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松露更让人消魂的,是她!

法之剑 法之剑 2021-06-17

文|闲云


 

从小到大,一直喜欢吃豆腐。老公说,幸亏我是个女的,如果要是一个男的,开口闭口说自己喜欢吃豆腐,兴许会有人怀疑你的“品”呢。说实话,在我眼中,所有与跟豆腐相关的食品,都是人间美味。

 

有诗曰:“旋转磨上流琼液,煮月铛中滚雪花”,说的就是豆腐。豆腐,是我国的国粹。据说,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它是一种食药兼备的食品,生熟皆可,老幼皆宜,且具有益气补虚,养生延年的功能。

 

 

在我们家,我和父亲都喜欢吃豆腐。记得小时候,什么拌豆腐,煎豆腐,烧豆腐,炖豆腐,炸豆腐,烩豆腐,醋溜豆腐以及豆腐羮,豆腐汤,经常是我们家饭桌上的热门菜品。那时候,豆腐就像是咸菜、萝卜干、炒米一样的家常食品,因为价廉味美,有一种暖老温贫的味道。

 

听母亲讲,以前穷苦的人家来了客人,如果买不起肉,就会去买两块豆腐回来,红烧了端上桌,也算勉强支撑起了体面。

 

时候,父亲在家一般是不做家务,不动锅铲的,但他会在母亲上夜班的时候,偶尔,给我们做皮蛋拌豆腐,或者小葱拌豆腐。他说,这是奶奶教他的,这吃法,一青二白呢。而我母亲最拿手的则是豆腐夹肉,那包裹着豆香肉香,充溢着豆汁肉汁的美味,是最温暖、最真挚的,妈妈的味道。

 

当年,我们的邻居奶奶还会做一种豆腐芹菜水饺,因为那时买肉要凭肉票,她们家人口多,条件也不好,哪能常吃肉呀,老人家便用豆腐代替肉,芹菜、蛋皮相拌做成馅来包饺子,她过人的智慧与高超的手艺,至今我唇齿留香。

 

 

而印象最深的,要算冻豆腐烧黑桃乌(俗称:黑菜了。那时候,冬天蔬菜品种少,黑桃乌是我们这里冬季的特产,也是主打菜。冻豆腐呢,每到进九的时候,母亲会买回整版的豆腐,放在北边的窗台上冻。只需一夜的功夫,豆腐就得硬梆梆的,里外布满了小孔,颜色也从少女般嫩白变成老妪似的腊黄,这就冻成了。

 

冻豆腐烧黑桃乌,起锅时,再舀上两勺自家做的红辣椒酱,拌一拌,就是不错的中饭菜了。当时,街坊邻居家都是这么吃的,吃着大家还说着:黑菜豆腐保平安。冻豆腐烧黑桃乌,仿佛映照着那时人们淡泊而又知足的心境。

 

后来,冰箱普及了,冻豆腐已不是什么稀罕物,再加上菜场、超市里到处是各式各样新鲜的蔬菜,于是,冻豆腐烧黑桃乌,在家很少吃了。有一次,我倒是在饭店里吃过,又苦又涩又碜,真的让人食不下咽。

 

 

我小时候还非常喜欢吃豆腐脑。逢到周日,父亲得空便会带我到老百货公司门口的小摊上去吃。摆摊卖豆腐脑的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太太,老街坊们公认,她家的豆腐脑特别的地道、香醇,配料也讲究。

 

在那白玉般的豆腐脑上,配上香菜末、榨菜粒、碎紫菜、还有虾皮辣椒……五彩缤纷的,简直秀色可餐。最后,再淋上香油和“德和”老白抽,绝对让人垂涎欲滴。只是现在,到那儿都吃不到儿时那美味、香浓的豆腐脑了。

 

上中学的时候,每个月妈妈给我发零用钱日子,下午放学后,我便会约上两个死党,到老服装厂旁边的巷子里去吃臭豆腐。卖臭豆腐的是一个麻利俏正的中年妇人,头发油光可鉴一丝不乱。她的臭豆腐生意很好,要买的人常常排着长长的队伍。

 

当时,臭豆腐好像是一元钱八块,看到我们学生模样的,她常会加送一块小的。臭豆腐在油锅里炸过之后,捞出来,拌上香菜、蒜末等调料就可以吃了。她家的臭豆腐有两种口味,一种是甜面酱的,一种是辣椒酱的,我们怕辣,一般都是吃甜的那种。

 

如今,因为知道臭豆腐不是健康食品,所以再不敢多吃了,不过,一年中还会有那么一、两次抵不过它那消魂的香味。

 

