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界》2023年第7期目录

新闻界 新闻界
2024-09-09



《新闻界》2023年第7期目录





前沿视点 • 数字新闻的感官化


感官新闻初探:数字新闻的媒介形态与研究路径创新

黄雅兰

摘要  数字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新闻的呈现形态,VR新闻、新闻游戏、播客新闻等新兴新闻形态触发和调动了人的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触觉器官等多种感官,“感官新闻”由此产生。首先,本文梳理了在人文社科领域“感官转向”大背景下,感官和身体问题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浮现;接着,在与“新闻的感官主义”的辨析中,本文将感官新闻定义为调动或激发用户身体感官参与的新闻,并总结出其在内容主题、呈现形态和叙事方式上的特征。本文认为,感官新闻不仅概括了当前数字新闻业的形态特征和发展趋势,也提供了新闻学研究的创新路径:将感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特别是感官民族志等方法有助于数字新闻实践研究的开展。

关键词  感官新闻;感官转向;具身;沉浸传播;感官民族志


声色的厚度:数字新闻的感官化实践趋势探析

王晓培

摘要  以Buzzfeed News为代表的原生数字新闻机构的衰落揭示了数字新闻业现阶段正面临结构性挑战,也预示着其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立足数字新闻认识论中的“技术-文化共生论”,从数字视听技术的发展入手,探讨数字新闻全面感官化的新趋势。研究认为,数字技术拓展了视听觉信息的纵深维度,使声与色摆脱“平面”,拥有了立体的“厚度”。在感官化趋势下,本文尝试提出“新闻感官”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其对新闻报道内容逻辑和价值体系的影响,为理解数字新闻的实践规律、解决数字新闻业困局打开新的思路。

关键词  数字新闻学;感官;数字技术;新闻生产




新闻学研究


内容范式的革命:生成式AI浪潮下内容生产的生态级演进

喻国明 李钒

摘要  生成式AI已成为开启智能互联时代的里程碑,在媒介技术发展和传播生态剧变的当下,内容范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本文探讨了在内容概念不断延展、内容范式持续迭代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内容生产和传播生态的复杂演变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在论述微内容作为互联网内容生产的关键要素一节中,分析了AIGC“涌现行为”的可知与不可知、“chat”式类人际交流产生的过度解读与自我消解,以及AIGC下“微内容”是如何模糊人类要素与非人类要素的边界的;其次,探讨了内容范式在智能要素注入下的内容扩容、权力转型与价值逻辑;最后研判了AIGC下媒介内容生产与传播生态协同演进的操作路径。

关键词  生成式AI;内容范式;传播生态;价值逻辑


“情”从何起:数字新闻“情感转向”的现象学反思

赵立兵

摘要  情感不仅是数字新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代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型“事件”和转捩点,对于审视当下媒介环境变迁与新闻实践变革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本文以现象学作为理论依据,集中讨论新闻传播思想史中的情感问题,以反思现代新闻实践中情感要素何以被遮蔽,又因何隐而复显;厘清数字媒介技术可供性与当代社会情感实践现状、情感结构变迁以及情感模式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由数字新闻“情感转向”所启发的新型传播生态、学科知识框架与伦理道德规范,从而为理解数字新闻的本质特征、发展动因与演进机制,审视人们日益媒介化的日常生活与在世存有过程等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有效的分析工具。

关键词  数字新闻;情感转向;情感实践;技术可供性;媒介存在论




传播学研究


作为背景的“框架”:媒介研究视角下的框架理论再诠释

胡翼青 姚文苑

摘要  新闻传播学与戈夫曼框架理论的耦合存在不同的进路,但无论是新闻生产社会学路径,还是话语分析和效果研究路径,都倾向于在“外观”层面谈论框架,而没有意识到戈夫曼框架理论中蕴含的“背景性”,进而逐渐走向了戈夫曼的对立面。在重返其经典名著,重梳其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本文发掘了“框架”的现象学、中层理论和格式塔心理学色彩,指出“框架”实则是一种整体性的隐喻,社会行动和其他事务只有在“框架”及动态的情境中才能够被人理解。通过批判性地审视梅罗维茨对戈夫曼和麦克卢汉的理论接合工作,本文尝试提出“框架”与当前媒介研究进行重新对话的可能性,并试图说明以不同的研究站位理解“媒介”和“框架”,将会带来不同的理论想象力。

