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从“改革源头”迈向“开放新高地”
4月16日南京日报A6、A7版面▲
视频:长江沿线8市党报全媒体走进滁州▲
4月的滁河两岸桃花映日,争芳斗艳。河水在皖东大地上奔流,最终汇入长江。
70年前,勤劳勇敢的滁州人民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物资、近一半的人都送到了战场上,为浴血奋战的将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滁雄师更是英勇无畏,将战旗插上南京“总统府”,覆灭了国民党的统治。
41年前,18户滁州凤阳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以“托孤”的形式立下生死状,签订“大包干”契约,将土地承包到户。小岗人从此摆脱了饥饿和困苦,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也由此拉开。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来到小岗村时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时光荏苒,硝烟远去。70年后,一个以改革之名屹立皖东大地的城市,秉持着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崇高历史责任,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向开放发展新高地!
经历新中国成立70年的洗礼,如今的滁州风华正茂、风姿绰约。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区域中心城市,正在苏皖两座省会城市——南京、合肥之间快速崛起。
全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滁州规划馆,通过先进的多媒体展示,先后参观了印象滁州、古韵滁州、大滁城建设等13个主题展区,全面了解滁州市在自然资源、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等方面发展的成就。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琦摄
皖东军民全力支援渡江战役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前线全力奋战的解放军正是有了后方尽心尽力付出支持的民工百姓,才能取得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
“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手推车推出来的,那么渡江战役的胜利就是沿江人民用手摇船摇出来的。”滁州的党史专家孙明开介绍,1949年1月,当时的滁州人民刚刚翻身做主人,正在努力建设家园,物质生活还未有大的改变,但他们想的不是自己的小日子,而是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物资、最好的设备,包括最优秀的人都送到战场上。
渡江战役过程中,皖东儿女奋勇支前的感人故事荡气回肠。大军渡江时,皖东人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要粮出粮,要人出人,解放大军打到哪里,支前工作就做到哪里。他们卸门板、抬寿材、砍树、筑路、修桥、做饭等,只要战争需要,一切服从调度,决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
据资料记载,渡江战役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全力支前。动员大小船只455条,随军担架1000余副;动员支前民工29万人次,运送大米1050万公斤。同时,修复公路1000余公里,修复与架设电话线300余公里,修复桥梁200余座。征借粮食1800余万公斤,零星派工修桥等合170天、7.1万个工。此外,渡江前夕,路东有驻军15万人,每天供应大米11万公斤,两个多月供应大米750余万公斤。
仅滁县一地支前统计:1949年1月至3月,全县共支援稻谷418万多斤,食油295担,支援草料662万多斤,城区献出工资米121.6石,修复公路160里,桥梁19座,发动募捐慰问伤员华中币616万元,各种物资折价115万元,动员民力5万多人次,相当于除去老幼病弱残孕,绝大部分青壮年都去支前了。
全媒体采访团参观滁州琅琊山绿色发展实践。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琦摄
驻滁雄师战旗插上“总统府”
“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它的胜利大大加快了解放全国的进程。这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解放军占领‘总统府’,解放南京城。”滁州市党史专家葛安全介绍,1949年1月24日滁城解放后,在滁州境内的津浦铁路两侧大军云集,成为由浦口渡江解放南京的主要前沿阵地,当时34军的军部驻扎在滁州乌衣镇。不久后,34军奉命开赴江苏六合、仪征等沿江前线,后在镇江段渡江,35军奉命南下。部队坐火车由徐州到达蚌埠固镇,随后下车徒步沿津浦路向南进发,行军10余天,3月11日到达滁县。军长吴化文及军部驻在滁城,先头部队则沿津浦线向乌衣、东葛(今属南京)、永宁(今属南京)一线前伸,直逼与南京一江之隔的“三浦”(江浦、浦镇、浦口)地区。
据介绍,当时“三浦”是渡江战役打响之前长江防线上唯一尚在敌军手中,有敌军重兵把守暴露在长江北岸的据点。国民党28军在长江北岸,利用江浦、浦镇、浦口三镇互为犄角的有利地形构筑起吹嘘为“固若金汤”的工事,企图苟延残喘。为了顺利渡江,解放军决定在渡江战役打响之前,清除这个障碍。当时华东野战军负责同志也都住在滁城,部署渡江前的准备工作。
1949年4月20日15时50分,三浦战役打响。35军涉过滁河,跨越今南京的老山,跑步向浦镇、十里桥、江浦县城等作战地区接近。在炮火的掩护下,20时,103师已将江浦城的外围据点清除干净。21时整,攻城战斗开始。国民党军凭城负隅顽抗,解放军战士浴血拼杀,强行攻城。经过激战,在付出重大牺牲的情况下,终于打开了突破口。4月21日8时,江浦县城的战斗结束。江浦城宣告解放。随后浦口、浦镇陆续解放。
4月23日清晨,解放军占领长江浦口江边码头,与南京城隔江相望。这时,我军得到情报,说南京城里的敌军正在南撤,前线指挥部赶紧命令各部队立即从正面渡江,直取南京城。可是,国民党军队已把江北的大小船只焚毀一空,江北面一只船也没有。解放军总部当即发出战斗号召:哪个部队最先渡过长江,把红旗插上“总统府”就给哪个部队请功!
