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警花从烟台“叉车司机疯狂撞人”恶性案件,谈新媒体阵地维护的重要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警花猫猫 Author 警花猫猫
6月25日早上7点20分,山东烟台芝罘区一男子驾驶叉车疯狂撞人致1死10余伤。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多方制止未果的情况下,处警民警依法果断开枪处置,嫌疑人死亡。经查,嫌犯王志华,男,45岁,黑龙江省绥化市人。目前,案件正在调查中。
今天上午8点开始,微信群内就开始在不断传播烟台案件的相关视频片段,到9点左右,我所在的一些微信群内就也陆续出现相关视频和文字。视频中可以看出,一辆叉车疯狂在大街上行驶,见到车辆就去撞,现场出现了伤亡情况。但是烟台民警到场后,为制止其伤害更多无辜路人,依法开枪并击中嫌犯,后嫌犯死亡。
面对这样一起突发的暴力案件,烟台警方不仅在现场处置的时果断、英勇,而且在网络舆情的处置中也可圈可点。在这里主要针对公安新媒体阵地建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时间权威发声
由于烟台案件现场残忍、血腥,且是烟台重点路段,车多人多,因此案件发生后,多人拍摄视频迅速在微信群、朋友圈和微博等平台扩散,使得传播速度呈现几何增长,瞬间引爆舆论场。在一起舆情事件中,面对波涛汹涌的舆论攻势,主体处置部门绝不能想着去掩耳盗铃,在讯息发布上一定要敢说、会说,只有这样民众才能及时有效的获得权威准确的讯息。这点,烟台公安就做得不错。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对各地区各部门政务舆情回应工作作出部署。《通知》要求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实效。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但是,如何做到快速、及时,这个“度”在实战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易把握。
烟台公安在本次舆情处置中按照“三同步”要求,分别在上午的9点54分和56分,也就是案发后2小时左右,就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向外界发布警情通报,做到了第一时间权威发声,有效引导舆情动态,维护了舆论场的清朗。
舆论阵地强而有力
有的时候,权威声音虽发布及时,但是如果话筒声音不大,声音不够响亮,也会影响到官方权威声音的传播力、影响力。(具体案例不做赘述,可参考泸县太伏中学事件)
因为猫猫是烟台公安微信公众号的粉丝之一,事发后,很快就看到了其公众号发布的通报,随后便第一时间将其扩散至朋友圈和相关微信群。值得一提得是,烟台公安的通报在发出后10分钟左右,其阅读量就突破了十万加,这种惊人的传播速度与其强大的粉丝基数是分不开的。这说明,烟台公安日常就注重新媒体阵地建设,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所以粉丝能够在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收到来自官方的权威信息。
而且,正是因为警方的声音铿锵有力、深入人心,才让个别妄图带节奏的某些媒体在发出其采访杀人犯邻居的报道后被网民狂怼。
近年来,公安部机关大多重视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积极适应媒体发展的新特点和舆论环境的新变化,不断创新理念机制,主动宣传,正确引导,有力提升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使得权威声音有效传递出去。
全警参与主动引导
据了解,除了有强大的粉丝基数帮助将权威声音扩散外,烟台大多数民警也主动将通报在个人微信群、朋友圈发布,这是全警触网主动参与做宣传员、引导员的具体表现之一。
重大突发涉警舆情发生后,需要参与的绝不是刑警、特警、交警、新闻中心等几个警种部门,而是需要全警参与共同发力的理念和工作机制。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更好的回应和引导舆论,尽快消除负面影响。
事实上,舆情这个词儿在网上早就铺天盖地了,根本没有任何保密的意义,民众对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的关注度,已经不亚于专业媒体和商业网站。所以,作为政法机关的一份子,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工作人员,更要从事关政治、事关大局的高度来看待舆情工作,树立舆情意识,真正做到上网、用网、懂网。
目前,信息传播已进入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平台的普及更为大众全面赋予了话语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向平等、公开、高效的方向发展。而新媒体时代和传统媒体时代的主要区别在于话语权的分流、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但是资本的进驻和多方势力的加盟,使舆论场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暗流,为政法机关的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挑战。
抓好新闻舆论工作,尤其是舆情引导工作,必须要有自己的阵地、平台,且要将其做大做强。精心布局增强传播力、丰富内容提升影响力、主动发声加强公信力一个都不能少。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舆论与现实空间不断融合,舆论越来越强地作用于现实。因此,要完善快速反应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掌控网上不良信息,第一时间回应网民关切,推动网下处置和网上引导相结合。要发挥网络传媒志愿者的作用,针对网上各种思想理论观点、各种社会热点、各种文化现象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特点,运用翔实数据和生动事例,积极主动加以引导,形成正面舆论强势,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要遵循网络舆情应对规律,针对案事件中公众可能关注的焦点,解决好“说什么、怎么说、谁来说、何时说”等问题,把握好时、度、效,把握发声的权威性和精确性,打好舆情研判的“提前量”,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在前面,从而不失舆情应对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