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风流半世僧:李叔同为何皈依佛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通张卫斌 Author 张卫斌
每次去南通的狼山,在范曾先生的十八高僧壁画前看到弘一法师,脑子里总会冒出一个问题:李叔同当年为什么要皈依佛门?
下雨天,翻看《李叔同传》,弘一法师的人生经历令人唏嘘,也令人称奇。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个盐商之家。
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与晚清重臣李鸿章同一年中的进士,两人私交甚密。李筱楼去世后,李鸿章亲自到场祭拜,李家势力之大,就连外国的领事也不敢小觑。
李筱楼妻妾成群,原配姜氏,续弦张氏,王凤玲是李筱楼的五姨太,李叔同就是李筱楼68岁的时候与五姨太王凤玲所生。
据传,生李叔同的当天,一只喜鹊衔着松枝直接飞入王凤玲的产房,笃信佛教的李筱楼认为这是佛赐祥瑞。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一直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
老来得子,对于李筱楼来说是高兴的,对于李叔同来说,未必是好事。
其一,李叔同的母亲是李筱楼的五姨太,在李家的地位可想而知。其二,李叔同幼年丧父,1884年9月23日李筱楼去世时,李叔同的实足年龄还不到4岁。
好在,李叔同的母亲王凤玲对儿子要求严格,李家对少年李叔同也寄予了厚望,李叔同因此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后来成为多才多艺的一代宗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叔同19岁时迁居上海,参加城南文社,其诗文屡获第一。
可惜,李叔同生不逢时,晚清政府摇摇欲坠。23岁那年,李叔同首次参加乡试即告失败。此时,八国联军攻陷京津,清政府与英美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李叔同感叹“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他开始沉迷于声色犬马之间,结识了不少社会名媛、青楼女子。
李叔同的母亲喜欢看戏,李叔同一直跟着母亲看戏。1901年,李叔同遇见了名伶杨翠喜,尽管四年之前李叔同已经奉母亲之命与茶商之女俞姑娘结婚,并且在1900年生了一个儿子,李叔同依然认为,杨翠喜才是他可以厮守一生的女人。
命运和李叔同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后来,杨翠喜被卖入官家,有人不惜重金把杨翠喜从戏院赎出,作为礼物送给了庆亲府。再后来,几经周折,杨翠喜又嫁给一位商人。一代名伶,从此消失在江湖之上。李叔同的一片痴情化,成了万种情愁。
1904年,李叔同的生母王凤玲在上海病逝。
忙完了母亲的丧事,1905年秋天,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上野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画。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叔同办诗社、演话剧、画油画,生活还算丰富多彩。
因为绘画,李叔同结识了房东家的女儿、17岁的日本姑娘雪子。
1911年春天,32岁的岁的李叔同携日本妻子雪子回到中国,在老家天津任教,原配俞氏只能接受这个现实。1912年,李叔同转赴上海,短暂停留后,又转赴杭州,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直至后来遁入佛门。
关于李叔同为何出家?说法很多。
比如,有人认为是家道中落。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李叔同一身技艺,是不可能为钱所困的。还有一种说法是丰子恺先生的解释: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在浙江第一高等师范学校,李叔同遇到了夏丏尊。夏1905年也在日本留学,后来,因为学费问题,辍学回国,李叔同长夏丐尊6岁,两个人情投意合,互相影响。
1913年的某一天,为逃避一次无畏的聚会,李叔同和夏丐尊到西湖湖心亭喝茶,夏丐尊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这当然是一句玩笑,不难看出,这时候,李叔同已经萌生了皈依佛门的想法。
1916年,夏丐尊在一本日本刊物上看到一篇题为《断食的修养方法》的文章,该文章认为,断食是修养身心的好方法,释迦、耶稣等都曾进行过断食修炼。夏丐尊觉得文章很有趣,就推荐给李叔同,李叔同看后,一发不可收拾。
断食修炼需要在僻静之处,李叔同选择了杭州的虎跑寺。
虎跑寺群峰环峙,丛林莽莽,溪水淙淙,空气清新。李叔同在虎跑寺的断食进行得十分顺利,第一周半断食,第二周全断食,前后断食17天,李叔同非但不觉得有任何的痛苦,反觉得“身心灵化,似有仙象”。
虎跑寺断食修养,让李叔同进一步了解亲近了僧人们的生活,甚至有些羡慕僧人与世无争的神气。一代高僧,从这个因缘,开始一步步走进佛门……
虎跑寺断食修养返回学校,李叔同开始吃素。
两年之后,在其人生最繁华的时候,李叔同选择剃度于虎跑寺。法名演音,号弘一。
李叔同在给日本妻子雪子的信中这样写道: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薄情寡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积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电影《一轮明月》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1918年春,西子湖上,雾气氤氲。
水天一色的灰蒙晨雾里,一南一北划来两艘小船。
一男一女各立船头,男子身穿素朴僧衣,女子身穿日本和服。
两艘小船缓缓靠近,女子盯着僧人凝视许久,开口说道:明天,我就要回国了。
僧人回答:好。
女子含泪悲唤:叔同……
僧人纠正:请叫我弘一。
女子低头,沉默良久,问道: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僧人答:爱,就是慈悲。
说完,转身而去,再未回头。
从此,世间少了“李叔同”,多了一位“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剃度之后,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整理自己的财产、私物,将自己多年来视若珍宝的书籍、字画、折扇、金表都赠给了友人,就连衣服也一件不留。
在天津的祖产、在上海的房子,都安排妥当。李叔同在出家前预留了三个月薪水,分为三份,其中的一份,连同自剪下的一绺胡须托人转交给日本的雪子。
李叔同的原配俞氏听闻丈夫出家,曾带着生病的儿子赶到杭,想见丈夫一面,她和儿子长跪在虎跑寺外,也没有能打动弘一法师。
上图:电影《一轮明月》中的俞氏
俞氏的郁闷可想而知。1922年正月,年仅45岁的俞氏在天津去世,报丧的书信送到了杭州,不巧的是,当时京绥铁路工人正在大罢工,杭州到天津的交通中断,加之弘一在加紧编修他的佛学著作。可怜的俞氏独守空房一世,最终凄凉入土,仍然独居一穴。
这或许就是命吧!
1942年10月13日晚,弘一法师圆寂。
李叔同的一生,悲欣交集。
他曾经说过: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写到这里,我似乎有些明白了李叔同为什么要皈依佛门了。在晚清民初的风烟里,弘一法师无疑是活得恣意潇洒的,他是一个不为生活奔波所苦,不为时局艰难所限,不蝇营狗苟于乱世的人。在日军侵华之际,弘一法师写下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名句。
但是,一个人的命运,终究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
生于乱世,半世繁华,最终皈依佛门,这与其说是李叔同的个人选择,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