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走边听21】桃花源就在此处——MIHO美术馆

以专业视角看世界 景观之路 2022-03-23



我们走遍世界,也把世界说给你听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本期主播

殷嘉悦

景观之路 日本游学责任人


距离现代建筑历史上“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先生辞世已过百天,网络媒体上的热度已经逐渐消散,剩下的是人们永远的追忆。

贝聿铭 

本期边走边听,将和大家分享一下隐藏在山林中的世外桃源——MIHO美术馆的内容。

MIHO美术馆


01项目背景1日本宗教背景

日本人总人口为一亿多人,但是各类宗教信徒加起来有两亿多人。也就是说宗教信徒比总人口多了一倍。

这是因为日本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比较模糊的,他们不信奉特定的宗教,在一个家族里,他们可能信奉好几种宗教,就连一个日本人也可以信仰两三个宗教甚至更多。

 

日本年末年初光景


2小山美秀子

美术馆的创办人是日本新兴宗教:神慈秀明会的教主小山美秀子女士。

小山美秀子

神慈秀明会本属于神道教世界救世教的一支。救世教的创始人认为,神与人应共存于理想世界-地上天国,也就是“美的世界”,又称之为真文明世界。

那么为什么美秀子作为一个宗教领袖会成为一个美术馆的馆长呢?

这与神慈秀明会的教义有着直接关系,神慈秀明会的核心教义是“培养美学观念可以提升心灵品质”小山美秀子本人又生长于艺术气氛非常浓厚的家庭,向往充实的精神生活,就读于以基督教为教学精神的自由学园,把 “人生在世须奉献于社会”的教导当做自己的人生方针。

所以,小山女士不惜毕生精力,寻找世界上美丽之物,40年来收集日本美术作品,并希望让更多的人用至善的灵魂来感受这些至美的作品。慢慢的小山女士开始收集国外的各种优秀藏品。后来小山女士希望为她的收藏建立一个公开展出的场所。于是就开始筹划要设计和建造一个美术馆。

 


3合作缘起

1987年,美秀子经友人介绍认识了贝聿铭先生,当时贝聿铭正由于为卢浮宫改建工程设计的玻璃金字塔饱受争议。小山美秀子在纽约拜访了贝聿铭的工作室,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随后不久,贝聿铭也造访了滋贺的神苑,对当地云雾缭绕的山川风物印象深刻。

1989年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落成,精妙的设计再次打动了美秀子,于是她邀请贝老在秀明会本部设计了一座60m高的钟塔,这个钟塔也是贝聿铭在1988年开始,决定不再接大项目,只是有选择地接一些小项目后,接的一系列小项目中的第一个。随后,美秀子又邀贝老参与设计MIHO美术馆,完成她想要建一座展示多年来中日艺术品收藏的小型美术馆这一夙愿。基于贝聿铭和小山夫人二人对于文学的共同爱好,这一想法引起了贝爷的兴趣。


02设计理念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他的设计有着很鲜明的个人特色,这些特点早MIHO美术馆中也都有所体现。总结一下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光线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他一系列建筑设计在与光的结合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贝聿铭曾说:“没有光就没有空间,没有光就没有形式。毫不夸张地说,光是建筑的关键。”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北京


在MIHO屋顶是完全透光的玻璃和木质纹理的百叶窗,中午12点时阳光从屋顶直射下来,沉稳的阳光注满空间,地面上是交错的几何线条。下午5点时太阳下山,淡淡的天光代替了热烈阳光,地面上的线条消失,换成了松树的枝和叶。


2几何

贝聿铭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贝氏建筑的外观总以简洁硬朗的几何造型与线条来表现,充满现代感。

中国银行大厦·香港


贝聿铭先生认为建筑物的轮廓对景观非常重要,特别是从山顶上面以及各种其他的角度去看,建筑物采用平屋顶是不相配的。因此,他以四角锥为基础,采取了玻璃和铝制的遮阳板,使空间向上展开。使整个建筑构建在几何学的形式上,用四角锥创造出类似山峰或峡谷的形式,让建筑轮廓可以融入整体景观。

