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女子遭暴打事件各方人士之表现
大连女子深夜遭暴打事件,事发48小时后网络热度居高不下,随着嫌疑人的落网,逐渐归于平静。
事件中,各方声音在纷繁复杂,网络走势一波三折,各方声音的网络群像背后,凸显出不少令人深思的细节,不仅给与事件相关的官方上了一堂深刻的舆情课,也给普通网民带来了不少启示。
目前,“大连女子深夜被暴打事件”引发的舆情已基本告一段落。张迟有度(ID:zcydzk)根据该事件的网络走势,试图对事件的网络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对事件的一些关键节点或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希望能给该网络事件的参与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事件过程简述
6月24日12时21分、39分,网民“填鸭式教育受害者”连续发布两条视频,内容为一名男子对女子实施暴力殴打的场景,男子对女子实施殴打时,伴有撕扯上衣、扒裤动作,场面残忍,视觉冲击力极强。
从画面水印可得知,此视频为某监控产品旗下“萤石云”监控设备所拍摄,该监控设备一般为民用,监控时间为2019年6月22日0时44分,“填鸭式教育受害者”并未在帖文中说明事发地点。视频所展现的内容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其残暴程度,网间少见,视频发布后,网民强烈愤慨,随即引爆网络。除去网民截图、下载后转发不计,截止到6月26日19时30分,仅“填鸭式教育受害者”所发布的两条视频,总播放量就达到了惊人的8541万次,两条贴文共计被转发21.9万次、评论17.8万次、点赞17.1万次。经相关软件分析新浪微博账号“填鸭式教育受害者”的热度走势,可得知,视频的的转发、评论、点赞绝大多数是在6月24日13时-6月25日13时的24小时内所产生。
从“填鸭式教育受害者”发布视频后关于此事的说明来看,视频引发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有对其发帖目的的质疑之声,“填鸭式教育受害者”自称视频系他人“投稿”。发布视频后7小时,6月24日19时19分,“填鸭式教育受害者”称,四川绵阳警队的网警执法账号“绵阳网警巡查执法”已与其取得联系。
6月24日19时许,“填鸭式教育受害者”所发布的视频已经在网络空间中广泛传播,引发海量网民关注,因此视频所造成的网络情绪积压,几乎已经到达顶峰,但此时,除了博主“填鸭式教育受害者”自称已有网警执法账号与其联系外,并未有任何公安官方新媒体平台对此事表示关注。
6月24日晚间网络阅读高峰时段,关于“女孩遭暴打后被拖走”的网络热议中,已经开始夹杂着诸如“女孩已遇害”等谣言,此时仍未有任何官方声音表达对此事的关切,网民群情激奋,一触即发。
网上群众基础较好的公安官方新媒体平台“绵阳网警巡查执法”,于6月24日21时47分发布贴文,立足于公安机关官方立场,表达了对事件的关注,贴文中,表明态度,呼吁网民提供与视频相关的位置信息,称“今晚不睡”。
“绵阳网警巡查执法”对事件表示关注后,于6月25日凌晨3时42分梳理出网民提供的线索,相关线索涉及山东聊城、河北唐山、山西阳泉、广东阳江、广东梅州,后上午均被当地警方否认。
与此同时,6月25日上午,包括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方主流媒体在内的多家大媒体均深度介入此话题,呼应“绵阳网警巡查执法”,征集相关线索,事件网络热度再次被推高。
