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摩展,有亮点也有遗憾
仍需释放需求
🔹5月17日,北京摩展现场。国是直通车 陈昊星 摄
继2024年4月北京国际车展后,5月17日,北京国际摩托车展览会紧随其后开幕。在本届摩展上既有亮点,也有遗憾。
亮点:“最火摩模”诞生
在4月份的北京车展上,汽车圈和科技圈多位“大佬”悉数现身车展现场,周鸿祎成了车展的“最火车模”。北京摩展延续了车展的势头,也出现了一位“最火摩模”——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
魏建军有多喜欢摩托车?此前,魏建军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从1984年就开始接触摩托车,至今已有40年摩托车驾龄。对他而言,摩托车既是玩具,也是情感的寄托。
🔹5月17日,长城发布会现场人声鼎沸。国是直通车 陈昊星 摄
在摩展首日,魏建军来到长城灵魂展台,亲自发布了全球首款8缸摩托车——长城灵魂SOUO。魏建军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理应拥有自己的高端摩托品牌,此次8缸摩托车的成功研发也说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打造出令中国摩友自豪的重机摩托。
🔹5月17日,长城发布的8缸摩托车。国是直通车 陈昊星 摄
魏建军在发布会后接受群访时也直言,尽管中国拥有不少摩托车产业链,但高端摩托的产业链仍较少,且整体水平偏低。然而,从消费端和用户需求来看,中国高端摩旅市场仍有巨大机会。同时长城摩托不追求每年固定的销量目标,而是通过打造品牌、提供极致质量和提升用户体验,逐步扩大市场。
全球首款8缸摩托车的问世也引起了其他摩托车厂商高层的关注。杜卡迪中国执行总裁白卢逸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长城8缸摩托车的问世无疑为全球摩托车市场注入了更多活力。杜卡迪也将继续坚定自身品牌的发展方向,为摩托车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产品。
遗憾:多家车企未参展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北京摩展缺少了许多厂商的身影。其中包括多次参展的国产品牌春风、赛科龙等,以及一些进口品牌哈雷、印第安、雅马哈、KTM等。
现场部分摩托车博主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一些大品牌的摩托车企业选择不参展可能与2023年摩托车价格竞争有关。
在国内市场,我国摩托车的销售总量呈放缓趋势。据中国摩托车商会统计,2023年,我国摩托车销量约为1900万辆,同比下降11.34%。2023年,我国燃油摩托车内销约586万辆(不含进口车),下滑2.9%。
摩托车博主二班狗眯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直言,自2023年初至今,摩托车市场与汽车市场一样,都遭遇了一定程度的价格竞争。各家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然而这导致多家车企的营收情况不容乐观。
在北京摩展现场,国是君也采访到了未参展的KTM、Husqvarna(胡斯瓦那)中国市场部负责人马新会。马新会透露,今年KTM未参展有几大原因:
“首先,今年KTM最重要的车型此前已经在鄂尔多斯发布上市,而且摩托车圈的消费者对KTM的产品已经有了深入了解。另外,摩展期间各种资源和流量的分散程度较高,如果仅仅为了在北京摩展上展示而投入高成本意义不大。”
尽管今年未参加北京车展,但KTM会持续在中国市场开展更多活动。马新会补充,与2023年相比,将增加财力和人力投入品牌赛道活动和越野赛事。今年增加了两场越野比赛,同时在2023年KTM也没有进行过赛道活动,这是今年的一大转变。
尽管KTM并未参展,但在他看来,整体摩展依然展现了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和创新能力,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摩托车产业需要释放需求
目前,中国摩托车产业在进出口领域有着不俗表现,尤其在海外市场出口稳步向好。
据中国摩托车商会统计,2023年我国共出口摩托车约832万辆,同比增长8.8%。2024年一季度,我国共出口摩托车229万辆,同比增长36%,创历史同期新高。
中国摩托车商会常务副会长李彬在中国摩托车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我国摩托车产业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国家稳规模、优结构的政策推动下,我国摩托车外贸出口稳步向好趋势愈加明显。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中国摩托车产业目前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非常强,但市场需求没有跟上。摩托车产业目前是“朝阳产业”,但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设法释放内需。尽管摩托车产业的产值不高,但目前中国摩托车市场每年能拉动全社会消费额约一万亿元,因此中国摩托车市场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李稻葵说,目前全国约有170个城市对摩托车实施了禁限令,这导致了大部分有购买摩托车意愿的潜在消费者无法实现购买,也无法在道路上行驶。即便购买了摩托车,也受到13年强制报废政策的制约。这使得一部分想要购买摩托车的消费者望而却步,需求无法充分释放。所以,要推动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并调整这些限制措施,以更好地释放、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chenhaoxing@chinanews.com.cn
您的关注是我们持续报道的动力!
▼
推荐阅读
编辑:诸葛瑞鑫
一审:李晓喻
责编:魏 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