室内方面,屋顶整体的立体框架结构,是以三角形的简单几何学方式组合而成,呈现出结构之美。


3材料

贝聿铭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在作品中, 也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

在美术馆内,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


4自然

贝聿铭坚持让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去打扰自然。

80%的MIHO建筑位于地下,力求与自然同化,建造之时用10万辆卡车将山移走建好后再一草一木一土地复原,贝聿铭用中国式“愚公移山”精神,实现了MIHO在建筑艺术上的奇迹。

贝聿铭充分运用了借景造园的手法,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

在北馆有一个中庭,庭中有院,越过庭院周围的建筑,可见院外的山岗和蓝天白云。

此外在选址上,贝聿铭也极力保护自然的原貌。

1990年,在决定设计美术馆后,贝聿铭曾7次上山实地考察,原来美术馆的投资方小山美秀子选择的建筑用地是在两条河的交会处,要到达该处必须从山上绕下来,贝聿铭觉得不合理因而回绝了提议。不久,小山美秀子又找到了其他地块,由于修建道路要破坏山林的生态环境,贝聿铭再次拒绝。后来,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贝聿铭想到在两地块中间挖一条隧道,不需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只需架一座吊桥,就形成该项目最精彩的入口景观区域。

贝聿铭说,“当我发现挖隧道这个主意确实可行时,我对这个项目的兴趣就更浓厚了,这样我就可以做出设想中最后那个出人意料的入口了。”


03设计立意


贝聿铭口中这个出人意料的入口,来源于我们很熟悉的桃花源记。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房舍俨然。”是陶渊明笔下进入那一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过程中的感受。

当贝聿铭引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设计的立意时,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业主小山美秀子马上就联想到了典型的中国古代景观,有山坡、峡谷,周围云雾缭绕,建筑掩映在森林之中若隐若现的场景。

进入美术馆的全程,都遵循着探访桃花源这一立意。


1广场入口

整个美术馆的第一道风景是:三角形的接待大厅主入口、广场及樱花大道,春天你会被粉红的樱花林而震撼,秋天你会陶醉于广场上的红色枫叶。这里还看不到隐藏在山内的美术馆


2隧道

接下来第二道风景是:蜿蜒的隧道、直线的桥和自然环抱的群山。


隧道内壁是银灰色的不锈钢板,是贝聿铭特别设计的“穿越时空的隧道”,不同季节的景色会透过光线投射到不锈钢板上,比如春天的樱花季,整个隧道都是粉色的光影,在秋天则是投射下美丽的秋色,是非常用心的设计。

由于隧道具有缓慢的曲线,使得美术馆的入口在最后才可以呈现到来访者眼前,这种曲线步道的设计,实际上在日本的寺院设计中经常被使用,在中国传统园林里这种手法叫做“障景”,这种方式使来访者走到最后的一瞬间,还不能发现将要呈现到眼前的景象。


3吊桥

向着光前进,隧道的尽端是一座飞逸的钢索吊桥,这座吊桥,跨越深谷,长120m,是贝聿铭和结构工程师莱斯利•罗伯逊共同设计的,获得了国际桥梁构造学会的优秀奖,被誉为“典型的轻美如飘之造型,是映衬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优雅艺术品”。


4美术馆入口

第三道风景是:建筑入口及两侧的坡地绿化,贝聿铭认为美术馆的入口至关重要,要有一种庄重典雅和有历史文化特点的感觉,让人感到走进建筑就如同前往圣地朝拜一般的庄重。

这个空间序列与中国寺庙都藏在深山老林中的用心良苦相契合,首先深山老林远离尘世喧嚣,是一片净土。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攀爬的过程中,享受路途的艰辛,从而净化心灵,一洗尘世喧嚣的浮华,慢慢让人获得一种怡然自得、超然度外的精神愉悦。

美术馆也是为了让人们在欣赏人类最珍贵的精神瑰宝之前,先体味一下追求过程的艰涩,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刻,才能真正体会到苦尽甘来的酐畅淋漓之痛快。