6月25日15时20分,辽宁省大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通报,证实“女子半夜遭殴打视频”事发地在大连市甘井子公安分局华东路派出所辖区,面对姗姗来迟的回应,除了一小部分理性网民的评论外,更多的是对大连警方铺天盖地的质问和嘲讽,质疑大连市公安局在巨大的网络声量下,明知情况却故意遮盖,并根据现场视频中男子殴打女子的暴力程度,质疑大连市公安局通报中所称女子“脸部软组织挫伤,经治疗已出院”的说法不实。
大连市公安局相关通报发布之后,在网民的翘首期盼中,于6月25日22时许,抓获犯罪嫌疑人王某,23时39分发布通报,经一夜热议后,6月26日上午网络热度开始下降,网民情绪趋于平缓。
二、事件为何引发广泛热议
一起事件置于互联网之上,是否能引发网民关注,一般而言,都离不开三个因素,首先是合适的平台;其次是话题的讨论性、参与性;第三是合适的网络时间节点。
新浪微博这一平台的深度互动属性,给了“填鸭式教育受害者”的视频发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普通网民看到女子深夜被暴打、拖行的画面时,涉事男子的恶性与正常人的行为规范、与与人为善的公序良俗、与法律的边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网民基于社会治安秩序和道德秩序认知层面的愤怒,网民的共情效应和代入效应催化下,随之引发的网络讨论极为热烈。相关信息在网民的讨论过程中被反复传递,而新浪微博中关于湖南某中学操场发生的案件的讨论也已接近尾声,并无过热的爆款话题,此视频一经发布,必然热度不减。
此视频的传播还有另一个特性,即视频所展示的信息的不完整性,给网民留下了诸多悬念和心理空缺,在事发地点未确定前,网民的悬念一直得不到落实,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事件讨论的持续性。
6月25日,由于官方主流媒体的介入,关于事发地点的疑问,成为了网民与官方主流媒体的共同期待,网民的讨论和质疑显得更加“理直气壮”。在落实视频事发地之后,中央政法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以“惹怒整个中国”为事件定性,从某种程度上,也为网民在网上持续关注、讨论此事提供了理由。
在网络情绪积压没有出口、网民期待得不到满足、官方主流媒体推动等多种因素的催化下,此事必然热度不减。
三、姗姗来迟的大连公安
大连公安第一次发布通报的时间,与视频发布的时间相隔27个小时。
部分网民认为,既然大连公安在通报中称案发当晚就已经接到报警并开展相关工作,在如此大的网络声量之下,不可能不知道事件已经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网民如此关注事件,大连公安却秘而不宣,是无视网上民意的行为。
我们可以看到,大连公安发布第一条通报的评论区,充斥着大量的谩骂、质疑、讽刺的声音。
事实真的如广大网民所说吗?其实不然。
常上网、知网、熟网、懂网的理性网民都知道,网民期待永远都会走在官方发布的前面,网民的期待方方面面,随意性很强,而官方回应网民期待的信息发布却不能随意为之,必须经过相关程序,认真核实并确定所发布内容的真实性、确切性之后,根据单位职责进行信息通报,这是官方发布与网民期待之间存在的不对称性,也是网上舆论的自然规律。
我们常常看到网民翘首期盼、官方姗姗来迟的网络景象,很多网民在官方发布相关通报之后,不由分说就批评官方发布迟缓,这是要不得的,官方发布消息,不仅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却确切性负责,更要对广大网民负责,而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确切性,必然需要时间开展相应的工作。
这一点,不少网民在情绪的左右下,还不能保持应有的理性和耐心,网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自己是愿意在第一时间看到一个不全面的草率通报,还是更愿意看到一个稍晚一些但严谨、周密、真实的通报呢?