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鼓舞下,长江北岸的解放军各部队争先恐后,用手扎木棑,准备到南岸夺船。103师的5名侦察员身着便衣,在炮火掩护下划向长江南岸,靠上南京下关码头。他们来到下关发电厂,该厂“京电号”小火轮的船老大和5名船工得知侦察员身份后,马上开动小火轮驶向长江北岸,去接解放军过江。
由于守卫南京的敌军已经弃城逃跑,我军一枪未发便渡过了“长江天险”。23日,第35军104师312团3营从南京城左翼迂回前进,占领了紫金山天文台446最高峰,从东控制了南京城。312团团长王魁泉带领部队占领“总统府”及附近的重要机关。当部队到达“总统府”大门口时,里面很配合地将大门打开。6名战士用力推开了沉重的镂花大铁门,大队人马立即涌入,很快就抢占了有利的地形,控制了整个“总统府”大院,并扯下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满地红的“狼牙旗”,换上一面我军冲锋时用的红旗,在新中国解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发源地涌现开放先行者
70年风雷激荡,70载波澜壮阔。70年风雨历程见证了滁州的华彩蝶变。长江8市全媒体采访团参观了滁州规划馆、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琅琊山,切身感受滁州市绿色发展和产业巨变。
规划馆里,展示所采用的多媒体数字表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滁州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取得的成就,城市面貌的变化,具有鲜明城市特色和丰富人文自然景观的城市形态,以及滁州未来的宏伟蓝图,都活灵活现于屏幕上,让参观者仿佛置身其中。
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该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实行市场化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开发园区,由苏州工业园区开发主体——中新集团与滁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从2012年建园七年来,园区实现了“规划愿景落地成形、高端产业快速集聚、管理运营精细有效、园区面貌初展新姿”,成为中新合作的新实践、安徽园区建设的新探索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典范。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滁州一直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励精图治,砥砺奋进,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安徽省前列,总量稳居安徽省第一方阵。
依托“大包干时代”打下的农业基础、“大扬子时代”蓄积的工业实力、“大滁城时代”形成的发展支撑,滁州已经积累下良好发展基础。农业上,通过打造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功能农业、品牌农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上形成了汽车和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和信息产业、硅基材料、新型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六大支柱产业;城市建设上,立体路网内通外联,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公园绿地花团锦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滁州小岗村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滁州牢记总书记的关怀,奋力践行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抓小岗促全市,探索出众多特色鲜明的“滁州经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权贷”、国有林场改革在安徽省乃至全国率先突破,县域医改“天长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定远模式”、农村垃圾治理“来安模式”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改革品牌熠熠生辉。
近年来,滁州全面融入国家开放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左右逢源”融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提出了以滁宁铁路项目为开放发展的“一号工程”,把加强与南京特别是江北新区的对接合作,作为滁州扩大开放最直接突破口和最重要切入点,将以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滁州高教科创城、汊河水岸科技新城、经开区原创科技城为依托的“一园三城”打造成为与南京江北新区等高对接、无缝对接、协同对接的国家级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全面开启“大江北时代”的征程,把滁州打造为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腹地、生态屏障、产业配角,努力当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
一说到滁州,“环滁皆山也”便不禁脱口而出;《滁州西涧》中“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绝美意境也旋即浮现在眼前。
对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 一直心驰神往,可惜一直没有机会。没想到采访团全媒体活动的第二站就是滁州,内心不由地涌起“公私兼顾”的小确幸。
在滁州规划馆,浩瀚千年的璀璨文化在规划馆以现代高科技的形式重现我们面前,置身于灯光幻影中,不禁被滁州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惊人的发展变化深深吸引。
寻迹渡江战役,虽然没有炮火连天,枪林弹雨,但是善良朴实的滁州人民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物资、最优秀的人都送到了渡江战役的战场,为浴血奋战的前方将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硝烟早已散尽,如今的滁州古城,青山绿水,人杰地灵。行走在琅琊山,感受滁州城市巨变;置身醉翁亭中,品读滁州山水人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千年前欧阳修只用一句便道尽了滁州令人称羡的山水画卷。
不到滁州实地采访,是无法感受到滁州近年来发展的巨大变化的。3月17日,我跟随“寻迹百万雄师过大江”采访团在滁州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实地采访,滁州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在滁州规划馆的采访是从面上了解滁州发展的成绩,那么在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可以用“大开眼界”来形容。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厂房、错落有致的蓝白领公寓、集12项功能于一体的邻里中心……一系列“高大上”的建设模式,让我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工业园区。40年前,滁州“平地一声惊雷”涌现出“大包干”的第一人;如今,滁州又因为建设现代化园区站在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风口”。
