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竞赛入围丨行则将至
作为疫情三年期间未曾停办或推迟举办的电影节展,FIRST在充满裂隙的时代中,保持了青年电影生态记录谱系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当我们看到第十七届FIRST主竞赛所呈递出的创作图景时,得以站在一个更加绵长的历史维度予以读解,穿破表象的嬗变,增添一份笃定。
第十七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征片自2023年1月1日开始,持续至4月28日,共收到影片报名记录932条,其中有效报名影片为877部,相比2022年(833部)增加5.3%。尤其是考虑到这样的增长幅度主要来自短片,而剧情长片和纪录长片的数据则一平一跌,更可从中看到,在火热的市场数据之下,深入到创作层面,中国电影的创作力量并未如一些乐观的预言那样迎来爆发式的增长,而是以艰难而坚定的势头从谷底逐渐爬升。
从地域来看,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总投递影片为753部,占比86%,来自大中华地区之外的影片占比14%。可以发现,随着国际交流环境的持续开放,与去年相比,国际背景的影片报名比例有所上升,但依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创作者构成来看,本年度参赛影片导演的性别分布中,除去2%性别保密的创作者之外,女性导演占比达31%,为历年最高;90后创作者仍占总体人数的一半,00后创作者从去年的16%上升到23%,体现出年轻创作力量的稳步成长。尤其是在纪录长片领域,90后创作者数量已超过80后创作者近17%,且几乎达到纪录片导演总人数的一半,让我们看到在愈发促狭受限的纪录片创作生态中,依然有强大的生机注入,折射出一丝来自未来的光亮。
“能看到还有这么多热爱电影的,把电影‘当回事儿’的人在拍电影,很高兴,也确实没想到!”入围评审、演员耿乐表示,在国产电影供给侧整体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当下,FIRST的创作者们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自己的困惑。
本年度的剧情长片中,创作者在成本、环境和拍摄条件的局限之下,完成创作突围的卓绝努力依然凸显。许多影片将故事的场域选择在闭锁的空间中,或是选择在特征明显的区域,如乡镇之内讲述故事的主体部分。这样的选择自然会带来叙事方式的某些改变,如预选评审王志钦所言的“事件的浓缩化”,即“让一个刻意营造的情境成为叙事主体,成为各种联外情节分枝的引力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度的生态中出现了相当一部分明确回应市场需求的影片。这些影片的创作基于对主流院线观众的清晰判断之上,拥有相对更充足的制作预算,对于表达和市场的边界也有着更加自觉的认知。这些传统上被认为“不太电影节”的影片,构成了本年度FIRST主竞赛迥异于往年的一簇生态,更呈递了一种对剧情长片创作路径多样化的探讨——鸿沟何在?如何跨越?
高鸣:编剧、导演,代表作《排骨》《回南天》。
王志钦:影评人、教师,著有《在巴洛克与禅之间寻找电影的空缺》。杨弋枢:导演、教授,代表作有纪录片《浩然是谁》《路上》,剧情片《一个夏天》《之子于归》。纪录长片的创作者们在孤勇之中依然没有放弃以各种方式寻求通途。除了深耕多年的纪录片导演以外,由学者、教师、记者、作家和摄影师构成的多元创作阵列,令本年度的纪录片所讨论的议题极为广阔,让更多主流视野之外的“隐秘的角落”和“不被看见的人”进入关切和思考。
