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变身世界一流企业,这些央企都拼了!
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2018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遴选出11家示范企业,组织开展了一系改革举措,力争在部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为达成目标,中央国企都做了哪些努力?改革进展如何?
对标!锁定世界一流企业
要想打造“世界一流”,首先需要对标“世界一流”。各个示范企业全面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因企制宜构建对标关键指标,分解创建任务。
中国石油锚定“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连续两年全面对标埃克森美孚、BP等排名靠前的国际石油公司。从资本获利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跨国经营能力等10个方面,筛选确定净利润、研发投入强度、跨国指数等41个指标,开展全面对标。
中国宝武以成为全球钢铁行业引领者、共建高质量钢铁生态圈为愿景使命,建立了“对标找差创建世界一流”的7大类14个结果性和驱动型指标体系。
中车集团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中车”的“两步走”战略安排:第一步,到2025年建成以“一核两商”为标志的世界一流中车;第二步,到2035年建成以“受人尊敬”为标志的世界一流中车。
中车集团在2019年,围绕“整体开局”将创一流工作确定为集团工作主线;2020年,围绕“重点突破”,对照“三个三”核心内涵;2021年,围绕“强基引擎”,深入推进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
中国建筑全面对标法国万喜等17家行业先进企业,确定了“一创五强”方向。从价值创造力强、创新引领力强、品牌影响力强、国际竞争力强、文化软实力强等五个方面着力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并建立17个维度、33个指标的“一创五强”评价指标体系。
对照评价体系,中国建筑找到了集团发展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主要体现在创新驱动发展还需加强、业务结构还需优化、管理精细化水平还需提高等。为解决集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建筑将“一创五强”作为战略目标写入了集团“十四五”规划。
突破!关键领域取得进展
“总的看,11家示范企业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推动创建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推进会上表示。
两年多来,示范企业行业技术创新、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产品服务、生产运营效益提升,社会贡献、品牌影响力加大。
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航天科技成功发射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工程全面进入建设阶段。
国家电网在特高压、大电网运行控制、高压电缆绝缘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上海电力核心区域供电可靠率比肩世界一流城市电网。
中国中车建成2个国家创新中心、12个国家级研发机构、23家国家认定技术中心和18家海外研发中心,涵盖大产品、关键系统、部件、关键材料创新产业链,争创轨道交通装备原创技术“策源地”。
中国石油大力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形成一批标志性理论技术创新成果、重大核心技术和装备软件产品,关键技术及装备替代率达到85%。
除此之外,中国石油油气主营业务形成“三个1亿吨”格局,依托三大油气运营中心优化配置全球资源,积极开展基准油气交易,参与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作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
进展!成绩明显但仍需努力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最明显的成绩之一,就是示范企业经营效益持续向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除去几家受疫情影响巨大的企业,其他企业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中国宝武、中广核、中国中车集团等8家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7.7%,超出中央企业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中国三峡集团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94.4万元人民币/人,在国际同行中位居前列,中国建筑新签合约额达到3.2万亿元,营业收入跃上1.6万亿元新台阶,利润总额逼近千亿元,各项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但翁杰明坦言,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他强调,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中央企业整体上还有较大差距,必须下决心加快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谈到下一步的谋划,中国宝武提出,将在技术创新前瞻性、整体资产效率、体制机制改革、国际化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加大攻坚力度。要重点改善净资产收益率。
中国石油认识到,企业目前存在盈利能力不够强、资产创效能力比较低,业务结构不尽合理,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并表示将会更加突出主营业务结构优化,更加突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中国航天表示,将会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加快论证宇航国家实验室,组建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并不断提升航天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形成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航天发展格局。
接下来,国资委将进一步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优化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创造良好氛围。
翁杰明透露,发展改革委、国资委正在抓紧研究制订有关指导意见,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将强化统筹推进与评估推广,在进行阶段性评估的同时,深入挖掘样板和标兵,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
推荐阅读
编辑:陈昊星
责编:魏 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