语言、运动和生活自理等;
以结构化教育和随机化训练为基本框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以家长介导的家庭和自然环境下的训练;
以行为疗法(ABA)为主要手段、熟练运用奖励、辅助、温和惩罚、消退、渐隐、泛化等行为技术保证社交和其他干预目标的实现。
——这就是我们提出的BSR模式。
今天想深入阐述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交干预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是荣辱观。
自闭症孩子往往
“不知荣辱”
“不知好歹”
“不知亲疏”
“不知安危”
我们人的一生,从进幼儿园、上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到工作,只要还没有到达与世无争的境界,都在比较之中。
每当我在小区散步时,看到三五个小孩围在一起聊天,我就会凑前去听他们聊些啥。
一个小孩开始说:“我家里有很多车,有2辆!”
另一个也不甘示弱:“我家有10辆呢!”
“我家有20辆!”
“我家有100辆!”
……
一个个小孩都把声音提高三度,而没有小朋友会蹦出来很得意的声音:我家里有一部汽车,哈哈!
这在我们看来明显就是吹牛,但为什么会吹牛?而且还是往多了吹?
究其原因:比较。
小朋友们都在争荣避辱!
很多自闭症孩子,好不容易融入普通学校坐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室,老师却常常反映孩子无视纪律,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不看老师,有时还会在众目睽睽之下离开教室?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一个孩子坐在课堂上能不能坐得住,有以下原因:
第一
老师讲课精彩,符合孩子们的能力范围和兴趣;老师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则包括自闭症孩子在内的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坐得住并盯着老师认真听课。
第二
老师讲得并不精彩,往往孩子们就会不想听,但大多数孩子还是会遵守课堂纪律坐在教室里。
这时候班级里就会有四种不同的情况:
第
❶
种
老师提问2+2等于几,知道的可以举手发言。
有些小孩就会举手回答:4!
这时候老师就会夸他很棒,真聪明。
小孩回到家后也会很开心:妈妈,老师说我聪明。
这就说明我们的孩子在趋“荣”,争取荣誉。
第
❷
种
对于刚才老师的提问,有些孩子也知道答案,但他可能就不会举手,也不说话,而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不敢做小动作,也不敢走出教室。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知道如果随意做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会有可能挨骂,不仅是老师会走到自己座位旁边敲桌子,还有可能老师在下课后报告给爸爸妈妈。
而回到家后,就有可能会收到爸爸妈妈的批评,孩子不愿意这样,这就是在避“辱”,避免耻辱。
第
❸
种
还有些小朋友,在老师写黑板时,会在座位上悄悄做小动作,老师一回头就马上停止,装作认真听课的样子,这也是在避“辱”。
第
❹
种
就是我们自闭症的孩子,他会无所谓。
老师讲得好,符合他的兴趣,他会就认真听。但讲得不好或听不懂,他就会东张西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老师批评,他也许会有一些害怕(说明程度不重),也许依然我行我素,甚至会大摇大摆走出课室,去外面玩了。
老师会问他去做什么,他回答想去外面玩。
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再举一些例子——
一个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在一位老人的生日宴会上说:“老爷爷,我的爷爷七十岁已经死了,可是你八十岁了,为什么还没有死?”
全场哗然,孩子面临什么局面我们可以想象得到。
4岁的自闭症孩子看见一个陌生的帅哥,在爸妈不在场情况下,要求帅哥抱……
6岁的自闭症孩子上街不见了妈妈,自己继续大摇大摆在大街上走了五个小时……
9岁的患高功能自闭症的学生在课堂上脱掉自己的裤子……
13岁的自闭症孩子在地铁上去摸旁边女孩的丝裤……
19岁的患高功能自闭症的大学生在课堂里手淫……
上面这些情况,反映了患自闭症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缺乏“荣辱观”,不知亲疏、不知好歹、不知安危。
这些都是社交领域的问题。
所以在自闭症干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训练他们的荣辱观,知荣辱、知好歹、知亲疏、知安危,学会趋荣避辱,趋利避害。
如何训练孩子的荣辱观?
那我们应该如何训练自闭症孩子的荣辱观呢?
