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三个关键词,为什么让人热泪盈眶?
一年容易又重阳,红叶飘飞菊花黄。
重阳节向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一样,是我国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节日。
古往今来,重阳节似乎始终离不开这三个关键词:晒秋、赏菊、登高。
大家都知道,重阳节有“晒秋”的习俗。
时逢重阳,正是秋高气爽,庄稼丰收的季节,农民们便会把农作物拿出来“晒秋”,这是他们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对丰收,对生活喜悦之情的表达。
近年来,“晒秋”已逐步从一种民俗,演变为了画家、摄影家们追逐的素材,以及游客们热衷和追捧的景观。
如今,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成为了农家庆贺丰收的“盛典”。每年九月,随着粮食果蔬的成熟,那里都会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甚至被文化部评为了“最美中国符号”,更让婺源篁岭这个偏远的小村庄,成为了我国乡村旅游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九月九,赏菊花,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重阳,历来跟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重阳也称菊花节,农历九月更被俗称为:菊月。
自三国魏晋以来,重阳举办菊花大会,赏菊花,饮菊酒,赋菊诗就成为了时尚。
菊花,是高风亮节、凌寒傲霜的象征,代表着超凡脱俗的名士之风,以及勇敢无畏的勇士之气,深受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的喜欢和欣赏。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林黛玉夺魁的那首菊花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同时,菊花还代表着友情。重阳时节,以菊花会友,借菊酒为媒,畅叙友情,联络情感,不亦乐乎?
在我国的古俗中,菊花也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因此有着“寿客”之称。它是布置寿堂和赠送老人、长辈的最好选择。而重阳节赏菊、插菊,也有着祝福老人幸福长寿的意义。
1989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了“老年节’,为重阳这个传统的节日增添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全新况味。
“登高”,则是重阳节另一个重要习俗。
重九日,佩茱萸,插菊花,登高望远,天高云淡,气爽神清。
登高,一来可以开拓视野,二来可以陶冶情操,三来可以健身祛病。同时,也可以在登高远眺中释放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祝福之意。
此外,重阳还有吃重阳糕的风俗,意在祝愿亲人百事俱“高”,这是古人制作此糕的本意。其实,“吃糕”与“登高”的意思一脉相承,同样寄予了健康长寿与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
而在我心里,重阳节是怎样的存在呢?它在于诗词里,在于意念中。
它是孟浩然“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的喜悦,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期待,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是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感慨,是白居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的赞叹,是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的乡愁。
它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与惆怅,是李清照的《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与寂寞。它是对家乡,对亲人难耐的思念,缠绵的追忆与无奈的怅惘……
它更是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毛主席从高处着眼,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角度上,抒发一个革命乐观主义者的壮志与豪情。
一年一年秋风劲吹,此时的景色虽不如春天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恢弘,完全是“胜似春光”呵。
他老人家以这首词一扫深秋的萧瑟冷寂之气。壮丽的场景,开阔的眼界,振奋的情绪,昂扬的精神,唤起了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激情,为信仰而战斗的气概,并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的坦荡襟怀和高尚情操。
是呵,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因为跟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所以永远青春,永远不老,永远激情澎湃,永远斗志昂扬!
前几天,在《人民日报》微博上看了“给青年的一封信”:《欣赏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文中提到,我们这一代人奋斗的使命,已经不是像毛主席他们那一辈,在一穷二白之上平地起高楼,而是应该站在新时代的崭新平台上,向着更高远的目标冲刺。
虽然,时代变了,但我们的追求不变,信仰不变,只争朝夕,一往无前的精神不变。“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愿我们都能在欣欣向荣的新时代,披荆斩棘、矢志不渝,磨砺成自己的“英雄”,家庭的“骄傲”,时代的“榜样”!
我想,重阳节带给我们的是风景之美,亲情之美,更是情怀之美!
读原创美文,请点击最上方蓝字“法之剑”或扫以下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