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搅拌摩擦焊接技术

2014-11-15 材料科学与工程

搅拌摩擦焊(Friction Stir Welding,简称FSW)是英国焊接研究所于1991年发明的一种新型固相连接技术,尤其适用于熔焊焊接性差的铝合金连接,焊接前,采用专用夹具刚性固定待焊材料;然后,将一个带有特型搅拌针的搅拌头旋转并缓慢地插入待焊工件接缝处,直至轴肩与被焊工件表面紧密接触,与此同时,停留时间3~20秒,用来加热和热传导搅拌针周围塑性材料,具体时间视待焊材料和工艺特点而定。由于轴肩与工件表面的剧烈摩擦及搅拌针与工件内部材料的摩擦、剪切作用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在搅拌区形成大量的热塑化层。当搅拌头沿着焊缝前进时,搅拌工具后方形成空腔, 在刚性垫板和轴肩的密封和挤压作用下,热塑性金属向后方流动并充满空腔,空腔的形成和填充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即FSW接头的形成是一个空腔不断产生,并不断被填满的过程,是在热-机联合作用下实现的固态焊缝。


FSW接头大体分为四个区必须包含焊核区(WN)、热机械影响(TMAZ)、热影响区(HAZ)和母材(BM)。


WN的晶粒组织等轴、细小、无方向性。在焊接过程中,WN不仅受到摩擦热,使母材达到热塑性状态,而且搅拌工具的旋转挤压和相对移动使得热塑性金属产生塑性流动,剧烈的塑性变形引起了晶粒动态再结晶和沉淀相的再分配。由于焊核区是受搅拌针机械作用最大的区域,发生再结晶的晶粒来不及长大就在搅拌针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形成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


TMAZ的晶粒出现拉长、扭曲变形,与原始组织取向偏离一定角度。


与母材相比,晶粒取向没有任何变化但稍有长大粗化。在热机影响区与母材之间还有一热影响区,由于不受搅拌头机械搅拌作用,晶粒不会发生塑性变形,该区仅受摩擦热循环作用,保持原有母材组织形貌,但有不同程度晶粒粗化长大倾向和强化相粒子部分溶解、长大,将会引起局部硬度减小,最终导致接头强度减小。


搅拌摩擦焊接温度一般都低于工件熔点。因此,搅拌摩擦焊接整个过程是在固态下完成的,不会得到铸造组织,避免了采用熔焊时因熔化和凝固而形成的孔隙、微裂纹、变形和残余应力,也不会有合金元素烧损。


文章来源:独家整理

今日编辑:云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