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人对话40年 | 龙书伍:精准扶贫 文明同行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群山环绕,峡谷拥抱。
昔日,这里是人均纯收入只有1600多元的落后湘西苗寨;脱贫攻坚,情暖人心,如今这里是民风淳朴包容开放的全国文明村镇。
5年来,苗家人怎样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绘制出一幅生动的美丽乡村图景?
中国文明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系列访谈节目《40人对话40年》
本 期 对 话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
党支部书记 龙书伍
中国文明网记者范曼瑜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龙书伍在专访录制现场。中国文明网 段琳玉摄
记 者:2013年的11月3日,相信这个日子对于咱们十八洞村的每一个村民来说,都意义非凡。那个时候您在做什么?听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之后,有什么反应?
龙书伍:我当时在外面打工。我第一感觉:我们村的发展机遇来了。作为一个相对来说年轻一点的人,也应该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所以我从《新闻联播》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以后,第二天马上就辞工回家,到现在有将近五年时间了。
记 者:您觉得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提出之后,这五年给咱们十八洞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龙书伍:变化非常大。第一,村民精神风貌变化很大,村容村貌也变化非常大;第二,产业这一块变化也很大。
习近平总书记来了以后,我们搞了一个精准扶贫,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当时全村总共评上了136个建档立卡户,533人,占了全村人口的一半多一点。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到2017年2月份,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到了10180元。这个变化挺大的,除了一小部分因为年老孤寡或残疾,没有劳动力,是靠兜底脱贫的,其他人全部正常脱贫了。
龙书伍接受《40人对话40年》栏目专访。中国文明网 段琳玉 摄
记 者:您在十八洞村生活了多少年?
龙书伍:我今年50岁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十八洞村生活。40年前的事儿,我还是有记忆的。当时在我们那边,流传了一个歌谣,叫“山沟两岔穷旮旯,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说的就是当时的十八洞村。吃大米饭都困难,是当时十八洞村的真实写照。像我们隔壁村,他们可能条件比我们好一点,我们村人出去,别人问你是哪里的,都不敢说自己是十八洞村的。因为当时条件很苦,从我们村走到国道,当时是没有通公路的,走到国道要沿着山路上上下下,全部是泥巴路,要走一个多小时。要赶集的话,离最近的集最少要走一个半小时。
记 者:您还记得第一次走出村子是什么时候吗?到县城或者到省城?
龙书伍:读了高中以后才到县城,读初中以前基本上没去过县城。一个是因为路不好走,车也不好开,再一个就是家里也没钱。
记 者:改革开放给十八洞村带来的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龙书伍:生活条件变化很大。从“路”来说,以前我们走的是山路,后来修通了一条进城道。特别是在十八大以后,我们村里的变化就特别大了,三米五宽的进城道现在已经改成了双车道,现在进出都非常方便。基础设施的变化也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底气了。现在那些年轻人,以前谈恋爱一开始不敢说是十八洞村人,现在就非常有底气,有时候别人不问,他也要说我是十八洞村的。
记 者:去年咱们十八洞村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产业,叫猕猴桃,在网上卖得不错,今年情况怎么样?
龙书伍:猕猴桃我们是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的,打电话预购订购的都有,团购的也有。我们的猕猴桃有两种,一种是红心的,一种是黄心的,品质特别好,所有的村民都入股了。猕猴桃今年长势特别好。现在还没到成熟期,还没开始采摘。红心的最近这一段时间就要采摘了,还有一种黄心的还要等一个多月。
龙书伍接受《40人对话40年》栏目专访。中国文明网 段琳玉 摄
记 者:要说服村民去种植猕猴桃,一开始他们同意吗?是如何说服那些不愿意入股的人呢?
