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冬,但房地产市场感受到的,才只是一丝秋凉
按二十四节气,今天是立冬。进入冬天了,祝大家冬天快乐。
最近,关于房地产市场进入寒冬的说法出现了,当然这只是媒体上诸种说法中的一种。还有人认为,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被扼制住以后,房地产市场会更加健康的发展,接下来将迎来的是房地产市场的春天。
“寒冬说”是最有幽默感的。有些人这么说,背后有两种可能性:第一,太习惯房地产市场的热火朝天了,一丝凉风吹过都受不了,觉得冰冷刺骨,就以为冬天来了。这么想也不是没有“道理”,大多数人买房子是加了杠杆的,房价不涨就等于亏本,因为要还利息。有些倒霉蛋刚买了房子,价格就降了,从个体感受而言,的确等于寒冬已至。
第二,通过媒体向社会喊话,以夸张的方式向政府施压,以期调控政策尽快缓解,以便继续延续“房价永远涨”的美梦。
我不同意“寒冬说”,也不同意“春天说”。我的看法是,房地产远远谈不上进入寒冬,那么,“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自然也就无从说起了——房地产市场已过盛夏,处在通往冬天的路上,这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中国房地产市场自打建立以来,一直处在上涨通道,用季节比喻,一直是在春夏季节,在2015年的“去库存”后,进入了三伏天。
现在,在经历了长达20年的春天和盛夏之后,房地产市场终于迎来了季节转换。
今年没有传统的“金九银十”,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都出现了量价齐跌的景象,开发商为了走量,缓解资金困境,纷纷推出了显性的或者隐形的降价促销手段。打砸售楼处的“房闹”现象也如约而至。
根据统计数据,9月,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均环比下降0.1%,其它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处于持平或是微涨的状态,涨幅明显下来了。
10月,房价变动不明显。绝大多数城市并未出现明显的降价,降价的楼盘多出现在郊区,以限时限量特价房、送车位等方式变相降价的方式体现。北京连共有产权房都打折促销了,大兴区某共有产权房项目买房送车位,如果业主多付10%定金,可以免费获赠一年物业费。
10月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成交量上。据统计,北京、杭州、深圳、成都、南京、苏州等10个主要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环比(跟上一个月比)下降25%,同比(跟去年同期比)下降9%。具体到京沪,北京10月二手房成交8879套,成交量环比下降42%;上海新房成交4100套,环比下跌29.32%,二手房9月10月两个月共计成交1万套,下降明显。
这样的市场状况,就能够说是寒冬吗?肯定不能,这只是盛夏结束后,风中吹过的一缕秋凉,按节气来比喻,顶天算是刚立秋。
不客气地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季节转换是被我写出来的。两年以来,我多次撰文分析房地产问题,解析房地产的经济逻辑和它背后的政治逻辑,解释高房价的成因,指出房价的历史性高点已经出现。
当然了,说房地产的转折是我写出来的,是开玩笑的说法。这是中央政策调控的结果,我只不过是正确地预见到,这一次的调控是认真的,并且做出了正确的解读。可惜,这一系列分析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和反响。
一言以蔽之,过往的中国房地产,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市场【点击阅读】——在多次反复中,全社会(包括地方政府、房地产商、炒房客和普通大众)逐步形成了一个牢固的认识,那就是房价会永远上涨。
在“房价永远涨”这个信条形成的过程中,中央政府负有很大的责任,正是多次对房价进行调控、多次又迫于增长的压力对调控半途而废,推动了该信条的形成,并且加固了它。房价不停地涨,令人盲目相信这个过程会持续;所有的人都盲目地认为房价会一直涨下去,房价就真的会接着涨——泡沫的自然破灭才是终点。
这是一个“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中央政府在房价上涨中扮演的特殊角色,使得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对于它的奇怪看法,确切地说,是过度迷信和过度轻视的奇特混合【点击阅读】。前者体现为,人们认为政府不会允许房价跌,这种看法预设了政府有无限的力量推高房价、稳住市场;后者体现为,人们认为政府不敢让房价跌,这种看法预设了政府离开高房价和土地财政就玩不转。
两种明显的互相矛盾的看法能够共存,正是社会已经高度不理性的表现。然而,在诸多不理性的主体中,最后保持理性的,仍然是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最核心的关切,肯定不是高房价和炒房客的利益,而是国家的稳定,不能发生系统性风险。在既有的环境里,中央的确有能力通过政策引导和心理引导进一步把房价推高,让经济数据变得好看,但是,这条路的尽头就是泡沫破裂,是系统性危机。这是一定要避免的。
故而,必须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
从政治的视角才能看清房价走势。对于“房住不炒”政策,有很多人不以为然,以为这又是一次“狼来了”的游戏,是在为房价的下一轮暴涨做准备。这样的人是只懂经济账的小人。
反过来讲,政府对房地产的坚决调控,也是对房地产的拯救。相对于社会的真实承受能力,房价早就成了一个空中楼阁,成了一个庞氏骗局。要割韭菜,总得等韭菜长高吧,在首付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难以企及的门槛的时候,房价再上涨,就成了有钱的炒房者之间一个互相伤害的游戏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说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的调整,仅仅是一丝秋凉,距离入冬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呢?
这是因为,对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认识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比如,还有大量的人坚定地相信,政府离不开土地财政,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挺不住,会放开限购,房价就会重新迎来暴涨。正是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才会有“放开限购”的谣言,以及该谣言的大面积传播。
事实上,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没有媒体所夸张的那么高,卖地收入一向是预算外收入,主要的用途是搞城市建设,甚至是形象工程,而不是用来维持政府的基本开支。土地财政减少了,日子的确会紧一些,但大不了不再大规模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投入了,政府的运转没有问题。
在房地产季节转换的情况下,这种错误的认识会起到“积极作用”。
全社会如果一下子都理智起来,认识到市场变天了,那么立即就会出现踩踏性出逃,造成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在这种情况下,非理性认识的稳定剂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手里囤积了房子的人,大多选择抱着侥幸心理再观望一阵子,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抄底”的好机会,出手充当了接盘侠。
政府也乐于看到这种状况,所以不会选择生硬地刺破幻想的泡沫。最好的情况是,房价螺旋式缓慢向理性回归,耗时漫长,但过程相对平稳,不引发大规模的危机或者恐慌,但个别房地产企业的破产和个别炒房客或房奴的破产是免不了的。
当然这只是如意算盘,能否真的如愿,很难说。仍然存在一种可能性,即市场经过相对较长时间的拉锯后,在某一个时刻忽然清醒了过来,恐慌性抛盘出现,房地产企业大面积倒闭,破产的房奴大批跳楼。那个时候,房地产才真正到了冬天。
我个人并不希望房地产的冬天太过寒冷,这对谁都没好处,因为我们都被房地产绑架了。最好房价能缓慢回归到相对于人民的承受能力而言的理性水平。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