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信息分级管理规则

XDash 增长黑客范冰 2021-04-14

收到读者 Nancy Yang 提问:「你如何在百花丛中 pick 出「增长黑客周刊 Newsletter」每周分享的优质内容源呢?是关注后慢慢筛查并优化,还是有什么很有效率直击重点的好方法?」

回答这个问题,先说说我大致将个人信息管理(PKM)分成的三个基本动作:

  • 1)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这是从头断绝垃圾信息的保障。这需要取舍、试错、决断,和对概率论的信仰——为了大多数时候有优质信息,不惜放弃偶尔从垃圾堆里捡拾宝贝的可能性。

  • 2)采用更先进高效的工具,这是提升信息效率和纯度的管道。比如之前我写过的 Inoreader、IFTTT

  • 3)对信息进行分级管理,这控制什么时候、怎样品质的信息、以何种速度流入你的大脑。

今天重点写一下上面第 3 点,我的信息分级管理规则(也是 Newsletter 读者票选第一的命题作文)。

先来普及点认知神经学上的背景知识:

我们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处理信息的「带宽」非常低,每秒约几十到 100 个比特(计算机学里,一个英文字符是一字节,一个字节等于八比特)(via 万维钢《学习究竟是什么》)。

换句话说,注意力总共就那么一丁点。注意力不是一种美德或者思想境界,它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每次使用都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会疲惫。心理学家把这种意志力随着使用而不断消耗的现象称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

这么低的带宽/注意力,从人体硬件层面卡死了信息流入大脑的速度。

在速度恒定的前提下,想要增加信息量(也就是能在大脑里沉淀下来的信息),有两种思路:A)增加通过时间,也就是寻找一切可以获取信息的机会进行输入,利用好碎片时间;B)提升带宽利用率,也就是尽量让这不到 100 个比特,纯度更高,废话更少。

于是,我规划出信息分级的 3 个维度:按信息密度、按个人目标契合度、按信源可信度。

一、按信息密度

基本思路是:信息密度越大(越占据大脑带宽/注意力),越抽出专门的大块时间深度理解,完全不追求速度,原谅自己跳读、回读,要求自己经常复习;信息密度越小,越寻找碎片时间摄入,错过/没消化不可惜,不赶进度。

  • Tier 1:高专注环境(eg. 机舱、蹲坑、足道、熬夜修仙,前提都是不要舒适到发困):最适合安静阅读,能充分保障人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这时候就读最难啃的,比如涉及思辨的逻辑、哲学类,涉及归因的商业、社科类。比如《思考,快与慢》、《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 Tier 2:普通专注环境(eg. 地铁、课间、午休等,通常是属于无法完全入定,随时可能被外部因素打断):适合摄取自成一体的独立篇章,例如王小波杂文集、松浦弥太郎随笔集、《Tools of Titans》这种访谈集。

  • Tier 3:低专注环境(eg. 家务、开车、睡前,有更主要的核心任务,读书只是作陪,随时可放弃):我会在开车时刻意选择信息密度低的音频,主要是商业传记(就是吹牛逼讲故事,注水成分少不了,比如《鞋狗》《苏世民:我的经验教训》),以及播客。睡前,我最近在 Kindle Voyager 上读传统文学偏多,也会看看蔡志忠的国学漫画、衡山光辉《三国志》,主要是看古代的东西没有追逐最新信息的焦虑,适合安逸入眠。

当然,我也会自己写 AI 帮我抽出一本厚书中的重点精华,这个老读者应该都知道。

二、按个人目标契合度

绝大多数人突然卯起来读书,都有追逐短期功利的心理,但必须先明确自己要的「功」、「利」具体是什么。

  • 比如去年年中开始,美股、数字货币走势不错,我就会刻意去研究技术分析流派(不太认可基本面分析了,具体原因参照我写的《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于是搜刮了一堆技术投资书单。

  • 再比如去年下半年,我开始研究「如何科学地读书、记笔记」,所以集中读了一批类似主题的高分书,包括《如何阅读一本书》《书读完了》《我怎样读书》《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Tools of Titans》《独学大全》《How to Take Smart Notes》等。

我意识到,如果不确定自己的目标,就会被别人推荐的书单牵着鼻子走。正如一叶扁舟,如果没有航向,那么往哪儿都是逆风。

所以现在我但凡从朋友圈、SNS 刷到书单,都不会点开看。我不大会书荒,倘若真的发生书荒,也会主动搜索,或者豆瓣看关联推荐,绝不随机漫步。

三、按信源可靠度

优质信源,一般信息密度大、准确性强、持续半衰期久。这类信源出爽文的可能很小。

  • 例如读历代经典,能数十年如一日在书店陈列,本身就是可靠的象征,其它同期的渣书早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 一个东西如果已经持续了数百年,那么它大概率还会继续持续数百年。

  • 所以要多读不同时期遗留至今的经典。当代人的很多自作聪明的理论,不过是在给历史写韵脚而不自知,最终也未必扛得过周期循环。所以我不看十年内企业家的自传。

劣质信源,以互联网上 UGC 的为主,生产成本越低,我分配的权重越低。

  • 我已经不止一次在各种手记里表达了我对当前中国主流互联网环境是「信息粪坑」的反感。然而这是经济结构金字塔决定的,深陷其中,只能向上求索,向下兼容。

  •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歌舞升平的社会新闻媒体,我都不看,除非王冰冰出镜。

  • 我追踪过一段时间,即使如王兴这样的大佬,日常发的饭否也没啥营养。更不用说普通人的日常絮叨和顿悟时刻。

鉴别优质信源的简单粗暴方法:

1)在你陌生的领域,选择收费贵的。

这种收费最好是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有别人前仆后继争相付费,而不是临时起意的割韭菜。

例如想做好产品的可以订阅 产品沉思录(详见左下角原文链接),想看靠谱财经新闻的可以订阅《财新》,想搞到全球最实时准确金融数据的得买 Bloomberg 终端。

2)在你熟悉的领域,找到你认可的、乐于输出的大牛,追踪他们的日常分享。

我就订阅了几位隐藏的创投大佬的豆瓣读书观影动态 RSS,总能发现新大陆,同时暗自猜测一番大佬最近又准备朝哪个领域出手。

3)不断迭代优化。

我自己也会有「自以为发现优质信源,订阅一段时间产生了退订想法」「自以为关注的是大牛,追踪一段时间发现 TA 的动态毫无营养」的时刻。

这时候就果断地停止接收垃圾信息吧,一点也不遗憾。因为当你吃多了有营养的玉盘珍馐,就再也不会怜惜一桌鸡肋。

信息素养就是这样提升起来的。

以上就是我摸索出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对你有帮助。




# 我的 Newsletter 「增长黑客周刊」,请前往 GHacker.vip 订阅,每周一下午 5 点左右发送,分享我的最新随笔、书影音推荐。

# 我的社恐微信小号(本人使用,没正事不私聊,但会发朋友圈),可以加:

# 推荐:产品沉思录 by @少楠:不仅仅是一个付费邮件组,还是一个精挑细选的资料库:每周一的邮件更新(至少四篇主题内容推荐,查看往期)+产品沉思录精选全部内容访问权(近百篇内容,数十个大专题)+会员内部资料库访问权(如张一鸣、张小龙、figma、Slack 等资料库)+历史所有邮件的访问权+VOYAGER Club 会员俱乐部不定期福利。【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