龙书伍:猕猴桃从种植推广期到开始试挂果时间是比较长的,要三年时间。一开始村民是不同意的,可以说所有的村民都不同意。当时我们村里那个山上本身就有很多野生的猕猴桃,他们反对的理由就是说,我们山上本身的野生猕猴桃都卖不出去,还要种猕猴桃?第二个反对的原因是,我们是种在外面,用流转的土地来种。村民觉得,种到外面长势怎么样、收入怎么样都不知道,如果种在村里面,到时候实在不行的话,我还可以把它砍下来当柴火。所以我们当时在组织村民开第一次会的时候,是按村里小组来开会,先开了一组,会开不到一半,基本上走完了,没人愿意听。
后面我们通过发动村组干部自己带头先入股,然后每个村组干部再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发动两三户来入股;全村所有的党员先带头入股,力所能及地把他们的亲朋好友也发动,这样就解决了一部分。我们还针对这些村民的疑虑,组织他们到外面去参观。当时有些老百姓说,种在外面我们觉得不好。我们就针对这一部分人的意见,把他们带到我们的产业园去看,让他们感觉到这个确实省工省力,有平台,管理也容易。这部分人回来以后,也主动入股了。
龙书伍:后来在四川举办了一个国际猕猴桃节,我们就把那一部分特别不相信猕猴桃产业的,并且有反对声音的人带去了,到那边去看,他们看到了,也自己问了那些种猕猴桃的农户收入怎么样?别人讲种五亩、十亩,他们也看到了人家买的车都是二三十万的,所以一回来,马上就入股并且主动帮我们宣传。
通过各种形式,慢慢地入股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也有一个从众心理,别人都入了,我为什么不入?这样也带动了一部分人,到后来就基本上都入股了。去年是试挂果期,它的产量是限制的,不能结多,结多会影响藤的发育、第二年的生产,去年有120吨。销量特别好,供不应求。
龙书伍在《40人对话40年》栏目专访现场。中国文明网 段琳玉 摄
记 者:这样一个小小的猕猴桃,带动了整个村子产业经济的发展,找准了一个很好的脱贫路子。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脱贫不仅是要扶贫,同时还需要扶志,要把扶贫和扶志结合起来,补齐农民朋友的精神短板。在扶志这一方面,村子里有什么具体的举措吗?
龙书伍:扶贫要扶智和扶志,我们也一直在想怎么去激发老百姓的内生动力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结合本村和本地区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想到了发动村的思想道德星级化评比。如果村干部来打分,老百姓会认为有偏见,就让老百姓打分。在自然寨,大家对彼此都非常熟悉,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家都知道,但是嘴巴上不好说,我们就通过这个评比来体现,全部匿名打分。
从六个方面进行评比:支持公益、遵纪守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美德,总共是100分。
老百姓给你打,我们积总分,然后再计平均分,90分以上就是五星级,80-89分就是四星,以此类推,一个家庭挂一块牌子。
记 者:这是一个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门牌。
龙书伍:这个起了比较好的作用。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因为修路进行电网改造,要插电杆,我们村有一个老百姓坚决反对,因为插在他家里的土上。后来他家评分在70分以下,在整个自然寨里是最低的,我们给他挂了两星的(牌子)。当时他也没在意,结果出去在自然寨里面转一圈,一看别人是四星、五星,三星的都很少,自己回去晚上就悄悄把这个牌子摘下来了。后来修停车场还有道路拓宽,也占用了他家的土地,都很好说话了,马上就支持。后面的评比,他的星也升了,升到了四星。这就是用道德观念约束了一些人。
这个评比半年进行一次,大家对于自己家里的星级也都特别在乎。其实星级反映了村里面别人对你是怎么样评价的,就算都开农家乐,对游客来说,我肯定先选择五星农户,这就使评分跟村民自己的利益产生了关系。
记 者: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家在扶贫工作当中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一些贫困村一开始很多农户就是等、靠、要,现在大家是什么样的思想?
龙书伍:现在村民都感到等、靠、要已经行不通了,都知道要靠自己的努力。现在等、靠、要的思想没以前那么严重了。
记 者:十八洞村在村规民约上也有创新,编了一个“三字经”,哪句话让您印象最深刻?
