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蒋荣耀 2018-05-27



本文同时刊发于2017年11月7日深圳商报B5、2017年11月6日读创客户端



 

上午时分,蛇口影剧院往常都比较清净,今天却灯光通明。舞台、观众席和休息室里,化妆的,排舞的,试音的,背台词的……一派忙碌热闹景象。

无论是舞台上化了妆的演员,还是台下静静坐着的观众,都是六七十岁的退休老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文艺宣传队队员。

2017年10月31日,他们从广东各地回到蛇口,举行纪念蛇口文艺宣传队建队五十周年的演出活动。

五十年前,风华正茂的他们演出和排练的根据地正是旧的蛇口影剧院。



2017年10月31日,他们从广东各地回到蛇口,举行纪念蛇口文艺宣传队建队五十周年的演出活动。


01



蛇口的年轻人和他们的任务



1963年,刚刚初中毕业的郑子穗,和学校上百名毕业生一起报名,自愿以知识青年身份去广东省水产厅养殖公司宝安县水产养殖场工作。

郑子穗是学校唯一一个获得这一机会的毕业生。不过,1963年和1964年,广州市和惠阳地区先后有近300名知识青年被安置到这里。

听上去名头很大的广东省水产厅养殖公司宝安海水养殖场就在深圳湾的后海村旁,知青们的工作主要是养蚝。郑子穗和同行的广州知青只休整了一天,就开始下海干活。没有住房,大部分知青安排在蚝民家居住,还有一部分知青则安排住在一座废弃的庙宇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工作更是辛劳,刚刚初中毕业的知青年纪小,没有海上工作经验,从没挑过重担,现在却挑百斤重的蚝壳一天数十次。

1961年,深圳发生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逃港潮,一次外逃9万人。宝安县出现了劳动力严重缺乏的情况。

300名知青的到来对严重缺乏劳动力的蛇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支持,但是同时又需要防止知青也走上逃港的路。广、惠两地在知青挑选过程中,身份审查极为严格。即便如此,完成防止外逃的目标并不轻松。后来,300名知青中将近一半人还是外逃到了香港。

管理者需要不断想出各种办法,确保当地居民和知青不会轻易外逃。

今年77岁的周运添出生于龙华,1960年代从龙华一所学校调到蛇口公社担任文化站负责人。1967年,他奉命在蛇口组建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

当年宝安县下辖的公社中,蛇口面积不大,原住民人口不多,加上年轻人外逃严重,要寻找到足够的文艺人才确实非常难。周运添跑到各大队去发动和召集年轻人,经过一段时间筹备,业余文艺宣传队成立,公社下辖的蚝业生产大队、渔业生产大队、省属的养殖场和一些小厂矿企业的年轻人组成了蛇口业余文艺宣传队,广州知识青年则成了文艺宣传队的骨干。


蛇口文艺队的老照片,大部分为剧照,也有一些日常排练的场景。


02


豪情满怀的日子,歌声响彻蛇口夜空


郑子穗告诉记者,和同龄人比,在派出所大院长大的他显得更为成熟,知道很多社会上的人情世故。从广州到深圳的车上,有人说你怎么什么都懂,正如广东俗语所说的那样——“人细鬼大”,于是就开玩笑叫他“大鬼”。 “大鬼”这个绰号自此就伴随了郑子穗几十年。

郑子穗擅长表演、唱歌;同样来自广州的梁兆松擅长编曲、写词,演奏扬琴也是一把好手;欧阳东擅长跳舞、编舞。三位广州知青就成了文艺宣传队的骨干。

文艺宣传队还有一位骨干是来自大铲岛的女社员符群贞。大铲岛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居民很少。但是小岛上成长起来的符群贞却颇有舞蹈天赋,用周运添的话说,就是“她靠跳舞出了名”。后来,符群贞还被抽调到宝安县文艺宣传队,在广东省的比赛中为深圳赢得荣誉。

欧阳东,梁兆松,郑子穗和符群贞就成了文艺宣传队的骨干,不仅上场是演员,平时他们还要创作节目和指导排练。周运添说,因为蛇口文艺宣传队是业余的,所以平时只能抽晚上休息时间,集中一起排练,一台90分钟的演出,依靠欧阳东,梁兆松,郑子穗等广州知青为主的团队,大约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当年他们排练和演出的主要地方就是蛇口戏院。