四、事件中的涉警自媒体
在大连警方的第一次官方通报中,称被打女子“面部软组织挫伤”,被关注此事的网民广为诟病。
很多网民认为,视频中男子殴打女子的方式极为残暴,攻击部位全在头部,高烈度的重击下,被打女子不可能仅仅是“面部软组织挫伤”,不可能自行报案、就医,并以此推断,大连警方的通报在隐瞒重要细节,甚至推断此事有“黑幕”。
如果大连警方专门针对有关女子伤情的质疑再作出说明,势必影响官方通报的严肃性,当然,官方通报也不能陷于网民对通报中的某个点的质疑而不断进行解释的泥潭。此时,涉警自媒体的作用开始凸显。
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法医、“法医秦明”系列小说作者、知名自媒体人秦明,依托较高的网络知名度和网上群众基础,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及时跟进,对人身伤害案件中,受伤过程和损伤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解读,传递出了详细、真实可信的专业知识,对官方通报中被网民质疑的细节,进行了补充说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网民的质疑情绪。
大连市公安局的第二次通报发出约1小时后,涉警标识明显的微信公众号“瓜尔佳”,推出微信公众号长文,对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理性客观的梳理,并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同时在文章中发布了嫌疑人王某被抓现场和被押送至公安机关的照片,引发全网转载,对大连公安第二次通报的真实性、可信度进行了有力的补充。
整个事件中,“法医秦明”、“瓜尔佳”两个涉警自媒体的做法,是涉警自媒体在面对涉警舆情时的一种自发的行为,体现了涉警自媒体在面对涉警舆情时的主动性以及选择角度的精准性,也体现了他们开展网上工作、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的主动担当和政治自觉。
五、躺枪的绵阳网警巡查执法小编
伴随着此次舆情,在事件中表现突出的“绵阳网警巡查执法”的网络热度也持续走高。与网民对“绵阳网警巡查执法”评价大相径庭的,是全国不少网警对“绵阳网警巡查执法”的看法。
我们可以看到,在明知事件相关视频的网络热度无法降温、且可以预见网络热度将持续走高的态势下,面对没有官方声音介入的状况,“绵阳网警巡查执法”这一地市级网警巡查账号率先发声,表达对事件的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前期的网上工作像一把梳子,把网上涌出的各种声音进行统一的梳理,并将网民情绪尽数收纳。
这种做法,赢得了网民的认可。
但不少网警认为,绵阳网警在情况不明时,发声过于贸然,有越俎代庖之嫌,绵阳网警凌晨第二次发声,给其所提及地点的公安机关带来了不必要的工作压力,让这些公安机关猝不及防毫无准备,面临着一定的舆情风险。一些网警认为,有些事本可以不公开开展工作以避免网络舆情风险,绵阳网警将相关信息晒在网上的做法,不符合网警工作常规。
张迟有度认为,或许“绵阳网警巡查执法”的做法有悖于网警工作常理,但在特殊的舆情节点上,依然按照常规的做法,等事件在网上发酵到不可收拾、网民对社会治安管理普遍质疑时再发声回应,恐怕事件不会这么快就在网上平息下来,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安管理者的形象,也会遭受更大规模损害。绵阳网警做的对或者错,尚不是下定论的时候,评判绵阳网警在大连女子遭暴打事件中功过是非的标准,关键还是要看网民是否认可。
在广大网民对“绵阳网警巡查执法”的网上工作点赞叫好时,也有好事之徒根据道听途说的信息在网上任性发帖,贴文中对“绵阳网警巡查执法”小编的家人进行了不礼貌的猜测,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反感,让人们不禁对“绵阳网警巡查执法”小编感到担忧。
无论“绵阳网警巡查执法”小编的网上工作是否真的让其领导感到压力,就“绵阳网警巡查执法”这一公安官微的成长过程来看,其领导层对网络必然是熟悉的,被同行诟病也好,被网民围观叫好也罢,都不至于弄双小鞋穿,了解网络、熟悉网络的警队领导也不至于连这点担当都没有。汹涌的舆情过后,“绵阳网警巡查执法”的处境将会是什么状态,外人不得而知,但这一群众基础良好的地市级网警巡查执法账号以后的运营方式,是一如既往的和网民保持良性互动,还是就此没落,也将以大连女子遭暴打的网络事件为分水岭,在全国公安官方新媒体平台运营中起到示范作用。
六、普通网民的蝴蝶效应
从大连女子遭暴打事件视频的传播来看,在有关因素的推动和成熟的网络条件下,其爆炸性的传播方式令人惊诧,普通网民的一条网贴,所引发的轰动性网络效应令人始料未及。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一次次刷新人们认知的同时,给网民带来了什么启发?
