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的“预制菜不宜推广进校园”,意味着什么?
文|庄志明律师
最近关于预制菜进校园的话题很火很悲壮,事关孩子茁壮成长的话题,网民热议很正常,不热议才是不正常。
昨晚看到教育部的正式表态了:经研究,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虽说该回应不是“红头文件”,虽说该回应仅是“有关局司”级别官员的回应,但“经研究”仨字表明,这已是教育部的正式发声了,奥秘不必多说。
教育部的这位官员在回应里有这么一句话: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堂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供餐单位订餐的,应当从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订购,并按照要求对订购的食品进行查验。供餐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当餐加工,确保食品安全。
这句话其实很关键,或者说最关键,学校食堂加工和供应食品要依法,遵守安全标准。说白了,食品符合规定了就可以进校园了。进校园和“推广进校园”不是同一个概念。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现在的问题是关于预制菜没有严格的规定,“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即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食品标准,所以从教育部站全国的高度和大局来说,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做法完全可以理解。
昨晚我就“不宜推广进校园”说法做了一个简单、粗俗的解读:是“不宜推广进校园”,而非“不宜进校园”,更不是“不得进校园”,所以进不进校园看卫生标准等政策要求,符合的话一样可以进校园。。。
教育部的态度并非历史上常用的“一刀切”的粗暴操作,表态的重点在于“推广”一词,即当下不宜推广进校园,因为推广的条件还不成熟。
但不推广预制菜进校园并非绝对强制不许进校园,这就要回到上述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七条了,如果符合食品安全,符合有关标准,预制菜是可以进校园的。预制菜没有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并不意味没有标准,实际上很多地方都有关于预制菜的标准。
比如上海今年1月制定了《上海市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方案》以下简称《预制菜方案》),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8大类产品类别、生产条件要求、冷链管理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要求等。
《预制菜方案》对预制菜作了定义,“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调味料或食品添加剂等配料,经调制等预处理、熟制或不熟制、包装等工艺制成的,方便消费者或食品生产经营者烹饪或即食的预包装菜肴。
读者对照对照预制菜的定义,按照这个定义的话,我们日常吃的很多食品其实早就是预制菜了。
实际上在关于预制菜标准制定方面,江苏比上海更早,江苏去年4月便启动了预制菜的评价体系,全国第一。
领先制定安全标准的地方,预制菜的发展更快,这是必然的。
为什么社会上会出现预制菜,因为其符合当前消费者对食品制作简便、快捷、安全的需求;为什么对预制菜有很多的疑惑,甚至抵制,因为基于对预制菜卫生安全的担心。
传统的公共餐厅对原材料的分拣、清洗、切配等环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又因此需要面积较大的厨房,增加了餐厅的经营成本。而预制菜是由工厂统一生产加工,提升运营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以时髦话说就是B端降本增效+C端方便快捷,催生预制菜。
从这一角度说,预制菜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也正是预制菜的大势所趋,今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预制菜的方向是明确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回味回味、温习温习教育部官员的话:|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可见,当前对预制菜的审慎和不宜推广是鉴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那意味着统一的体系建立后,推广进校园就没有障碍了。几千年前,度量衡都能统一起来,一个预制菜体系还怕统一不起来?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生产出有标准、有保障、有营养、有便利的食品,人民群众就一定会欢迎的。就此搁笔,恰饭去。
读法言法语,请点击关注最上方蓝字“法之剑”
庄志明律师(微信号lmz8848)提醒,本文欢迎转发、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