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抗疫的元气,就来自那股烟火气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奔流财经社 Author 王歆怡、刘纯
江南的春天总是稍纵即逝,往往长袖还没穿上春天就过去了。
但对于苏州人来说,这个春天似乎无比漫长,是要“熬”过去的。
昨天,4月12日,苏州新一轮疫情爆发,各地发布陆续防控措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的战火,已经从昆太沿沪一线向中心市区逼近:
中心城区姑苏区、吴中区,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措施。
面对如此情势,苏州还是坚持不封城。
苏州不封城的底气在哪里?
4月10日,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热门诊报告一例阳性感染者。
患者所在小区在姑苏区。
第一时间,该小区就被及时封控,时间大概是凌晨三点。
及时封控小区,斩断病毒链条,这点绝大多数城市都能做到。
但姑苏区最让人感动的,是做到了#防病毒,但不防老百姓的正常生活#。
我想这就是苏州的底气。
小区被封了,志愿者为居民挨家挨户送盒饭。
不用找人团购、不用网上抢菜,一切井然有序进行,我想这是老百姓在如今疫情防控下最希望看到的。
吴侬软语的苏州,在抗疫措施上都很硬核,但在保护疫情中老百姓的生活方面,却一直很到位。
这是在我们外人看来,就是一座城市真正值得尊重的地方。
1、
今年2月13日,苏州的四家医院同时检测到四例阳性。由此,一个月的奥密克戎阻击战正式开启。
当时有一个苏州的朋友告诉我们,虽然他人在封控区,但并没有觉得生活有太多的影响。
这个苏州朋友住在姑苏区永林小区,这是一个老小区,面积比较大,老人也比较多。
面对这样人口多的老旧小区,姑苏区当时是怎么做的?
在划为封控区的第二天上午,1.3万斤的蔬菜顺利配送到小区,发放到居民手中。
考虑到小区老人比较多,有人做饭不方便,小区还专门提供三餐,快餐也都是联系的丽华快餐、全家。
而且社区里还配有专门的跑腿人员。
当时永林小区有1100余户居民是不能出小区的,跑腿队会汇总居民的相关需求,为小区居民配送菜、药等必需品。
今年第一轮疫情时,苏州没有封城,没停工停产、不大规模管控、保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
当时姑苏区连夜发通告,让辖区内8家大型超市储备食用油、大米、方便面,当时食用油拿出的储备量是日销售量的34倍,大米是20倍,方便面也超过了10倍的量。
姑苏区用这种方式给老百姓传递了一个信息:
放心,物资我们管够!
3月份的那波疫情,据说是由菜贩引起的,网传此人用7部手机来往上海苏州无锡贩菜,他出入的是各地最大的农产品市场,影响极大。
但就算在这种情况下,姑苏区29家农贸市场依然照常供应,日均供应量超600吨,而且与疫情发生前相比,蔬菜、肉类和大米零售价基本没有大的浮动。
那个时候大部分的农贸市场还设立了“平价摊”,平均每天供应一万斤左右的平价菜,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
2、
在疫情防控中,没“中招”的老百姓最怕的是什么?
是自己的日常生活被搅乱了。
事实上,疫情防控的急迫性大家都能理解,所以只要正常的生活需求不影响,民心就不会乱。
姑苏区是苏州的老城区,也是苏州最“烟火气”的地方。
这里防控能不能贴人心,很多人都在看着。
防控区的老人缺高血压的药了,把社保卡和空药盒给志愿者,就会有“红马甲”骑上电瓶车,到药店为老人买药;
防控区的准妈妈们每天有产科专家提供孕产知识辅导,也会有工作人员帮忙联系医院,预约检查时间。待到临产,立刻由120救护车送往指定医院。
有小宝贝就是在疫情防控期内平安出生的。
好幸运,TA第一次睁开眼看到的世界,是温暖的,是有人情味的。
甚至,这里的小动物也是幸运的。
疫情防控以来,各地宠物因为主人被隔离而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新闻太多了,我们不想再提。
姑苏区的温度,细到每只小宠物。
这里有专门的宠物管理志愿者队。
家人隔离之后,志愿者会与宠物主人取得联系,在十几天的时间里照顾好小动物。他们会排摸小区内所有的“留守”宠物,帮隔离的主人喂养。
这些事都是小事,但疫情之下,一座城市能让你记住的,通常就是这些温暖的小事。
这些“小事”还包括:
从2月份以来,姑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招募了社会志愿者约6800人投身防疫一线,累计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志愿者8万余人次。
这里有近70岁的退休老大爷和爱人始终坚守在核酸检测一线;
有50多岁的店老板关上店门,来到社区扎帐篷、搬桌椅,加入到社区电动车运输志愿者队伍;
在沧浪街道三香社区的核酸检测点位上,老禾家塘岸小区居民搬来了自家风扇并接通电源,给一直在室外工作的医务人员送去些许清凉;
随着天气不断升温,帐篷的密闭性强,通风又差,对医护长时间采样以及样本规范存放都是不小的考验。
苏锦街道光华社区一小区内开了6个便捷的核酸采样仓,在采样舱内的会医护人员会凉快许多。
这是真正的抗疫,也是一座城市真正有温度的地方。没有什么花架子,就是在抗疫的同时发挥好老百姓的作用,保障好他们的生活。
在看了一些城市的反面案例后,这种“暖”也更显可贵。
3、
事实上,苏州现在最大的压力来自外防输入。
上海周围的城市不少,但压力最大的是苏州,没有之一。
苏州最大的压力是,外面的情况还没有明朗,敌人从哪里来,有多少,还是未知之数。
既然如此,就更不能慌,更不能乱了阵脚。
在姑苏区参与防疫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们,姑苏区给各部门、各街道的参照标准是“四个有没有”、“三个怎么办”。
“四个有没有”:
核酸做了没有?疫苗打了没有?人管住了没有?场所查了没有?
“三个怎么办”:
如果室外温度升高,达到35℃以上,隔离点、交通卡口管理和核酸检测等工作开展怎么办?出现百名病例时防控工作怎么办?如果阳性病例、封控区、管控区增多怎么办?如果防疫工作人员出现了阳性病例,扁平化的指挥体系怎么办?
姑苏区和苏州其他地方一样,正在严阵以待;苏州,江苏的这扇“东大门”,绝不能失守。
到今天为止,面对奥密克戎出现了两种态度:一个是像外国一样,“躺平”,另外一个是中国现在的“动态清零”。
显而易见,如今最符合中国的路径还是“动态清零”。
但在“清零”的同时,要尽一切可能来减轻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
也就是说,要平衡好疫情防控和正常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说实话,疫情防控以来,最让老百姓记住的还是当地政府的那些暖心举措。
这个时候一座城市体现的温暖,会映照在所有人心里。
不可否认,无论一个城市在抖音上有多么热,有多少值得“打卡”的网红场所,对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来说,关键时刻伸出的,在背后支撑着你的那双手,才是你真切需要和能感受到的温暖。
接下来,想必苏州区域性的核酸检测还要进行多轮。
这个时候,对于这座城市的人来说,感受到城市给予的温暖,必然会愿意做好一件事:全力配合。
(部分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