前些时候,我们家楼下开了家包子铺,生意相当的好。其实,我对包子一向不感兴趣,但他们家有一种豆腐包子,我倒是经常买来吃,味道咸中带辣,也有一丝豆香,还是很不错的。

 

现在,我偶尔还会在淘宝网上买一种鱼豆腐来吃,嫩嫩、QQ地,很过瘾


赋闲在家的时候,我也会去附近菜场买两块祖名豆腐,然后利用家中简单的食材,做腐乳豆腐或者番茄豆腐,偶尔尝一尝,也别具风味。

 

 

大家都知道,我们扬州最有名的是“文思豆腐”。做“文思豆腐”,先把嫩豆腐切成细丝,入沸水焯一下,然后,往锅内放入鲜汤、豆腐丝、笋丝、冬菇丝,烧沸后,加入盐、味精,接着把火腿丝和蔬菜丝倒进去烩一下,出锅前再淋上鸡油。如此,一锅热腾腾,香飘飘的“文思豆腐”就做成了,尝上一口,软嫩清醇,入口即化。

 

此外,“平桥豆腐”在我们这里也很有名。“平桥豆腐”属淮扬菜,是淮安的一道名菜。每次坐车路过淮安时,一路上常会看见许多以“平桥豆腐”为招牌菜的小饭店。“平桥豆腐”选用的是内脂豆腐,将其切成大小一致的菱形小块,配以鸡肉丁、香菇丁、香菜沫,再用鲫鱼脑起鲜,出锅时,淋上了一层明油就好了。又烫又鲜又嫩的“平桥豆腐”,美味可口,食而不腻。

 

记得我吃的最贵的一次豆腐,是日本“脆皮豆腐”。好几年前,去南京出差,中午的时候,路过中山北路的某个日本料理店时,已是饥肠辘辘,便硬着头皮走了进去,点了自认为最便宜的寿司和“脆皮豆腐”。

 

日本豆腐起源于我国,但制作工艺又和我们的传统工艺有所不同。像棋子一样的六块豆腐,外黄里嫩,加上金针茹,香菜、肉末、榨菜、海米的配料,淋上芡汁,颇为赏心悦目。吃完付帐,一共两百多,吓出我一身的冷汗。

 

于是,就后悔没有找一家普通的小饭店,吃吃三鲜豆腐羹或是鲶鱼头豆腐汤,这两样可是南京人的最爱,几乎每家饭店都有呢。

 

 

印象深刻的,还有在杭州吃的“东坡豆腐”,相传这是精于烹饪之道的苏东坡首创的。长方块的豆腐被腌制后,放入油锅中炸成金黄色,加入竹笋、香菇、火腿等辅料,再烧上甜面酱即可。装在里的“东坡豆腐”,酷似猪肘,质嫩色艳,鲜香味醇。

 

早几年,在四川吃火锅,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来无色无味地豆腐经过红汤的一阵阵翻滚,马上变得色味俱佳,所以,很受川人欢迎。如果,再放上几块冻豆腐,更味无穷了。当时,我还有幸品尝了那里负有盛名的“口袋豆腐”,“口袋豆腐”汤汁乳白、状若橄榄、质地柔嫩、味道鲜美,的确很有地方特色。

 

我们都知道,成都还有享誉海内外的“麻婆豆腐”,其独具了麻、辣、鲜、嫩、烫五大特点。“麻婆豆腐”主要原料为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它麻来自花椒,辣来自辣椒,这道菜突出了川菜“麻辣”的特点。因为麻婆豆腐实在太麻太辣了,我们这些不爱吃辣的江浙人,是根本不敢进嘴的。

 

 

,看《舌尖上的中国》,里面介绍了著名徽菜“毛豆腐”,据说鲜美无比,只是至今也没机会品尝。

我还听父亲说过,在广东梅州有一种著名的客家菜“酿豆腐”,其味鲜美程度,更是超出了想象。我的父亲年青时做过销售员,全国各地的跑,他说,吉林人很喜欢吃豆腐,那里的“素鸡豆腐”,色泽美观,五香味浓;还有“蛤蜊杏仁豆腐”,更是鲜嫩细腻,味甘爽口。


显然,豆腐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豆腐文化”。随着这种豆腐文化的传播,国内出现了成百上千种豆腐的制作方法。除了我上面介绍的,还有湖北特产“荷包豆腐”、杭州名菜“煨冻豆腐”、还有无锡美食“镜豆腐”和“豆腐泡肉”,以及贵州务川的“灰豆腐”等等。

