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卫院士领衔!浙大这个团队相竞相促,筑梦星辰!


多尺度与微纳米力学、

智能软材料与软体机器人、

深度动力机器人与人工智能、

二维材料力学……

这个团队不断探索的领域

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力学高地,

辐射全世界力学科学的发展,

这个团队卓越的追求

他们就是荣获

浙大第九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称号

杨卫院士领衔的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交叉力学导学团队




团队介绍


团队教师合影


 交叉力学导学团队自2006年由杨卫院士建立,目前导师组成员6名(教授5人、副教授1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博士生34名,硕士生9名团队凝心聚力,精心开展高水平研究生培养,近年来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包括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



 杨卫院士:

学术引航,精神引



“如果将整个交叉力学团队的研究比作是一块拼图,我们骨干老师还有各个团队负责的是拼图的四周,而杨卫老师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到拼图缺失的核心部分,指引着整个团队的方向发展。”来自团队中的骨干成员赵沛老师是这样介绍团队分工以及主负责人杨卫老师的。


团队的主导师杨卫院士是国际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和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司库。现任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航空航天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主任等职的杨卫老师虽然工作繁忙,在团队里却是“无处不在”的存在。团队赵老师提起杨院士时不自觉的声音洪亮了起来,“我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杨院士,杨院士的知识积累非常丰富,总是能给我们提出很多高屋建瓴的指导。”疫情期间,杨院士保持着每周一次的线上组会频率,或是汇报自身工作进展,阐释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新的思路与想法,或是给老师同学们答疑解惑,“杨院士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研究中的痛点问题”。这种对学术的不懈坚持、精确指导让团队师生们开拓思维,真正地深入学习学科前沿知识、提升科研能力。


杨卫院士


作为团队的主心骨,杨卫院士对待老师、同学们也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身体力行他所提出“导师十策”(留足空间、因材施教、有择有责、有竞有协、昂扬志气、及时给力、不怨弱进、奖励诚信、尊重个性、一世提携)和“导师十戒”(光当老板、尽做监工、漠不关心、呵护过紧、批评不停、处事不公、用心不专、治学不实、逐末忘本、快速扩张)的要求。同时,他也鼓励大家形形色色的“脑洞”与想法,“只要是自身确认且深思熟虑过的东西,杨老师都会支持的”,“杨老师还教我们学会‘挖坑’,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


正是在这样的鼓励下,杨卫院士团队研究的交叉力学方向融合了人工智能、材料基因、软物质、机器人、二维物质、极端高性能材料等多个领域,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团队科研:

求同存异,筑梦星辰



“我们会结合力学的特点,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师指导”,曲绍兴老师接受采访时这样描述团队的科研和教学特色。近年来,交叉力学团队在力学与人工智能、材料基因、软物质、机器人、二维物质、极端高性能材料的交叉融合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中国版的‘阿凡达’,借助高速信息网络,将机器人与人感官互联,意图互联,从而建立人的物理世界数字孪生体。”来自交叉力学团队力学与机器人研究团队的金永斌博士生是交叉力学团队中研究机器人的学生,在和老师交流过关于机器人研究的兴趣后,老师积极鼓励他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和同学们一起参与力学与机器人结合领域的探索。目前为止,该机器人团队已经形成了7人的研究小团队,并且还配置了电气工程学院及机械工程师等外部资源。


博士生金永斌为参观实验室的小朋友们讲解机器人知识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是得益于团队教学与培养模式的。团队中的老师主张培养我们的发散性、原创性思维,坚持和鼓励学生自己的选择,所以我才可以坚定信念结合力学以及新工科来研究机器人。”金永斌一边介绍着他的想法,一边拿出仿真手、足式机器人等研究成果。仿生灵巧手在团队的积极推动下,已经与浙大二院、求是高等研究院合作,实现了中国首例临床植入式脑机实验,助力我国在脑科学领域的发展。



 团队文化:

相竞相促,相融相爱



文化建设也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学术方面,团队主要通过组会制度、学术年会和“交叉力学之星”三方面进行学术文化建设。大组会由杨卫院士亲自主持定期召开,各方向的小组会也每周进行。在组会中,团队还会不定期邀请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来进行学术交流和课题讨论,为团队成员提供广阔的科研思路和见解,使学生能够紧密跟踪国内外的前沿领域。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进一步加强师生交流,由杨卫院士提议改为大组会每周线上举行并亲自主持,每次都有组内、组外45-75位学人参加。杨卫院士本人也基本保证每两周作一次学术报告,有力保障了团队师生的畅通交流,充分做到了“隔离疫情不隔离科研”。


交叉力学中心2019年学术年会合影

“交叉力学之星”颁奖


除了学术探讨之外,团队也会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生活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例如,每年坚持举办新年茶话会,每季度不定时举行集体出游,以及随时的聚餐、桌游、电影、健身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师生情谊,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创造了和谐友爱的团队氛围。“对于我来说,整个团队的氛围是和谐与轻松的,和师兄师姐们待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吃饭,团队给了我家的感觉。”


团队组织的太湖骑行活动


团队秋游及茶话会合影


关于团队的文化建设,赵沛老师分享了交叉力学团队的网站、公众号、制度汇编以及一系列文化周边产品。“近期我们还打算推出自己的B站号和抖音号,定期发布一些科研小知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高校科研,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我们的团队。”


“求是为基,创新为魂;力学为根,交叉为藤。师者为友,母校为旗;学伴为盟,志向为气。实务为乐,哲理为悟;勤学为径,攻坚为酬。众人为海,事业为帆;一生为约,兴国为盼。”这简洁有力的四字成语包含着交叉力学团队成员们对于团队发展以及学生培养的期望与要求


采访的最后,赵老师说道:“我们将为浙江大学力学学科建设成为国际力学高地而不懈奋斗。我们团队就像一支航母舰队,以团队的形式,拧成一股绳向前迈进!”


推荐阅读


1.点亮“爱意来源地”——浙大与华科学者首次完成下丘脑-神经垂体内分泌系统高分辨率三维重构
2.关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英国国家计算机动画中心博士生项目的申报
3.小研一周报 | 浙大学子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再创佳绩
4.关于2020-2021学年冬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补(退)选时间的通知
5.你知道30亿年前地球原始光合生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吗?
6.浙大求是鹰之十二时辰


来源 | 浙江大学公众号(文案:浙江大学研究生新闻媒体中心 肖楠、黄艳,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 陈安琪,图片:由杨卫院士团队提供)

编辑 | 耿璎昳

责任编辑 | 张申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