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城山游记

法之剑 2021-06-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现代质量备份号 Author 现代质量

抱歉啊各位读者,这次被迫当了一回标题党——其实这篇是写都江堰的!

可是为什么标题是青城山?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

因为到处讲课的职业特点,我多次到过成都,但以前行程紧密,基本是晚上到、讲完课当晚离开,所以一直无缘去看看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都江堰。这两年改变了风格,觉得太赶没有意思,可以课前或课后在当地走走,于是有了此次青城山之行。碰巧的是一位安家在上海的四川同学回成都省亲,和我凑在一起,这位大学同学很是热情,陪我一起去逛,于是美好的青城山旅程开始啦!

刚开始一切顺利:早上我参加了此次课程的结业典礼,九点半赶往茶店子汽车站,晚到五分钟,结果车很给面子、晚出发十分钟,一点没耽误事。到了大巴终点,来了一辆当地公交大巴,一看是开往都江堰的,二话不说,上!反正青城山、都江堰都要去的,谁先谁后无所谓。原打算一天逛完两个地方,但问题是我这位同学照相看景极为精细,等我们走出都江堰景区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只好打道回府,于是青城山逛成了都江堰。

啰啰嗦嗦一大段后,正式推出本文标题:都江堰游记。

说起这都江堰,可真是了不起: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由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251年间修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其名称几经变化,都江堰之名定于宋代,都就是成都、江堰代表水利工程系统。该工程修建之前、成都平原旱涝无度,修建之后、始成天府之国!遂助实力大增的秦国顺江而下、抄了楚国的后路,中华大一统始成。一直到两千年后的现在,还在哺育着天府之国,保障了国家的战略纵深。其福泽功德,怎样颂扬都不为过!
下图是李冰石像,拍摄于四川博物院——
该像其实是东汉版本的复制品,原版在都江堰,因罩在玻璃柜中不好拍摄、因此用这张替代。李冰之伟业、万代传颂,可惜生卒年代都不详,但造福万民的人,人民将永远怀念,即便身后被诋毁、亲人子孙泯于众人甚至身陷囹圄!
都江堰之意义,可以看看看四川地形——
可以看到四川西部高耸、东部地平,分界线大约在图中点1(灌县、今都江堰市)、点2(乐山,大渡河于此汇入岷江)、点3(宜宾,岷江于此汇入长江)三点连线,其东为成都平原,而这三点加上点0(松潘),就构成了岷江全线,现在岷江的功能分解为0~1为上游,用于发电、漂木;1~2为中游,用于灌溉;2~3为下游,用于航运。
然而古代可不是这样的,尤其是中游,岷江从岷山中冲出来刚开始是这样的——
由于地势西高东低(成都离都江堰50公里、但低了273米,岷江是地地道道的地上悬河),所以枯水期河水顺河道而走、成都平原面临干旱,丰水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顿成泽国(那当然了,平原平原,其实就是河流冲积淤塞而成)——没人生存的时候不关我们的事、有人生存了就要治水了。
所谓治水,就是让水受控,想多拿就多拿、想少拿就少拿,多余没用的水乖乖沿河道流走。治水除了安全(比如大禹治水)以外,最重要的应用是搭建灌溉系统。灌溉系统分为渠道灌溉和管道灌溉,后者精细、效率高但在古代不可能,所以只好采用渠道灌溉,主要的工作是挖渠引水,而且要保证进入灌溉系统的水受控,比如修个水库当缓冲区就是好办法,但这在古代同样不好办,只有毛泽东时代才有这样的气魄、干劲以及全国协调的能力。都江堰之所以牛,牛就牛在引水的巧妙、工程的可靠!
以下是都江堰工程简图——
都江堰分为三期工程,具体见上图标识:
1、宝瓶口工程。打通玉垒山引水,引水口形似瓶口、称为宝瓶口,大约宽20米、深40米、长80米。当时没有火药,钢钎开凿效率又低,于是先开槽口、引火烧石,使其热胀崩裂或浇冷水加速解体,先民们智慧好啊;玉垒山被切出的部分称为离堆,就是今天的离堆公园所在地;
2、鱼嘴工程。宝瓶口完成了引水任务、控制了水流方向,但水量仍不可控,于是在宝瓶口上游建立了分水器,以竹编笼、内填卵石,堆积后前端形似鱼嘴、因而得名。经过两千年演变,此处已经发育为金刚堤,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外江水照旧排走、内江水供宝瓶口引水。为了保证内江水量,内江深挖、使其地势低于外江(所谓深掏滩),这样江水优先入内江,枯水期大约外四内六、丰水期大约外流内四,简称四六分水。
