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果一审判决,获刑25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我说的都对 Author 拆台
文/进击的熊儿子
“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这是《娱乐至死》的开篇“媒介即隐喻”里的一段话,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清楚。
那么,为什么我要在文章开篇引用尼尔·波兹曼这段话呢?
自然还是因为今天发生的这件事儿。
就在今天,孙小果涉黑案的一审判决下来了。
云南省玉溪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孙小果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开设赌场罪、寻衅滋事罪、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妨害作证罪、行贿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十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于是就有媒体报道称,《孙小果案一审判决:获刑25年!》
再然后就出现了大批网友质疑,颇为经典的就是这句,“实在牛逼,死刑犯出来后,屡犯重案,最后判处有期徒刑15年。真是赚大发了。”
在此,我不想指责连这些链接都没点进去的网友。
于我而言,有因必有果,孙小果的报道是媒体缺德在先,有意无意地隐去了其中颇为关键信息。
实际上,这篇报道最末的这段话——“对于2019年10月14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孙小果强奸、强制侮辱妇女、故意伤害、寻衅滋事再审案件,法院将依法择期宣判”,相当有意义。孙小果出狱后涉黑犯罪一审获刑二十五年 孙小果再审案件将择期宣判
因为这意味着,孙小果案的判决至此并未结束,而之所以这次的判决结果看起来这么轻,还是因为分庭处理的缘故,督办的法院不一样。
但媒体为什么会这么报道呢?
我想把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重新定义一番: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流量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流量至上的物种。”
我之前跟大家讲过声明写作的基本要求——要么别写声明,要么就一锤定音,止息纷争,否则,所有的声明都只会提供新的链接点,让舆论升温。
而流量至上的时代,报道自然也能反其道而行之。
就比如说这篇报道的故意“留白”。
反正我不相信,跟踪报道此案的编辑,会不知道最后一段话的重要性。
我以为他们当然知道。
而之所以会以这种方式报道,还是利用了大众浏览新闻时往往只会观看标题的惯性,来吸取流量罢了。
事实上,某二流报纸的客户端里明明写地清清白白,“其再审案件将择期审判”,可为什么一到微博上就成为了另外的模样呢?
我以为,当平台被资本把控,内容生产方为了博取流量,只能向技术投降。
于是,我们才看到了类似偏颇的报道,以及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新闻,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转。
柯勒律治有句诗说,“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
而这用来描述尼尔波兹曼定义的假消息,恰如其分。
尼尔波兹曼说,“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而处于流量时代下的我们,面对媒体的断章取义,表现得也确实如此。
十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