以前一直以为滁州“小岗村”很出名,实地了解后发现,滁州在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改革“地标”。我想,滁州之所以能够诞生“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与其继承革命先辈们勇于开拓前行的优秀精神密不可分。继续传承弘扬这样的精神,相信未来的滁州,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的经典名句,让人对滁州浮想联翩。到了这里才发现,不仅山水,值得回味的地方还真不少。
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此次采访滁州参观的重点。这里成功引进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个外资项目,还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正在推进,迅速成为滁州乃至安徽外商投资的新兴集聚区。配套建成蓝白领公寓、标准化厂房、邻里中心、安置房、国际商务中心、学校、医院、酒店等综合服务设施,形成以产业为支撑、以城市为依托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滁州的人文氛围令人倍感舒适,类似成渝的安逸。与别的城市比,这里更重视民生,居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很强。滁州人民也非常好客,个人感觉滁州的“城市温度”很高,更适宜安居乐业。如果有外地人打算来安徽定居,滁州一定在我的推荐榜单里名列前茅。
滁州站采访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组数据:渡江战役时期,刚刚解放不久的滁州人民物质生活还未有大的改变,但他们想的不是自己的小日子,而是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物资、最优秀的人都送到战场上。为了大军渡江,当地人民宁肯自己挨饿,也要把家里的粮食尽量拿出来支援子弟兵。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从开战前的筹集粮秣、准备渡船、疏河开坝,到战役打响后的随军服务,运送补给,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援,是夺取胜利的关键。
无论是在滁州,还是在南京等渡江战役打响的每一个城市,胜利的背后都是人民的力量。他们牺牲了小我,成就了渡江战役的大胜利。
在之后参观的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化的园区鳞次栉比,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当地拆迁的居民都是原地安置,而且配备了最好的医院、中小学、超市等设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人民利益的保障也被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70年前,渡江战役在人民群众支援下取得胜利,70年后,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惠及人民。
1949年1月至3月,滁县一地就支援渡江前线稻谷418万多斤、草料662万多斤,发动募捐慰问伤员华中币616万元,各种物资折价115万元……为浴血奋战的将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这是滁州党史专家孙明开在座谈会上告诉采访团的历史资料。有这么多?记者们一听到这组数据就惊讶了。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能筹集出数量如此庞大的稻谷和物资,是因为滁州人民没有只顾念自己的小家,而是心念国家,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物资都给了前线。
采访中,我们既了解了渡江战役中驻扎在滁州的解放军35军挥师过江、迅速攻占南京“总统府”的历史,也了解了滁州70年以来在自然资源、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等方面发展的成就。
在因“醉翁亭”扬名古今中外的琅琊山内,那一天,一群热爱汉服的年轻女孩正在组织活动。她们身着轻纱飞扬的传统服饰,时而三五成群地行走,时而坐在古亭中谈天说笑,面对游客们的镜头和问好毫不羞怯。这群年轻人的友好、自信、对传统文化的热衷,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自信、美丽,以及别具一格的诗意气质。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毛泽东作出的重要论述。
事实上,渡江战役的全面胜利也印证了这一点。渡江战役中,解放军大军之所以短短几天攻破敌军构筑数月甚至数年的长江防线,正是因为民心所向,有人民的支持。渡江战役前夕,当时的滁县刚刚解放3个月,人民生活资源还很匮乏,但为了支援解放军顺利渡江解放全中国,滁县人民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物资、最壮的劳力都送上了战场,为浴血奋战的将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不仅在战争年代是致胜的法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同样是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只有获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胜利。
任何一场战争,除了真刀实枪的战斗以外,还有看不见的特殊战争,比如皖东人民倾力支援解放军横渡长江所做出的努力。
一组数据让记者们感慨不已:仅1949年1至3月,滁县一地就支援渡江前线稻谷418万多斤、草料662万多斤,发动募捐慰问伤员华中币616万元,各种物资折价115万元。并在仅有的近14万人口中,动员民力5万多人,为浴血奋战的将士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要知道,渡江战役时期,滁州人民物质生活还未有大的改变,但他们想的不是自己的小日子,而是节衣缩食把最好的物资、最优秀的人都送到了战场上。而国民党军队,却早已失去民心。
70年沧桑巨变。牢记革命历史,传承爱国精神,滁州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家园。如今的滁州市,在自然资源、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等方面皆取得不俗的成绩。滁州已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核心圈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皖东区域中心城市和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
来源|南京日报、滁州日报
作者|文/毛庆、李邦军,图/徐琦,视频/马小淋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小编|许海潮
联系|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点亮在看,世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