欧阳东、郑子穗和梁兆松(左至右)三位文艺宣传队骨干50年前和今天的合影。


此后九年间,蛇口文艺宣传队队员除了固定演出外,还翻山越岭,穿行田埂,活跃在蛇口半岛,几乎每个大队的晒谷场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也远赴西乡、黄田、福永和沙井等村镇,为百姓献上音乐舞蹈和戏剧曲艺,先后巡演数百场。


周运添特别回忆起一夜连续演出五场的经历。他说,那是1969年4月底,为了一次特殊的宣传任务,文艺宣传队一个晚上连续赶赴五个村子,一直演出到第二天早上。“因为任务特殊,公社的一辆解放牌人货车临时调给我们用。一个大队演出完,马上打电话到下一个大队,大喇叭一广播,所有群众都整齐地坐在乡村晒谷场。我们的车子一到,大家来不及休息,马上投入演出。那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的队员们豪情满怀,歌声响彻蛇口夜空。这件事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文艺宣传队的节目大多数都带有浓厚的政治和时代特征,比如舞蹈《金珠玛米亚古都》、《渔家姑娘在海边》等,但是他们塑造的艺术形象仍然深入人心。周运添说,如果在今天,欧阳东、梁兆松、郑子穗和符群贞他们就是明星,是“网红”。绰号“大鬼”的郑子穗因为总是扮演坏人,到今天很多人还记得当年蛇口父母吓唬孩子,“你再哭,再哭‘大鬼’就来了!”

1968年,蛇口文艺宣传队在宝安县文艺汇演中崭露头角,因此次年应邀加入宝安县春节慰问团,前往边防军营和海岛驻军慰问子弟兵,受到部队指战员的热烈欢迎。


03


了五十年后的演出



在纪念蛇口文艺宣传队建队五十周年的演出中,还有一批特殊演员,他们是曾经驻守深圳边防的六团文艺宣传队的老队员。

梁国祯是六团文艺宣传队的负责人。纪念演出前夕,梁国祯从顺德专程赶到蛇口,部队有些文艺宣传队队员则从国内其他省份赶来。他们带上当年的军装和演出服,就为了五十年后的这一场演出。

梁国祯当时是六团的连级干部。他告诉记者,六团的主要任务是守卫边防,部队在深港边境有十几个驻点,文艺宣传队的任务就是在各驻地巡回演出。边防驻点不仅有军人,也有当地的群众。要做好边防工作,需要军民联防,所以演出的时候也会有当地百姓过来观看,战士们也会专门准备一些给地方百姓看的节目。

蛇口文艺宣传队到边防军营和海岛进行慰问巡演,边防文艺宣传队到地方巡演,正是这些演出让文两支文艺宣传队结下了不解之缘。1971年,广东省边防现场会在深圳召开,蛇口文艺宣传队与驻守深圳边防的六团文艺宣传队决定携手合作,联合创作排练一台反映军民团结共守边防的文艺节目,演出深得观众好评。自此之后,蛇口文艺宣传队和边防六团文艺宣传队一直保持合作关系。

当年的蛇口,和所有的农村一样缺乏文化娱乐活动。文艺宣传队事实上承担了为群众提供娱乐活动的功能。上级重视、军民两支文艺宣传队的联手,使得演出的频次和演出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全国范围内三个月停止了文艺演出,蛇口文艺宣传队因此停止了演出活动,队员们也逐渐星散各地。

当年以舞蹈出名的符群贞,1976年后借调部队文艺宣传队工作了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在一家合资工厂工作,不久下海经商。

郑子穗去了水产公司下属一家罐头厂工作,后来做到厂长,经历过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艰苦转型,在工厂退休。

欧阳东一直在蛇口从事文化工作,退休后组建了金彩霞艺术团,目前仍然在蛇口和深圳进行商业与公益演出。

梁兆松在1970年代初期离开蛇口,先后在工人文化宫、深圳市作协工作,后来留学日本。现在为国家一级作家。

周运添一直在蛇口文化站工作,直到退休。他说,“我们和原边防六团文艺宣传队的战友们重新排练这场文艺演出,既是献给蛇口的昨天,也是祝福蛇口的今天。”

今昔对比照片,岁月的痕迹。上图右三为符群贞。




相关阅读:




欢迎订阅西葫芦(ID:westhulu)

看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