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是个啥情况?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林爱玥 Author 林爱玥
关于留学生的问题,本不想再提,毕竟,十个人往往会有十一个想法,因此,再怎么说都可能是鸡同鸭讲,搞不好还会落个“洗地”的骂名,何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
不过,万事抬不过一个理字,起码有些事实我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特别是希望那些借机攻击教育部门、攻击中国留学生制度的人能够看到。
留学生政策存在不存在问题?答案恐怕是肯定的。但是,必须承认,“留学生问题”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毕竟,只有不招留学生才永远不会存在“留学生问题”,既然招收留学生,那就或多或少会存在“留学生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像理性辩证看待发展中的问题一样看待留学生问题。
近日,“留学生问题”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详细的做了回应。采访内容并不是很长,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下教育部关于“留学生问题”的权威解释。老实说,如果有人连这个都懒得看,就还在那自说自话的攻击教育部门和留学生政策,那恐怕只能用别有用心来解释了。
1、问:教育部刚公布了2018年度部门决算,关于来华留学经费使用情况,您能否介绍一下情况?
答:来华留学经费主要用于资助根据中国政府与有关国家(地区)政府签订的教育交流协议到中国高校学习或开展科研的非中国籍公民。2018年共有6.3万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在华学习,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12.8%。来华留学经费直接拨付高校,大部分由高校统筹用于来华留学生培养、管理等支出,仅生活费发放给奖学金生本人。
目前,中国和18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教育交流协议,支持双方互派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深造。其中,教育部以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形式资助对方国家学生来华留学,同时中国学生通过对方国家提供的奖学金赴海外学习深造。
中国政府奖学金是来华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力提升了来华留学生源层次和水平。2018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中,攻读学位的硕博研究生占70%。多年来,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和杰出校友,为促进中外友好合作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源和培养质量,要求国家留学基金委和高校实施严格的遴选和录取程序,通过年度评审等方式对奖学金生进行严格考核,未通过评审的,中止或取消其享受奖学金的资格,切实提升培养质量和使用效益。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招生和管理,提高标准,保障质量。同时,健全奖学金院校考核评估机制,对违规招生或培养质量不达标的院校,取消招收和培养奖学金生资格。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的回答基本将网络上各种谣言都一一澄清了。
首先,只有12.8%的留学生是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而那些奖学金并非网络上所说的“白给”,而是源自双方政府之间的“教育交流协议”,中国为那些外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的同时,那些外国同样给在当地留学的中国学生提供奖学金,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并不能说谁占了便宜谁吃了亏。而且,那些来华的留学生真正拿到手的仅有占奖学金小部分的生活费,而并非网络上很多人痛骂的那样,只要到中国留学,就可以秒变人生大赢家,分分钟赢娶白富美了。
任何时候,钱都是好东西,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正如该负责人说“(奖学金)有力提升了来华留学生源层次和水平”。当然,我们的钱一分都没有白花,因为那些一大批优秀和杰出校友“为促进中外友好合作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你懂的。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如果你还不懂,那我恐怕真的要闭嘴了。
其次,网络上很多人要么装傻充愣,要么以讹传讹,大谈特谈什么是个外国人,只要想来中国留学就可以来中国留学,从该负责人的解答可以看出这些完全是无中生有的胡说八道。
(教育部)要求国家留学基金委和高校实施严格的遴选和录取程序,通过年度评审等方式对奖学金生进行严格考核,未通过评审的,中止或取消其享受奖学金的资格,切实提升培养质量和使用效益。
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招生和管理,提高标准,保障质量。同时,健全奖学金院校考核评估机制,对违规招生或培养质量不达标的院校,取消招收和培养奖学金生资格。
到这里,想必不会还有人认为中国是单纯的“人傻、钱多”了吧?既然如此,为何网络上近些年会传出很多关于留学生的舆情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2、问:我们注意到,“趋同化管理”成为当前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的方向之一,教育部在推进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答:《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要求高校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全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实现统一标准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提供平等一致的教学资源与管理服务,保障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与合法权益。
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加大力度敦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将政策落到实处。高校应当在入学和日常教育中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国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安全教育,对违规违纪的留学生严肃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绝不纵容姑息。
但是,趋同化并不意味着等同化。既要对中外学生一视同仁,也要看到来华留学生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存在差异,以合理、公平、审慎为原则,帮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文化,尽快融入学校和社会。在教育教学方面,建立有效的教学辅导体系,向来华留学生提供学业帮扶;在管理服务方面,组织和引导来华留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课外教育活动,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
首先要说明的是《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出台时间是2018年10月9日,这说明,教育部门对于“趋同化管理”的问题早有考量。
有战友翻出我去年的《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与毛主席时代的“大寨国宴”》一文,质疑我为何前后不一致。在这里,请注意一下这篇文章以及《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时间,前者是2018年7月11日,而后者则是2018年10月9日,这说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舆情爆发后,或者更早,教育部门就已经高度重视所谓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的问题并着手进行必要的纠偏了。
坦白说,此前我并不知道去年出台的这个《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政策,我今年的态度之所以与去年有所差异是因为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在去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舆情后会有所反应、有所动作,事实证明,我的猜测是对的。虽然我后知后觉,但我认为,《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出台说明了我的信任是完全值得的。
在这里,请容许我吐个槽。西方国家做屁大点好事就要满世界宣传,像特朗普那样的政客更是没事就爱往自己脸上贴金,与之相比,我们的教育部门这种“做好事不留名”的风格实在是太“低调”了,颇有古代大侠“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风范。虽然我们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做好事确实没必要满世界宣扬,但是,这样的“低调”以后还是少点好,别的不说,起码可以少挨点骂。
其次,请注意“趋同化并不意味着等同化”的表达,这说明,网络上那些要求“完全平等”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对此,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是完全赞同的,如果连平等的基础上略加优待都做不到,那以后还谈什么礼仪之邦?