 

 

彩色豆腐,这是市场上新流行的一种更有营养,更健康的豆腐。彩色豆腐与传统豆腐一样,都是以大豆为原料。不同的是,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天然蔬菜果汁为辅料,形成了天然的色彩,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还保存了蔬菜中的纤维质,更利于人体吸收、消化。

 

我的一位友曾经准备开一家卖彩色豆腐的小店,后来因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搁浅了。据她介绍,彩色豆腐的颜色主要来自蔬菜汁的色泽。制作绿色豆腐用芹菜;制作黄色豆腐用胡萝卜,制作红色豆腐用番茄。此外,还有黑蒜豆腐、海带豆腐以及亚麻籽豆腐,与普通豆腐相比,它们的营养价值更高。

 

可见,随着豆腐产业的发展壮大,豆腐文化的深入传播,其外延在逐渐扩展、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样,并逐渐形成了中国豆腐的八大系列:一、水豆腐,包括粗硬的北豆腐和细嫩的南豆腐;二、半脱水的百叶、千张等;三、油炸制品,如炸豆腐泡和炸金丝;四、卤制品,像五香豆腐干五香豆腐丝;五、熏制品,如熏素肠、熏素肚;六、冷冻制品,即冻豆腐;七、干燥制品,像豆腐皮、油皮;八、发酵制品,如豆腐乳臭豆腐

 

其中,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嫩豆腐,广西桂林的白腐乳,北京王致和的红腐乳,广东云安的托洞腐竹,浙江绍兴咸亨酒店的臭豆腐,以及无锡的卤汁豆腐干等,都成为了名驰中外的豆腐精品。

 

 

随着豆腐工艺的进步,品种的丰富,反过来,又促进了豆腐文化的广为流传。自古以来,歌咏豆腐的诗词歌赋宛如一道风光旖旎的风景线,文人墨客们借豆腐来表达内心的美好节操和高雅品格。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善食豆腐,前面我已经介绍过他曾亲自制作“东坡豆腐”。南宋诗人陆游也在自编《渭南文集》中记载了豆腐菜的烹调方法。后代文人更是不惜笔墨歌咏豆腐。“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不但写出了豆腐的软嫩味美,而且写出了豆腐辛苦磨砺,方正清廉,不流于世俗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品德。

 

而以豆腐为题材的散文也很多,杨万里的《豆卢子柔传——豆腐》,他用拟人的手法把豆卢子的存在比作豆腐的身世,构思独特,内容有趣。后来,还有元代虞集的《豆腐三德颂》,高度颂扬了豆腐的食用和医用价值。

 

近现代豆腐题材的散文则更多,作家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描写了豆腐文化的外延与内涵,有了更深的力度。

 

 

以前小的时候,我以为只有我们汉族人才吃豆腐,后来看电视,得知少数民族也喜欢吃豆腐。朝鲜族人用牛肉、粉条、鸡蛋、豆腐制成了著名的“梅云汤”;广西壮族有名菜“清蒸豆腐圆”;云南大理白族有“腊味螺豆腐”,香嫩麻辣,腊香扑鼻;而“冰糖螺豆腐”,则是白族人的传统甜菜,风味鲜香,甜而不腻。

 

原来,豆腐早已传遍神州大地,并蜚声海外了。

 

前些天,我读汪曾祺老先生写的《食豆饮水斋闲笔》和《家常酒菜》,老先生在不紧不慢中闲话饮食,格调清新高雅。他介绍,像傣族有一道名菜,叫芭蕉叶蒸豆腐,用一片芭蕉叶裹上拌了香料与肉末的豆腐,上笼屉蒸,味道据说比鱼虾还要鲜美。

 

汪老是位美食家,他还说家乡高邮有一道名菜,叫朱砂豆腐,实际上就是用高邮咸鸭蛋炒豆腐,还没试过,想来和他那柔软、清甜、醇香的散文一样,味道肯定是不错的。

 

十一

 

我想,这辈子我是和豆腐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可能的话,我会努力品尝各种的豆腐佳肴,也会学做各样的豆腐菜,只是前提是要有健康的身体,如果像父亲一样患上痛风,就要彻底跟豆腐说再见了。

 

读原创美文,请点击最上方蓝字“法之剑”


狗奴比疯狗更可恶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阴谋?套路?霸王硬上弓?关于刘强东的哪种说法比较靠谱

疫苗恐慌带来的疑惑:国外的疫苗比国产的好?

比利时,为什么可以昂首离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