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上:第13课《穷人》课文辅读(朗读+解析+微课)

苏城语文 2023-12-29

 13. 穷人  


◆◆ 课文再现 ◆◆

◆◆ 课文朗读 ◆◆



◆◆ 课文解析 ◆◆





一、课文导读

本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手的可贵品质。他们在生存困境面前的一个善举、一个信念,让人动容,彰显出人性之美。

课文共2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了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桑娜在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了桑娜去探望邻居西蒙,却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两个孤儿;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了渔夫归来,得知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也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从对桑娜家和邻居西蒙家的环境描写中,让人深刻感受到渔民生活的着迫。如,丈夫在恶劣天气下出海打鱼,孩子一年四季没有鞋穿,菜只有鱼,西蒙家潮湿又阴冷,睡的是稻草铺……这样层层推进的环境描写,铺垫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背景。读者只有深刻感受人物的生活困境,才能深入理解人在这样困境中的言行与心理,为体会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可贵品质打下基础。文中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这几个字,是全文环境描写中最耐人寻味的。初看“温暖而舒适”是因为桑娜一家勤劳、善良,在深人理解人物内心后,再看“温暖而舒适”,会体会到正是因为人情的温暖和心灵的高贵,困窘的生活不再是煎熬,反而充满了希望。

文中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她矛盾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同情心的劳动妇女形象。如,娜毫不犹像地把孤儿抱回家后,“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处细节生动地写出了桑娜善良的天性。下文中,小说着力描绘她志忑不安的心理,但她“不安”的不是要不要把孤儿送回去,而是担忧自己丈夫身上的生活重担,“揍我一顿也好!”更是表达了她宁可受苦也要收留孤儿的决心。这种关键时刻细的心理描写,让人物显得更加真实、真诚,使柔娜这个穷苦人物身上闪耀着高尚、纯洁的母性光辉。

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体现了他们可贵、动人的品质。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如,在第24、26自然段,渔夫从一开始征求桑娜意见到最后催促桑娜赶紧去抱孩子,写出了他和桑娜一样的善良纯朴。而桑娜则小心应对,在第23自然段中,“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说话断断续续,欲言又止,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体恤丈夫又同情他人的矛盾心理。夫妇俩的对话,生动地体现了他们善良的天性,让人感动。

课文故事情节主线清晰,结构独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

课文配了一幅插图,描绘的是结尾“桑娜拉开了帐子”后的场景。画面中的小屋温馨动人,与文中“温暖而舒适”相呼应:帐子打着补丁,桑娜掀开帐子一角,怜爱地看着并排安睡的孩子,露出淡淡的微笑;渔夫提着马灯,安详地看着孩子们。那柔和的灯光成为画面的中心,桑娜的脸庞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明亮动人,让人感受到善良纯洁的人性之美,可以成为照亮生活的希望之光。