5建筑设计

现代建筑MIHO美术馆是以日本传统建筑为基础设计的,外观有日本民居和寺院的感觉。

日本神社       

 日本农舍

贝聿铭采用了日本传统的神社和农舍的歇山式屋顶形式,并将其进行抽象化设计,构成有特色的侧面,由空间框架大的挑出部分,让人想起日本寺院的轮廓,歇山顶与出檐演绎出梦幻的剪影效果。



6室内空间方面

进入厅内,稍抬头便可见由钢架构建的几何造型天窗,以借景的方式向外眺望,苍山蓝天都尽收眼底,宛如观赏精美的风景画。所以人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与自然有所接触。

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建筑室内空间的玻璃和栅格屋顶,像是日本农舍天窗映照在夕阳下的意境,也构成了鲜明的贝聿铭风格。


为了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宁静之美,美秀美术馆在细节上的追求也令人动容。

比如在听觉上,以低噪音的白色电动车载运游客,在接待馆与美术馆间安静地穿梭,为的是不打搅这绿水青山间的宁静;


而在视觉上,工作人员会在樱花盛开时节的下雨天给游客送上赭红色的专用雨伞供使用,盛夏时节统一提供绿色雨伞,为的是避免旅客花花绿绿的雨伞,给这片净土带来视觉上的嘈杂纷扰。使参观的人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而为了在生态上更好地融入自然,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还在周围的山林间建立田园,采用秀明自然农法栽种五谷杂粮。美术馆中的咖啡厅及餐厅所用的食材即来源于此。其中用豆腐做的冰淇淋,和用古老种子去栽种收割的古代米,让人十分惊艳。


这里虽然名为美术馆,但实际上是一个博物馆。它的建筑本色就是把传统、艺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完美的艺术作品。


正像在美术馆的官网上所摘录的贝聿铭对美术馆的描述一样我肯定来这里的人将会明白,我是有意识地令此美术馆与自然融为一体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人置身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这里终了,艺术在这里开始。我想这就是建筑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上的完美诠释。


04贝聿铭


贝聿铭的职业生涯获奖无数,比如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等。

今年516日,贝聿铭先生逝世,享年102岁。"现代建筑的最后一位大师"离开了我们,但他经典的建筑与设计理念将始终留存。

起初贝聿铭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但由于宾大盛行古典建筑学派,贝聿铭认为学校对于绘制的要求十分刻板,不符合现代主义建筑队 特点,于是报考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全世界各种新潮的思想,更等来了自己一生的偶像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演讲,开启了他对现代建筑认知的第一扇天窗。

  

在毕业那年二战爆发,贝聿铭参加了美国空军服役,并结识了妻子陆书华定下了终身。退役后贝聿铭考入了哈佛大学建筑系读研,遇到了另一位贵人马歇布劳耶,马歇·布劳耶也是第一个提出光线对建筑有重要影响的人,他认为是光线使建筑有了生命,这被贝聿铭欣赏并在后来广泛采用。在哈佛除了马歇·布劳耶,贝聿铭还师从“现代建筑鼻祖”的格罗皮乌斯深造建筑系。

 

受这两位恩师的影响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从一开始就具有现代气息,但他对现代风格的思考又包含了对建筑起源的敬意。无论是美国华盛顿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苏州博物馆,还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MIHO美术馆,都包含了对古老文明之地-埃及金字塔的文化渗透,也就是他的金字塔情节,他的很多作品中,都突出表现了对三角形及其演变图形的运用。



曾有人这样评价贝老“贝聿铭是一个难得的跨文化样本,他从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里穿越。


从法国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到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从中国的香山饭店再到日本的美秀美术馆,贝老的作品征服了世界,他用了102年的时间,倾其一生,只为向世人呈现,最美、最极致的设计。


贝聿铭曾说过:“我从不缅怀过去,而是专注于现在。我把每个睡醒后的早晨都当成一件礼物,因为这表示还有一天可以工作。”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工作人员


推荐活动


今年日本最美的一周

深入东京、京都、大阪

考察景观、庭园、商业、艺术、建筑33个经典项目

直面4位日本景观设计大师

期待你一起出发!


点击了解↓↓

办单位:景观之路培训中心

出行时间:2019年11月30日-12月6日(7天6晚)

早鸟优惠价:10月15日之前

联系人:殷嘉悦、靳晓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