龙书伍:“除恶害,禁恶习,不赌博,灭劣迹”。以前我们村存在每年老百姓打工回来了,在家里没事儿就赌博。有些一年挣的钱春节几天就赌光了。现在进我们村,基本看不到打麻将、赌博的陋习了。
“三字经”村规民约在移风易俗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嫁女儿,娶儿媳,破旧俗,创新意”。以前我们嫁女儿、娶儿媳喜欢攀比,你家的女儿嫁出去彩礼是多少,到我家的肯定不能比你少,结果把成本越搞越大。现在就不这样,思想基本上都转变了。
龙书伍展示十八洞村的苗绣作品——花开富贵。中国文明网 段琳玉 摄
记 者:十八洞村是一个苗族聚居村。提到苗族人们可能会想到一个手工艺品,就是苗绣。苗族是没有文字的,苗绣就是一个特殊的文字,把针当作笔,把彩线当成了墨,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都绣了出来。苗绣也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八洞村是如何把这项工艺进一步传承下来的呢?
龙书伍:我们苗族很多的故事和历史都是在苗绣里面展示出来的,绣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有典故、有历史的。现在村里成立了一个苗绣合作社。前些年因为服饰观念改变的原因,有很多人开始不穿苗族衣服了,苗绣就慢慢被淡化了。我们要传承这种苗族文化,就培训了很多留守妇女,她们本来就有以前的底子,就是放了太长时间不做,有一点生疏,现在重新培训以后,不仅仅是刺绣,还培训一些加工类的手艺。通过成立合作社,苗绣成品销量、价格都会提高很多。这样就把这种苗族的文化传承了下来,当然,还可以增加妇女的收入。
记 者:贫困村大多面临小伙子不好娶媳妇儿的问题,之前有这样的情况吗?采取了什么措施?
龙书伍:有。在2013年以前,打光棍的35岁以上大龄青年逐年增加。后来,我们在2014年的基础上又统计了一次,已经减少了一半多了。
我们主要依靠举办相亲会,给大家搭建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平台。最近一场相亲会,我们村有20多个男青年参加,周边慕名来参加的女青年有45个。每一场都会有成功配对走到一块的,结婚生子的都有。
记 者:去年年底,十八洞村也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称号,从一个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十八洞有什么独到的经验可以跟其他的村镇进行分享?
龙书伍:文明创建首先是人的创建。我们把人分了类——党员和普通村民。第一,党员要发挥带动作用,率先提升自己素质。我们给所有党员在本村都明确了责任区。一个党员负责一块或者几个党员负责一块,这一块的卫生、村民纠纷等等都要党员负责调解或协助调解。通过责任区把党员的表率先锋作用发挥出来,给村民带个好头。
第二,我们通过开设道德讲堂,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我们还经常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进行表彰,改变了村民的荣辱观,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向上的精神。
第三,我们给所有村民都划分了卫生责任区。你负责的那一块如果没做好的话,第一次会点名,第二次会警告。如果实在不听,会在分红这一块扣你的。和切身利益产生了关系,所以把村民的主动性调动了起来。现在村容村貌还是比较好的。
记 者:有人这样评价十八洞,这五年鸟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外面打工的人也回来了。这些“回来了”最终最本质的一个原因是什么?
龙书伍:我们村庄建设的总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我们的理念就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我们村的建设按照以前的方式,不搞大拆大建,但是里面还是要装修,让老百姓住得更舒服一点。生态好起来了,鸟儿虫儿鱼儿就回来了。
我们在产业发展这一块充分考虑老百姓的意愿。我们组织了一个合作社,希望大家都来参与,但是如果你想自己发展的话,我们也支持,并且我们会在政策或者是技能培训上提供支持。现在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创业的平台。所以打工的人回来了,但是目前还只是回来一部分,也不是所有的都回来了,期待更多的人回来。
记 者:让更多的人回来的同时,让外面的人进来,进来的人也能住下来,这方面您有什么考虑?
龙书伍:我们村正在建一个乡村振兴模范村。像村容村貌的提质改造,还有产业这一块,现在正在努力发展乡村旅游。我们成立了一个十八洞村农民经济合作社,全村的村民都用土地来入股,到时候合作社做起来的话,大家可以按照入股土地的面积多少分红。
识别图中二维码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观看访谈视频 ↑↑↑
(来源:中国文明网微信号)
近期热门文章
▶40人对话40年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江涛:来了就不想走的包头
精准扶贫 文明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