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吃晚饭的,切莫点开!谁点谁负责!

2018-01-03 闲云 法之剑

“麻油馓子脆麻花”,是我儿时在城北的大街小巷里,时常能听到叫卖声。

 

当时,麻油的馓子和香脆的麻花,是两种最普通,最大众化的油炸小吃,也是我们江淮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既是磨牙的零食,又可充饥当饱。

 


麻花,作为一种油炸面食,其制作方法是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然后放到锅里制而鲁迅曾在《而已集·拟豫言》里说茶店,浴堂,麻花摊,皆寄售《现代评论》。”由此可见,麻花在旧时的生活里,有着重要的地位。

 

《故都食品百咏》中有诗麻花烧饼说都门,名色繁多恣饱吞。适口价廉随处有,一年四季日晨昏。麻花,不仅价廉而且物美。外观上,它金黄油亮吃起来,则甘甜爽脆,而且,甜而不腻,甘不上火。所以,麻花既是热量适中,营养丰富,低脂肪的保健食品又是茶余饭后,老少咸宜的休闲小吃

 

也因此,麻花是全国皆有的美食。但在我印象中,最有名的,要算天津大麻花前两年,去天津出差,我特意跑去“桂发祥”称了几斤正宗的十八街大麻花果然很酥很香,感觉名不虚传

 


但吃着吃着,却想起了儿时,小学校斜对面一位烈属老太太炸的麻花了。据说,老太太的独子牺牲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几十年如一日,直到她去世,老太太始终专心一致地炸麻花,她炸的麻花,又香又脆又甜。

 

我记得,老太太炸的馓子,也松脆好吃。

 

馓子,又名“寒具”。何谓“寒具”?就是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吃的干粮,用作“寒食”的食品,就称为“寒具”。回族人也把馓子看作是欢度节日不可缺少的传统食品。而回族人炸的馓子在大西北以及内地都非常的有名气。因此,有句俗语:“油香软,馓子脆,要尝小吃找回回。”可见,其制作面点小吃的手艺之精湛,流传之深远。

 

后来,因馓子在各地因制法不同,又有“膏环”、“环饼”、“捻头”等名称。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诗云:“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从这首诗中可形象地看出,当时馓子是通过在手臂上缠绕、拉伸制作成的。而现在,已很难看到这种“活色生香”的制作工艺了。

 

馓子,犹如少女飘逸的青丝,而麻花则像古代男子头上盘绕的发绾。馓子与麻花的香脆甜香,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只可惜,近年来,几乎看不见有本地人做馓子麻花卖了,只偶尔在医院附近,可以看见外地的农民在贩卖自家做的麻花和馓子。

 

去年,我去淮安的周总理故居参观,发现在古城的街巷里,到处都有卖“淮安茶馓”的店铺。茶馓是当地的特产,制作工艺非常讲究。据当地人讲,这都是用优质的面粉与芝麻油、芝麻、白糖、精盐等原料精制而成的。“淮安茶馓”色泽金黄,细如金线,松脆酥香,故声名远扬。

 

临走的时候,我买了许多茶馓带回家,希望能和家人一起,重温一下昔日的馨香,也缅怀一下敬爱的总理……

 


大家都知道,周总理非常喜欢吃家乡的茶馓。因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淮安的领导到北京公干曾三次茶馓送给总理。但总理一次是自己付钱,一次是回赠了珍贵的礼品,还有一次是原物退回了。

 

总理廉洁自律的作风,高风亮节的品行无疑是“淮安茶馓”添了一段佳话。


读原创美文,请点击最上方蓝字“法之剑”或扫以下二维码关注

推荐阅读

为什么周总理钟爱马蹄莲?

为什么周总理一生只爱她?

学雷锋,还有这个必要吗?

颂歌献给伟大的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