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岁离开淮安的周总理,为何不回家乡?原来是这个原因!

法之剑 2021-06-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在旅行中感触历史 Author 南京黄飞鸿

      周恩来自12岁那年离开江苏淮安去东北求学,然后投身革命,直到78岁在北京去世,整整66个春秋,虽然思乡成病,但一直没有回过故乡。他不仅自己不回去,还不准自己的弟弟周恩寿回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周恩来对家乡充满着感情,一生对故乡情深意笃、魂牵梦萦。为什么不回家看看呢?

       1959年1月,当他获悉他乘坐的飞机从广州回北京途经淮安时,请求机长:“快到淮安上空时,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让我看看老家?”飞临淮安上空,机长见周恩来在飞机上俯瞰故乡是那么急切、专注,便问道:“总理,要不要再盘旋一周,让您再仔细看看?”周恩来摇了摇头说:“不用了,那又要多费汽油了。我们还是赶回北京吧。”

  1960年春,淮安县委书记处书记、淮城镇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刘秉衡受县委委托去北京看望周恩来。其间,周恩来仔细地询问淮安城里的东岳庙、三思桥、文渠、驸马巷,并谈及河下、板闸。当周恩来陷入思乡情景时,刘秉衡再次请周恩来回家乡看看。周恩来感慨地说:“是啊,我也想回去看看呢!12岁离开淮安,到今年整整50年了!”他边说边伸出右手比划着。他接着说:“但有好多事要做,只有等有时间再说吧!”

       1965年春节前夕,每逢佳节倍思亲,周恩来不但没有回家乡,还为了移风易俗,决定带头把淮安的祖坟平掉。而清末铁路总公司督办盛宣怀为了不破坏自己家的祖坟,竟然得用职权,修改沪宁铁路的规划,使原来经过常州的直线,硬是绕了弯,为一家之利,浪费钱财。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周恩来一次次的放弃回家乡的“机会”和“可能”,并且还做了“平坟”这看似不近人情的举动,却让我们感悟到那种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和执著,这才是人间大爱,是比天空更辽阔、比大海更深远的家国情怀。周恩来作为操持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总管家”,实在是太忙了,而他的责任心也太强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面对动乱状况,周恩来成了“救火队长”,拼命工作,苦撑危局。到1967年,即“文革”第二年,他基本上无法休息了,甚至连短暂的喘息机会都没有。在身患心脏病的情况下,有时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一般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他甚至嘱咐工作人员,在他休息时每15分钟提醒一次,以免误事。面对身心疲惫的总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十分焦虑,不得已采用“文革”中特有的方式给周恩来写了一张“大字报”,贴在他办公室的门上,请求他注意休息。就连国际友人胡志明,也希望他能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着想,每天多睡两个小时。他虽然表示“诚恳接受”、“尽量做到”,但事实上无法做到。到1972年,他身患癌症之后依然是不顾一切忙于工作。

      1974年,已经76岁高龄且重病在身,他仍44天连续每天工作18至24个小时,以致多次因缺氧而昏迷。周恩来为何终生不回故乡?从他当年的几次演说、报告以及与弟弟的交谈中,我们得知其没有回故乡的原因:一是怕牵连家人;二是怕影响地方正常工作;三是不想给地方添加麻烦;四是担心会被人认为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从求学时代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的周恩来,在走上革命道路后,深深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国家和人民,也就失去了一切。为此,他始终意志坚定地追随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有六大惊人之“无”,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无私,五是劳而无怨,六是死不留言。这“六无”说到底,就是“心中始终装着党和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无私。

     周总理12岁离家后从来没有回家乡,家乡人民更加思念您!

9岁男童被活活打死,最冷漠的是路人?

67岁孕妇福不可徼,祸不可避

黑龙江29岁刑警牺牲,幼子仅5个月大,这种痛谁能承受?

肛犊分子吴俊杰强奸自己内部的14岁“女义士”

迷信?谋杀?33岁的女强人之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