1 在平常的活动中建立荣辱观。
大量开展社交互动游戏,自闭症孩子的荣辱观可以建立在日常活动中,比如拍球:“爸爸,我拍了18个,你只有16个,我厉害!”这是“荣”。而爸爸输掉了,爸爸嘟起嘴来表现得不开心,这是“辱”。
又比如考试:“妈妈,我语文期中考试得了100分,邻居小明考了99分,没我高!”这也是荣。
2 石头剪刀布。
有时候,我会问家长他们的小孩会玩剪刀石头布吗?家长点点头。
然后我让家长带着孩子演示一遍,结果孩子拿出手随便比划了一下。
这表明,小孩还不会玩,因为他不知道石头剪刀布的宗旨是在争得优先选择权。
那我们就可以教他
▼
第一步,教会孩子石头剪刀布的玩法规则“谁赢谁”、“如何就是赢”。
第二步,让孩子明白“赢了可以得到什么”、“输了是怎么样”。
比如,来开始石头剪刀布!妈妈出了“剪刀”,宝宝出了“石头”。
宝宝赢了,可以获得他最喜欢的小饼干,而妈妈输了,则没有小饼干吃。
再来一局,剪刀石头布,妈妈出了“步”,宝宝还是出了“石头”。
那么,这一局是妈妈赢,妈妈获得小饼干,而宝宝输了没有得吃。这就是规矩,这也是在训练孩子的荣辱观。
在做认知游戏中,加入“比较”成分,例如,妈妈和孩子一起认卡片,谁认出一个得到一个小红星,凭着小红星可以换取某个小吃。这样,认知游戏就具有了社交互动意义。
跑步训练:训练的是大运动,但加上和爸爸比谁快的环节,就有了“比较”或社交的元素。
写作业:抄写生字,妈妈和孩子一起抄写,看谁又快又工整。
爸爸和孩子轮流猜妈妈手上有什么“宝贝”,谁猜到了就可以得到这个宝贝。
在超市,妈妈分别问孩子和宝宝,在哪里有“苹果”,爸爸指向错误一面,孩子指向了正确一面,表扬孩子,“侮辱”爸爸,孩子得意一回。
离家出门去公园,爸爸故意走了相反方向,孩子走了正确方向,妈妈表扬孩子记性好,爸爸“愚蠢”。
妈妈做老师,孩子和爸爸做学生,妈妈要求必须坐的住,否则会受处罚,爸爸“注意力不集中,站起来了”,妈妈把爸爸叫住,拿戒尺打了爸爸的手,爸爸灰溜溜坐下来,一脸委屈。
……
只要你愿意去想去做,孩子的真实生活和游戏活动中,社交其实无处不在,比较和荣辱也是无处不在的。
别觉得别扭,普通发育儿童这些不怎么需要训练,但自闭症儿童必须刻意训练。
除了上面的形式,角色扮演、社交故事、情景剧、真实情景录像回放、动画片、耳语、旁白等都可以运用,形成组合拳,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
那种“教导性的”语言——“你要讲礼貌”、“你不能打小朋友”、“这是苹果,那是梨子”,这些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教导语言也不是不能用,但对于患自闭症儿童,还是“实景”演练比较容易成功。
不同的阶段、程度
要有不同的荣辱训练
荣辱观是从一两岁到老年都是需要的,因此不同的阶段、程度,要有不同的荣辱训练。
不同年龄孩子荣辱观体现形式不同,对于1-2岁的婴幼儿,他们有要得到食物、玩具等需求,我们可以“制造“出场景,让孩子和别的孩子去比较,产生得到妈妈更多的爱和拥抱的机会,产生得到“更多”、“更大”、“更好”的食物、玩具的欲望,我们时而满足,时而不满足,制造“不公平”,孩子就会产生满足、失望、高兴、不高兴、撒娇;
随着年龄增大,孩子会表现得意、显示、炫耀、告诉……
三岁了,孩子会有告状、撒谎、羡慕、妒忌、恨;再大一些,孩子就会在这些能力基础上,产生比较、分享、合作、竞争、对抗、轮流,为了荣誉,他需要克制、需要遵守规则、需要分享…..
这些就是我们需要在自闭症儿童身上逐渐培养出来的社交能力。
这些训练很难吗?
其实也不难,关键是开始的时候有些不习惯,做多了,写写剧本,写写计划,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就习惯了,孩子的变化和进步就来了。
不信试试!
-完-
点击邹教授相关文章:
邹小兵:竟然高达一半的自闭症谱系伴随着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加入大米和小米QQ群
一起交流分享
线上课程咨询群
413811513
线上课程咨询二群
130358390(建议)
长按下方二维码
让孩子知“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