3、飞沙堰工程。这个工程其实才是都江堰最精妙的地方——飞沙堰是在离堆和金刚堤最近的位置修筑的一条低低的堰体(比内江河床大约高2.15米但低于离堆和金刚堤,所谓低作堰,以前是竹笼填石、现在混凝土),堰和坝不同,坝不能垮,堰可垮可不垮,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内江水位、确保进入宝瓶口的水量基本恒定:内江水少时水位比堰高稍低或少量水漫过堰顶泄走,水大时较多水漫过堰顶泄走,总之内江水位基本稳定,甚至水灾时堰体垮塌泄洪(现在用水量加大、堰垮掉泄洪的概率很低、所以改作混凝土了,需要大量泄洪时炸掉就是了)。除了维持水量稳定,飞沙堰的另一个作用是排掉进入内江的大部分沙石、降低河道疏通的工作量。其设计精妙、叹为观止!
以上我们多次谈到排沙石问题,以下统一解释。
岷江从高地山脉中汹涌而下,带来大量沙石,堵塞河道是一个主要的风险,而都江堰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解释这个问题需要一定的流体力学知识,所以我尽量深入浅出地解释。按照流体力学的原理,弯曲河道中有“凸淤凹冲”的现象,比如在上面的都江堰工程简图中,岷江外江右岸和金刚堤东侧都是凸、而内江东侧都是凹。在水流的截面中,存在上层水体从凸到凹、下层水体从凹到凸的环流,是因为清水密度小、在上,含沙石的水密度大、在下,而上层水阻力小、速度快,下层水阻力大、速度慢,于是弯道部分水体截面就出现了环流,沙石被推向凸侧,而宝瓶口刚好在河道的凹侧,沙石自然少了。
所以鱼嘴和飞沙堰均有排沙石功能,大约的比例关系是鱼嘴排了80%、飞沙堰排了15%,进入宝瓶口的大约只有5%,这样处理起来就简单很多了。鱼嘴排沙石比例更高,还得益于外江河床高于内江河床,这样速度高的上层清水优先进入内江。
由于内江河床低于外江,不可避免存在淤塞沉积,所以每年都需要疏通内江河道(有时外江也要疏通),不过这个工作量和都江堰的价值相比、简直不值一提。疏通河道时用竹笼填石加木棒捆成的三棱锥(称为“杩槎”,音“骂茶”)在鱼嘴作挡水坝,疏通完毕后大约在清明时节砍断杩槎放水,称为放水节。下图是杩槎细节和挡水坝——
为了规定内江疏通的标准深度,李冰雕刻了石马埋到凤栖窝,规定疏通到石马深度为准。明代以后改为卧铁——就是一根大铸铁棍子,现在埋有四根,分别来自明、清、民国和1994年,离堆公园入口有其复制品——
为了方便观察水位,李冰还刻了三个石人像立于水中,规定水位要控制在石人的脚和肩膀之间。后来才换做数字标尺。因为石人屡屡被水冲毁,历代补立了不少,现在已经发掘出四个了,确认都江堰是李冰所修就是根据石人上刻的文字而定的。
好了,都江堰的原理介绍完了,下面晒一晒此次游览的照片。
首先是路线——
景区入口——
离堆公园一景,江南水乡园林让人神往——
伏龙观在离堆公园最北端,就是面对水流的最前端——
旁边就是宝瓶口——
离堆北望,江水汹涌而来——
伏龙观中的清代和民国的一些遗迹——
最近飞沙堰开工不足——
从金刚堤回望离堆和宝瓶口——
凤栖窝,卧铁的安放位置——
鱼嘴,右边是内江、河床明显低于外江。另外仔细观察会看到一些修补痕迹,那是因为汶川地震。翻过照片左上角的山峰就是汶川了。另外上游还有几个小岛,是李冰修来微调江水和疏通时辅助挡水之用——
外江现在修了水闸,调节水量更方便、而且疏通时也不必用杩槎堵水了——
安澜索桥,号称五大古桥之一(另四座是赵州桥、卢沟桥、湘子桥、洛阳桥),因为外江修水坝的关系,向南移动了大约百米,这从古画和现在的对比就能看出来:古画中,桥在鱼嘴的位置,而现在则在鱼嘴南百米——
称颂都江堰功能的一幅画,画左边最大的城就是成都——
供奉李冰父子的二王庙。有传说李冰无子,帮他搞工程的是两个女婿,一个女婿半个儿、凑成一个儿子。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生儿子的话,要生两个女儿——当然这是胡说了、但生孩子很重要!
玉垒关——
玉垒关望鱼嘴方向——
玉垒关望飞沙堰方向——
都江堰庇护下的成都平原、人口密集。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好地方啊。别的地方都搞小吃一条街、四川则是小吃一个省,可见一斑——
城隍庙——
景区出口——
南桥。横跨宝瓶口水道,连接景区入口和出口——
收工,回家,准备下次青城山旅游!
十二年后,再去探秘“一座青城千古幽”……
青年就是未来  曾经的我们与现在的你们
她是毛岸英与毛岸青共同的岳母,享年100岁,两任丈夫皆著名烈士
本以为是个王者,没想到是个青铜——疫情下的美国
哈哈哈哈,废青被苹果日报卖得明明白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