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子》:正义的战争与清醒的良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司马平邦说 Author 司马平邦
这个6月,在我看来最值得一看的电影应该是由高希希执导的《八子》。八子,即八个儿子的意思。电影讲的是上世纪30年代,也就是中央苏区时期,发生在赣南革命老区的一个故事,是部由真实历史故事改编的电影,讲述一位穷苦老人,先后将自己八个儿子一一送上战场当红军的故事。据文献记载,当年的赣南苏区一共有二百四十多万人口,有三十几万人参加了红军,其中又有数万人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了生命,电影《八子》中的原型杨氏八兄弟便都牺牲在了战场上……
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我军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红军排长杨大牛带着全排战士为大部队突围打阻击。在战斗过程中,杨大牛在失去五弟杨五牛后,遇见来参军弟弟杨满崽。此时,杨家八兄弟仅剩兄弟二人,在战火的洗礼中,在哥哥的鼓励下,使得原本胆怯的杨满崽也在一场场生死实战中成长为一名英勇的红军战士。
在故事中,杨大牛带的三排原本是执行一项对敌人的突袭任务,他们使用了巧妙而搏命的战术,很快完成了任务,当然也承受了巨大的牺牲。然而,就在要撤出战斗时,他们又发现了国民党军在红军大部队必经之处设置的两个炮兵阵地,于是杨大牛决定留下来,拚死也要炸掉这个阵地,为大部队的顺利突围扫清障碍。
特别是影片中的一些战术技巧不仅精彩,更是经典。比如在这场摧毁敌人炮兵阵地的战斗上,电影设计的是外围突袭与地下土木作业相结合。其实,地下土木作业曾经一直是革命战争年代非常重要的军事手段,当年的电影《地道战》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而《八子》中红军采取的土木作业战术无论是在红军时代、八路军时代还是在解放军时代都使用的相当多,但在是中国电影中,还是非常少见的,所以说,《八子》在战争专业方面是过关的。
《八子》是一部非常纯粹的战争电影,故事情节不复杂,情感也很单纯。正如电影里说的:活着,是咱命大!死了,英雄!另一方面,影片在战场和战斗的表现上非常震撼,可以说声光像、服化道效果绝对是行业顶级。尤其是对爆炸、战争和肉搏的视觉表现上,都做得相当成功,堪比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真的是完美还原了当时的战争实况。
新中国已经建立70年,革命战争已经过去将近百年,中国人现在生活富足幸福,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都生活得不错,这样的现实会让很多人审视和表现历史的角度发生变化,即越来越精英化,就开始创作一些所谓反思的电影作品。在这方面,导演高希希用这部电影展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道义坚守,因为他的这部作品是站在当年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角度的,价值观就是替被压迫被剥削的底层人民发出惊天动地的复仇怒吼。
说实话,今天的中国社会虽然已经普遍富裕,但贫富差殊的现实仍然存在,仍然难以弥合,某种程度上,这种悬殊还在加剧,而像《八子》这种表现当年中国最为剧烈的社会矛盾的文艺作品,其实多多少少可以对当下的中国现实是一种良性的提醒或者警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题材电影本来就应该有这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