、字词识记

1.我会写:汹:xiōng(汹涌、来势汹汹)涌:yǒng(涌泉、涌动、涌现)澎:péng(澎湃、澎湖)湃:pài(澎湃、滂湃)熄:xī(熄灭、熄火、熄灯)掀:xiān(掀起、掀动、掀翻)困:kùn(困难、困境、困乏)唉:ài(唉,真难过啊)淋:lín(淋雨、湿淋淋、淋漓尽致)嘿:hēi(嘿,小心点)糟:zāo(糟糕、糟蹋、乱七八糟)嘛:ma(干嘛、好嘛、来嘛)皱:zhòu(皱纹、皱眉头、皱巴巴)勺:sháo(勺子、饭勺、后脑勺)
2.形近字:溅(飞溅)贱(贵贱)熄(熄灭)息(休息)淋(淋湿)琳(琳琅)糟(糟糕)遭(遭遇)喃(呢喃)楠(楠木)皱(皱纹)玻(玻璃)
3.多音字:熬:áo(熬药)āo(熬菜)搁:gē(搁置)gé(搁不住)铺:pù(店铺)pū(铺床)似:sì (相似)shì (似的)
4.近义词温暖——暖和 舒适——舒服 安静——宁静 抱怨——埋怨 潮湿——湿润 激动——感动魁梧——高大 严肃——严厉 忧虑——忧愁心惊肉跳——胆战心惊 自言自语——喃喃自语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5.反义词温暖——寒冷 舒适——难受 困难——容易  潮湿——干燥 宁静——喧闹 苍白——红润僵硬——柔软 蜷缩——舒展 香甜——苦涩  倒霉——幸运 魁梧——瘦小 严肃——活泼心惊肉跳——泰然自若
6.理解词语:呼啸:文中形容海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说明寒风猛烈。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蜷缩:蜷曲而收缩。忐忑不安:心里七上八下不得安定。忐忑:心神不定。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受:承受。魁梧:(身体)强壮高大。黧黑:(脸色)黑。倒霉:遇事不利;遭遇不好。忧虑:忧愁担心。
7.词语扩展:描写恶劣自然环境的词语:暴风骤雨北风怒号飞沙走石寒风凛冽秋风萧瑟凄风苦雨冰天雪地倾盆大雨表示人物内心不安的词语:忐忑不安心惊肉跳如坐针毡提心吊胆惶惶不安 心乱如麻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局促不安
三、句段解析1.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心理描写,桑娜在自己的丈夫生死未卜的情况下,还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并设身处地地为西蒙着想,可见她对女邻居非常关心、同情,表明她是一个善良的劳动妇女。
2.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动作描写,“裹”“抱”写出了桑娜对孩子的疼爱,她抱孩子时没有丝毫的犹豫,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这个举动是出自一种本能,体现了她心地的善良。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4.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5. .……桑娜沉默了。“沉默”是不做声的意思。桑娜与渔夫对话时先后两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与渔夫同时沉默。渔夫回家了,渔网也撕破了,面对刚刚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诉丈夫收养孤儿的事,所以选择了沉默。而渔夫还沉浸在与海浪搏斗的恐怖中,心里尚存余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说话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两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6.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7.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四、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写了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桑娜在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归来。第二部分(3~11)写了桑娜去探望邻居西蒙,却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两个孤儿。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了渔夫归来,得知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五、问题解析

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讲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从哪里可以看出“穷”?(1)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2)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3)西蒙的丈夫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答:(1)题目中的“穷人”不仅仅指桑娜、西蒙两家人,更指当时沙皇统治下的所有穷人。(2)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和西蒙两家的贫穷,这是沙俄时期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和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在自己有五个孩子要养的情况下,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腐朽与堕落。
4.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找出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侧面烘托出桑娜的勤劳能干,体现出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海风呼啸声、波涛的轰鸣、狂风的怒吼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作用:这样恶劣的环境还要出海打鱼,体现渔夫一家生活的贫苦;屋内温暖干净,突出了桑娜的勤劳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海上恶劣的环境,暗示了西蒙的死亡。
5.找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看看这些描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品质?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桑娜和渔夫都有一颗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仁慈的心,都有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好品质。
6.桑娜内心的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一是她是因为担心家庭条件的不济和丈夫的责骂。二是因为那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同死人待在一起,但他又害怕自己的丈夫会不同意,因为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无异于雪上加霜。
7.桑娜内心矛盾,但她为什么又这么坚定?因为她觉得这样做问心无愧,天经地义,她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穷人善良的本能。

六、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手的可贵品质。


题参考

小练笔:“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示例:桑娜会想:丈夫出去打鱼能安全回来,该是多么好啊!西蒙死了,我把她的两个孩子抱了回来,也没经过丈夫的同意,我该想他怎么说呢?生活的压力已经够大了。丈夫会同意吗?我们都是穷苦人,他会同意我的做法的。  
知识拓展:1.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
2.体会句中省略号的作用。①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②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表示省略递减的次数)③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表示语意的跳跃)④我嘛……缝缝补补……(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3.如何正确使用心理描写。心理描写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同时需要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紧张、坚定、矛盾等心理活动,从而丰富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塑造了人物高贵的品格。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举例:“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4.描写百姓穷苦生活的古诗: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2)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白居易《观刈麦》(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梅尧臣《陶者》5.关于贫穷的名言:(1)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海明威(2)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反而是富贵叫人丧失了志气。——莫扎特



◆◆ 微课教学 ◆◆

◆◆图文解读 ◆◆




素材来源:网络    
整理编辑:晓语轩
免责声明:所有图文、音视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

“在看”让我们一起为孩子加油

点这里查看“
下一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