此外,观察和表达视角方面的锐利,是本年度纪录长片们所坚守的秉性,尤其是那些以私影像为基本素材、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和内心世界为主要视点的纪录片,从鲜活的个人身上的印痕,折射出时代的特征。参与纪录长片预选的评审沈燕妮这样表述这些影片的价值:“一个人的挣扎,即是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甚至可以泛化到整个人类的挣扎;一个人的追求与热爱同样如此……通过何种角度、又如何能够发觉和呈现,正体现出了创作者的视角、能力与强烈的意愿。”
黎小锋:纪录片导演、《电影作者》编委,海上影展暨论坛策展人,代表作《游神考》《昨日狂想曲》《遍地乌金》《我最后的秘密》《夜行人》等。
沈燕妮:网易文创版权经纪业务部暨人间工作室总监,担任人间工作室“人间theLivings”“戏局onStage”栏目负责人。
徐蓓:纪录片导演、英国志奋领学者,代表作《进城》《大后方》《西南联大》《城门几丈高》,纪录电影《九零后》。在本年度的短片生态中,新鲜的创作势能产出了极为丰硕的成果。自由的表达话语、丰富的类型尝试、广泛的议题覆盖,以及对创作技法的深入钻研,共同折射出预选评审子戈所言的足以“击穿理性,直抵人心”的表达欲望。部分短片作品以创新的叙述方式,挑战了纪实与虚构的边界,在影像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惊喜;也有部分影片在影像媒介的创新方面苦心孤诣,以举重若轻之态完成难度极高的制作。而那些关注社会现实议题,怀抱强烈冲动向社会喊话的影片,尤为令人瞩目,这些具有当下性和思辨性,以及极为珍贵的批判性的创作,是当代的短片创作者贡献于整个社会的财富。
一个意料之外的观察是,相较于在往年大放异彩的年轻力量,在本年度的动画短片端口,投递的影片多数为具有一定从业经历的成熟创作者,这或许可回溯至疫情对学院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尽管这一冲击的直接效果目前还只显现于动画电影,但同时也提醒我们,疫情对更加广义的电影工业的影响或许也将逐渐显现。
陈琰娇:学者、影评人,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图书评论》编辑。
马维佳:独立动画、影像作者,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动画专业,代表作有动画短片《河岸》、纪录短片《我的隔离熊》。
徐燃俊:影视摄影师,代表作有长片《郊区的鸟》《夜幕将至》,短片《生命之歌》《不会说话的爱情》等。
杨潇:导演,代表作《窗台日志》《欢墟》以及声音装置《再⻅语言》。
子戈:影评人,影视文化类自媒体「枪稿」合伙人、主笔,专注于东西方电影及产业深度评点。
当蓬勃的生态显现,不同评审之间的标准交织和观点碰撞必不可少。在本年度的入围评审阶段,几乎所有影片都能获得至少一位评审的“力保”。入围评审们围绕影片的审美直觉、文本写作、技术掌控、表演效果等各方面要素展开争论。那些能够熟练使用充满机锋的台词迭进和意味深长的镜头语言,乃至实现语言和技术突破的影片更有机会脱颖而出,而那些能够运用类型表达传递通感,有效满足观众期待的作品,同样能够博得更多评审的肯定。
许多评审都注意到一个趋势:越来越多有较高认知度和美誉度的演员出现在年轻导演的长片或短片作品当中。这或许与近年来市场上频繁涌现以“知名演员+新导演处女作”的搭配、实现商业成功的先例有关,同时也说明新人创作者的才华愈发受到认可。当然,与此相对应,在面临有知名演员介入的参赛样本之际,评审们对表演品质的要求也会相应更加严格。
历经综合性的考量与评判,本年度FIRST主竞赛产生了由13部剧情长片、5部纪录长片、15部真人短片和8部动画短片组成的入围片单。
电影的行进之路充满艰难,但只要迈出步伐,距离终点便不再遥远。这份片单是一段竞逐的成果,更是一次样本的切片,其中出现的每一张面孔,都代表了更多因种种因素而未能抵达的面孔。在电影和观众、和世界努力重构连接之际,我们将再度和人群相约,在西宁的银幕上见证更加勇敢的航行,前往更加丰饶的海域。(点击跳转《主竞赛评委会|回到拉斯科的壁画前》)
第十七届FIRST青年电影展观影证件注册将在7月13日于FIRST官网开启,影片排期也将于近日公布,诚邀各界嘉宾与广大影迷于西宁重聚,见证那束光点亮银幕。