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2023年第3期目录
《新闻界》2023年第3期目录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邓绍根 游丹怡
摘要 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也会推动现代化。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与推动力量;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运用,应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继续坚持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应对全球传播体系转型的中国方案。在新的征程上,应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及实现三者有机统一,整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本质与发展方向,让新闻传播事业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
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建与共享
虞鑫 刘钊宁
摘要 战略传播既源于一个国家的战略部署,又直接影响着该国战略的实施推进。从历史来看,战略传播自诞生以来就与作为国家战略核心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现代化凝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制度特色、社会文化与历史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关于自身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部署。因此,要理解与推进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构建,就应当回到当前中国的核心战略——中国式现代化上来。基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的经验,以及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充分且精准的概括说明。据此,本文尝试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之间的密切关联,阐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意义,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部署,探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具体建设方向。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党的二十大;战略传播
新闻学研究
专业主义与东方主义的激荡:西方涉华国际新闻事实核查机制研究
吴瑛 徐昊东
摘要 事实核查与新闻业的融合被视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自救与复兴。事实核查在国际传播中被赋予认知“遥远的他者”、接近事实真相的特有角色。本文以西方涉华核查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美国和欧洲的3家核查机构 Snopes、Politifact 和 AFP Factcheck,对其近6年来的涉华国际新闻展开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西方核查机构在专业主义规范和事实核查流程下报道国际新闻,试图为西方受众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客观地认知中国的平台。但是,西方机构的核查机制和流程重新固化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乌托邦”,表现在报道主题选择、新闻再编辑、新闻再传播等环节上无法跳出“东方主义”的思维框架和话语体系。总体上,西方事实核查机构受专业主义和东方主义两种思维的激荡,在试图接近真实中国的同时,又与真相形成了一种再隔离,它们也将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新变量。
关键词 事实核查;新闻专业主义;东方主义;国际传播
传播学研究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公众的群际接触、社会信任与对华形象认知
徐迪 彭思涵 凌洁
摘要 了解日本公众的对华民意关乎中日关系大局,是我国对外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也是两国间交流合作的关键推动力。本文以“寰球民意指数”(2020)调查结果为依据,客观评估日本公众的对华形象认知,及其如何受到群际接触、社会信任、国家认同、威胁感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表明,日本公众的总体对华形象认知较为复杂,既普遍认可中国在当今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影响力,又将中国视为日本当前主要的威胁国之一。本文证实了群际接触对日本公众对华形象认知的正向预测作用。在这一影响机制中,社会信任影响着日本公众在群际接触中的认知和判断,间接预测了他们的对华形象认知;国家认同与威胁感知在个体信息处理过程中作用突出,也影响了群际接触与日本公众对华形象认知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呼应了百年变局深刻演进、中日关系面临关键节点的时势,有助于在中日邦交正常化逾 50 周年的背景下,推动两国民意相向而行,开创中日友好的新局面。
关键词 国家形象;中日关系;群际接触;社会信任;中介调节效应
传播与社会
游戏陪练的情感劳动与情绪劳动:劳动实践、隐性控制与调适机制——一项对MOBA类游戏陪练师的网络民族志考察
李晗 郭小安
摘要 本文从游戏陪练的视角出发,分别展现陪练在情绪劳动和情感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实践,并结合实证材料分析劳动者的主观体验与劳动控制的关系,以展现劳动控制方式发生的变化。通过对游戏陪练的深度访谈,本文发现在情绪劳动中,游戏陪练依旧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情绪耗竭,并且深层表演更深地嵌入日常生活中。不过,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游戏陪练能够主动进行审美劳动、经营顾客,深度掌握劳动过程并降低劳动强度,同时借助游戏内容和社交产生的游戏体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劳动者的情感消费需求,游戏陪练在情感劳动过程中扮演“产消合一者”的角色,劳动者借助消费情感资源完成情感补偿,得以持续性地劳动。尽管游戏陪练获取了一定的主体性,甚至出现“去异化”的趋势,但资本借助情感资源的商品化、去劳动关系化、平台技术霸权等策略,用更隐秘的控制逻辑加强对劳动者情感资源的开发,二者共同构成劳动者情感资源消耗与补充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 游戏陪练;情绪劳动;情感劳动;隐性控制;调适机制
传播法与伦理
论新闻报道中人格利益的合理使用规则——以《民法典》第 999 条为中心的解释
王涛
摘要 《民法典》首次体系化构建了人格利益合理使用规则,在规范层面确立了对于人格权的外在限制。新闻报道与公共利益共同发挥了外在限制人格权的作用。人格权的正当性来源于《宪法》第22条、第35条、第41条、第47条和第51条的有关规定。司法实践中,对于新闻报道的主体范围和报道内容应当进行扩大化理解,同时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人格利益也可能构成人格利益的合理使用。关于合理使用的客体,具有法律明确承认的积极权能是其共性规范特征,具有可识别性是其本质规范特征。名誉、荣誉和隐私不属于合理使用的客体,但是当它们与其他精神性人格利益相结合从而产生可识别性时,就成为一种特殊的个人信息,应当认为在新闻报道中存在合理使用之可能。
关键词 新闻报道;人格权;人格利益;合理使用
新闻传播史
维新的“时差”:维新思想的地方化实践
余沐芩 宋素红
摘要 学术界对维新思想传播的研究已汗牛充栋 , 但普遍关注的问题是新式观念如何从中心城市向地方扩散 , 往往忽略了地方视角下维新思想的开展实践。本文借助“复线的历史”的研究视角 , 通过分析报纸、日记和回忆录等史料 , 勾勒出川陕等地的维新实践活动。研究发现:地方维新实践拥有各自的“时间线”,并非全都是在中心号召下的闻风而动 , 各地维新运动的领袖作为承接全国与地方信息沟通的关键人物 , 对维新思想也进行诸多“地方性转换”;广大县乡地区 , 在缺乏报纸、学会、学堂“三位一体”的理想传播结构下 , 书院成为接续维新思想落地的重要中介 , 地方普通读书人眼中的维新也呈现出多重面貌。
关键词 地方维新;中心;传播;主体性
博士生新论
从偏向时间到操纵时间:比较视野中伊尼斯和基特勒的“媒介 - 时间”研究
徐皞亮
摘要 对于现代人而言,媒介不仅介入和影响了时间的感知和使用经验,也在建构日常生活的意义上改变了时间的性质。伊尼斯作为较早关注到传播媒介本身的西方学者,也率先从媒介的物质性视角看待时间问题。他的时空偏向理论从宏观的、知识运输的层面为我们把握媒介、人与时间的关系提供了路径。如果说伊尼斯开创了“媒介 - 时间”研究的结构主义先河,那么在他之后的基特勒,则打开了这一研究的后结构主义大门。他以数据处理的可能性重新阐释媒介与时间的关系,并突破性地提出了“时间轴操纵”理论,由此“媒介 - 时间”研究进入微观层面。本文在比较视野的观照下,探究了伊尼斯与基特勒“媒介 - 时间”观的异同性,并表明二者为推进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所做出的理论贡献,为数字时代人们正确处理媒介与时间的关系提供思想参考。
关键词 基特勒;媒介物质性;时间观念;伊尼斯
往期精彩回顾
《新闻界》2023年第1期目录建构作为纪念空间的“延乔路”:内容策展、互动仪式与数字记忆实践专题推介 |《新闻界》刊发元宇宙相关文章摘选
编辑: 徐秋染
校对: 李韵奕
审核: 段吉平
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中国新闻核心期刊
微信号|ixinwenjie
唯一投稿渠道|www.ixinwenjie.com
欢迎订阅2023年度《新闻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