3、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万名留学生在国内100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在规模迅速发展的同时,就保障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教育部近年来做了哪些工作?
答: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取得显著成就,但在教育质量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院校的生源质量亟待改善、培养效果参差不齐、管理服务存在漏洞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围绕“规范管理、提质增效”的主题,对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作出具体部署。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针对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制定和实施的全国统一的基本规范,这是来华留学生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基础性工作,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石。教育部将抓好质量规范的落实列入2019年工作要点,加大对高等学校的指导和监管力度,督促各高校提高发展质量、提升规范化水平,实现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照《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要求,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来华留学教育督导检查,查找漏洞,加强治理整顿。
2018年,教育部严肃处理了18所院校在来华留学生招收、录取、签证等留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暂停16所涉事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
第三方行业组织、学术和专业机构开展质量认证是国际通行、得到各方认可的质量保障模式。教育部积极指导第三方行业机构开展试点认证工作,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自2016年开始试点认证,至今已有93所高校接受了试点认证,今年开始正式认证。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与世界接轨的质量认证制度,使高等院校的招生和培养更加透明地接受社会监督。
师资和管理干部是来华留学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教育部重视这两支队伍的能力提升,自2012年起,连续举办了26期英语授课师资培训班,培训1300余名教师;举办了18期全国来华留学干部培训班,培训超过3000多名留管干部。教育部还在加速推进全国来华留学管理系统建设,年内将实现对来华留学生全流程管理,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下一步,教育部将持续督促地方和学校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招生、教学和考试考核标准,保障生源和培养质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打赢来华留学质量攻坚战。
网络上某些人有一个可笑的逻辑,那就是以为骂能解决一切,而如果不骂就没人看到更不会有人重视,实话实说,这么想的人不仅高估了自己,更低估了自己的国家。从该负责人所罗列的“部分院校的生源质量亟待改善、培养效果参差不齐、管理服务存在漏洞等”问题以及所提出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来华留学教育督导检查,查找漏洞,加强治理整顿”,还不够说明教育部门对留学生问题心知肚明并一直在尝试解决问题吗?
就我所知,2018年,网络上关于留学生的舆情所涉及的学校远没有18个,但是,教育部门却因为此类问题处理了18个并暂停了16所涉事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这说明什么?说明教育部门做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灯不拔不亮,话不说不明。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的话应该能让某些消极、悲观、绝望,恨不得以头抢地的人心里好受了很多吧?事实证明,我们的教育部门是认真负责的,经肯定是好经,最多也就是被一些歪嘴和尚念歪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哪个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就找哪个和尚算账才是正路,可是,网络上呈现出来的是这样吗?恐怕不见得。话说,某些人的“佛山无影嘴”那可是一骂一大片啊。
知道网络上的一些人已经把舆情引到哪里了吗?
看看,是不是又一次被完美的转移到了所谓的“体制问题”上,是不是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有一说一,这次“教育去行政化”的陈词滥调能够顺势沉渣泛起,恐怕不完全都是公知的“功劳”吧?
任何一种爱都必须以信任为基础,如果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那爱将是虚幻的。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很委屈,他们认为自己那么做完全是因为爱这个国家,所以才会“爱之深,责之切”,只是,恕我直言,我实在无法理解因为爱所以骂的逻辑,更从未见过哪一种爱需要通过恶狠狠甚至咬牙切齿的方式表达出来。
中国人讲“柔情似水”,大概因为水最包容吧。我爱我的国家,我知道她并不完美,但是,我一定会永远包容,因为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她变得更加完美,如果骂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那我们就一起骂好了,问题是,可能吗?如果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总是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样子,那爱又从何说起呢?亲,我们国家都五千多年了啊,怎么可能会因为少了你的几句谩骂就会怎么样呢?既然如此,何必总是没来由的着急上火,气急败坏?
有人说我之所以“厚颜无耻”地“洗地”都是为了钱,说这话的人大概对网络一点点都不了解吧。傻子都知道,在群情激愤的情况下,跟着一起骂,骂得越狠,骂得越难听打赏的人才越多啊,因此,我选择理性的表达我的观点,宁可得罪人也不轻言放弃,明显是和钱过不去才对啊。那么,我何苦如此,硬是冒着失去一些粉丝和打赏的风险还要选择“硬扛到底”?到现在还不明白吗?我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冷静下来去思考问题啊。
可能有人会说,好吧,你这么说,教育部那茬算是揭过去了,但是,我还是会继续骂山东大学。恩,如果骂能令您痛快的话,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