关键词  欧文•戈夫曼;新闻传播学;框架理论;外观-背景;媒介研究




传播与社会


数智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融合实践进路

王博 曹漪那 蒋晓丽

摘要  数智时代的国际传播需要新型主流媒体将深度融合思路嵌入实践,沿着新技术融合、新议题融汇、新文化融通三重进路实现叠加式跃升:运用数智技术对新型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实践的操作理念、基础设施及组织架构进行智能、智慧、智力的“生态化”改造;从人类现实共同关切点出发,将互动与对话融汇到国际成员间利益攸关的重大议题里,同时基于共通的接受规律,将立场与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喜闻乐见的表述和呈现中;在尊重各国、各文明对人类发展贡献的基础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之融入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实践中,为数智时代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  国际传播;新型主流媒体;数智传播;媒体融合;跨文化传播


积极式干预与生态式治理:社交媒体使用改善幸福感的实践回顾与理论前瞻 

彭嘉熙 赵鹿鸣

摘要  探讨社交媒体使用与受众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卷帙浩繁,但社交媒体使用能否以及如何改善幸福感,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二十年来,积极心理学及积极心理干预的研究方兴未艾,为媒介改善受众幸福感的努力提供了前沿理论指导。本文回顾了相关的理论动态与相关实践,重点分析了传播学与心理学领域对二者关系的经验构建与当前局限,进一步地,引入媒介可供性与积极心理学作为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整合媒介使用干预与社交生态治理两种机制,前瞻性地探讨了社交媒体改善受众幸福感的路径可能。可以预见的是,在“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的生活方式下,媒介使用改善心理健康的效果与机制将成为新兴研究议题,这唤寻了研究范式的创新。

关键词  社交媒体使用;幸福感;心理健康;可供性;积极心理学




博士生新论


动态组织观下的“物质性”之辩:social materiality与materialization

李孟名

摘要  动态的组织传播观视组织为经由传播的构建过程,虽有对物质性的关切,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奥林考斯基的“社会物质性”(social materiality)和科亨所言的“物质化”(materialization)有明显差异,他们对“物”与“物质性”的理解和自身所持的组织传播观密切相连,而他们的组织传播观又受他们所依靠的社会理论和汲取的思想资源影响。“社会物质性”背后的结构化理论、社会建构主义思潮的阴影,以及对管理研究中的技术使用经验参照,带来对有形之“物”的关照;而蒙特利尔学派代表人物科亨的“物质化”依托于话语分析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及语言转向的当代哲学,聚焦关联的程度之纬,带来对无形之“物”——思想、话语、观念意义的偏向。本文引介动态组织观代表人物对“物质性”的探讨及其矛盾争议,以期进一步打开与本土传播研究的对话空间。

关键词  社会物质性;物质化;话语;组织传播;蒙特利尔学派


以舞为媒:新疆产业移民地域身份认同的重构

董熠 李子甜

摘要  文化差异可能会放大移民之间的地域认同问题。本研究针对吐哈油田早期移民的身份建构叙事,以移民社区里麦西来甫广场舞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流行为例,探讨该现象背后关于个体地域身份重构的文化意涵。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以业缘身份替代地域身份的策略在中老年移民进入离退休阶段后逐渐淡出,跳麦舞成为油田移民在又一次应对自我身份“失落”、协调认同冲突时的策略与文化实践。以跳麦舞为中介,移民重构出“我是新疆人”的地域身份认同,体现了移民群体在身份协商过程中的主体性。本研究同时从舞蹈生发的文化情境脉络与具身性的角度讨论麦舞为何成为移民重构地域身份认同的中介。

关键词  新疆产业移民;地域身份认同;社会认同理论;麦西来甫;具身性

往期精彩回顾

《新闻界》2023年第6期目录《新闻界》2023年第5期目录《新闻界》2023年第4期目录邓绍根 游丹怡丨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杨保军丨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之“概念体系”的建构
刘涛  刘倩欣丨情感叙事: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
专题推介丨《新闻界》刊发数字新闻学相关文章摘选
专题推介 |《新闻界》刊发元宇宙相关文章摘选
专题推介 |《新闻界》近年刊发县级融媒体建设相关文章摘选


编辑: 徐秋染 刘钰翘(实习生) 

校对: 李韵奕

 审核: 段吉平 

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中国新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

微信号|ixinwenjie

唯一投稿渠道|www.ixinwenjie.com


欢迎订阅2023年度《新闻界》杂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闻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