有网民认为,如果大连女子遭暴打的视频没有被发布到网上引起关注,则公安机关不会重视,案子也不会快速侦破。我们有理由相信,群众极度关注的网络态势下,公安机关的侦破力度和速度会异于非网络关注案件,但网民信息发布的蝴蝶翅膀扇动的不仅是案件侦破的力度和速度,还扇动出了不少网络危害,危害带来的影响将长期存在,且需要事件涉及部门长时间的修复。
大连女子遭暴打事件有可能在网间引发的可怕模仿效应,受影响的是大多数人。大连女子遭暴打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巨大的网络声量推动下的强势办案力度以及整个办案过程的迅速,在这起案件处置的示范下,难免会有更多的人采取网络舆论倒逼的方式推动政府部门的工作。政府部门原本有着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模式,正常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下有被群众认可的工作时效,当人们把制造网络舆论施压政府部门当做推动与己相关事务处理进程的不二法宝时,政府部门处置实体事务的固有程序和模式将受到影响,如果政府部门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把处置与网络舆论相关的实体事务前置,有限的公共资源在运作时的公平分配原则将被打乱,最终受到影响的,是更多的信任并依赖于公共资源原有运作模式的群众。
从网间爆出的比较典型的侵害女性人身权利案件来看,大连女子遭暴打事件并无普遍代表性,系激情犯罪、系偶发案件。但网络舆论的热议把将案件的偶发性忽略,已经将此案当做普遍性案件进行放大,把案件当做典型的、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事件进行讨论、解读,基于这种视角的讨论、解读,所得出的结论,也必然会损害来之不易的公众安全感。
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是推动政府工作机制向好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但群情激奋下情绪化、无度的网络批评却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为指责而指责、为批评而批评,留下的是群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裂隙,消耗掉的政府部门的公信力,理性客观讲,这种状况,最终受到伤害的不仅是政府部门,也是我们的群众。
七、大连公安的难言之隐
我们可以预见,女子遭暴打事件中,大连的形象和大连的社会治安管理防控体系被广泛质疑。
大连的社会治安怎么样,绝不是一起因为多种因素胶着其中而引发全民热议的事件能够定性的,事实证明,大连女子遭暴打,就是一起嫌疑人临时起意的激情犯罪。
2015年9月,中央政法委在大连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就是对大连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肯定,也说明大连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走在全国前列,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得再好,一个常住人口600万的大城市,不可能不发生案事件,尤其是不可防的激情犯罪,而偏偏女子遭暴打事件被放在了网上,事件又发生在大连即将召开“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前夕,对于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辽宁省而言,处置此次舆情时审慎的态度是其必然选择。
但审慎的态度被网民情绪冲击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一地鸡毛的舆情中,又有谁看到大连相关部门的无奈和委屈了呢?即便是舆情事件已经过去的此刻,网间依然有关于受害人、嫌疑人身份等相关因素的猜测和流言在传播,甚至有长期饱受网民批评的某媒体,依然乐此不疲地在挖掘嫌疑人的悲情故事,大连方面又能怎样呢?难道要一遍遍无休止地回应继续让事件保持网络热度吗?
八、结语
大连女子遭暴打事件,是一次网民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正常监督与督促,还是一次群情激奋的全民网络狂欢,相信理性的网民都有自己的判断。
认真梳理、观察、分析此次舆情,不难发现,真正理性的网民看到的是公安机关在全民关注事件中强势推进事件处置进程的速度和决心,而更多的网民则陶醉在狂嗨不已的吃瓜大戏中。整个事件中,网民、公安新媒体、涉警自媒体、实体事件处置单位、事发地舆情处置部门、当地政府的表现,都能在舆情发生、发酵、处置的过程中找到网络痕迹,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最终结果,令人深思,启示颇多。
狂欢过后,有人继续推动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的开展,有人依旧日复一日在网上巡查,有人仍然一遍遍将警队的正能量搬到网上扩散,有人依然深夜还在察网观事,有人掀过这一页,继续寻找着吸引眼球、惊爆网络的素材。
可是,有人反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